回覆列表
-
1 # B子彈電影
-
2 # 魚丸豆豆體育
抹茶來自“碾茶”,由未發酵的綠茶製成,也就是在茶葉採收一個月前即在茶園加上棚蓋,約 20天左右便摘採下茶葉嫩芽,經過蒸餾去除茶葉表面水分,即進行乾燥碾茶,之後再以石磨磨成非常細嫩的粉末。抹茶簡要的生產工藝流程:新鮮綠茶→攪碎→分離→篩選→烘乾→淨化→碾磨→抹茶。抹茶因覆蓋蒸青呈深綠或者墨綠,帶有海苔香味(烘焙時用過丸久小山園的青嵐和五十鈴,味道超好聞,經過高溫顏色不如粉末狀的深綠,但做慕斯或者布丁之類的比中國產的顏色棒太多),不澀,而綠茶粉為草綠(略黃),偏苦澀,青草味。
茶末 chámò呈細粉末狀的茶葉,指茶葉的碎末。 在製作茶葉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一是指茶葉的碎末,一是指喝過的廢茶葉。將茶葉渣堆漚後,銨態氮和硝態氮的含量迅速增加。
抹茶是粉末狀的,但跟常見的綠茶粉或者茶末有很多的區別
說起抹茶,很多人馬上就聯想到日本
抹茶的故鄉在中國,起源於隋唐,古時稱作末茶,將新鮮的綠茶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餅茶(團茶)儲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的石磨碾成粉末。唐詩人盧仝有詩云:“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很形象的說明了抹茶是粉末
抹茶在宋朝最為鼎盛,尤其是鬥茶比賽中,在南宋時逐漸傳入日本。到明朝時,中國出現了炒青製茶法,朱元璋“廢團為散”,中國的泡茶方式從點茶法過度到泡茶法,抹茶也隨之慢慢消失
在日本發揚光大
南宋時,到天目山求學的榮西法師,將茶樹種子,以及當時流行的蒸青綠茶製作方法,以及“末茶”這一喝茶方式帶回了日本
(坐落於日本京都附近栂尾山的高山寺,有日本最古老的茶園,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一開始,按照宋朝製法做的蒸青綠茶,用點茶法喝卻很苦澀。經過兩個世紀的摸索,宇治茶農發明了“被覆栽培法”,用增加遮光度的方式抑制茶多酚和咖啡鹼的含量,增加氨基酸的含量,提升了茶葉的鮮爽度,方能製作現在日本的抹茶。去掉苦澀味是日本對於抹茶最大的貢獻。
作為日本抹茶最重要的產地,宇治茶也成了高品質茶的代名詞,也自然而然被大量用於中國市場的營銷。當然,除了宇治抹茶,日本著名的抹茶產地還有產量第一的愛知縣西尾抹茶,福岡八女抹茶,靜岡縣抹茶
(被覆栽培法)
經過千利秀等的不斷髮展,抹茶在日本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儀式,還將抹茶的應用進一步拓寬,除了直接用於飲用,還被廣泛用於食品(尤其是烘焙類)、保健品和化妝品等諸多行業,將抹茶發揚光大,並聞名於世界
工匠精神的展現
關於抹茶,最大的一個誤解是:抹茶就是綠茶粉
抹茶和綠茶粉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在成本上也有著天壤之別,從抹茶的製作上面,我們也可以一窺日本的工匠精神
首先是原料僅採用“一番茶(每年3月1日到5月31日採摘的茶葉)”,必須用“覆下茶”。然後用蒸青製茶法制茶,程式繁瑣,但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茶葉中的葉綠素,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抹茶顏色比較豔的原因
在經過一道切茶的工序,將烘乾後的蒸青綠茶切掉茶葉的莖和梗,經過了粗切,就做成了抹茶的前身——“碾茶”
(碾茶)
接下來,就是決定抹茶品質最重要的一步:研磨
抹茶要用特質的花崗岩石磨,用石磨是因為石磨的導熱效能差,在研磨過程中不會因為高溫讓抹茶變色。以前都是用人工,現在有專門的無菌磨茶車間,也依然保留了人工研磨的傳統。但不管怎樣,一臺石磨每小時只能磨出40g的抹茶粉。正是日本人對於抹茶的極致追求,才有今天的抹茶
製作抹茶是真正的慢工出細活,用的石磨是稀有石材,軸承要用橡木製作,耗時長久,因此產量非常低,在古代屬於貴族專用,現在也依然價格不菲,在日本,最高等級的抹茶可達1000日元/10克,摺合人民幣要3000元一斤,普通的價格也要近千
(優質抹茶粉的顆粒度一般在1000目以上,目的數值越大抹茶越細,頂級可達6000目)
綠茶粉多以炒青或烘青綠茶為原料,採用機器直接粉碎的方法加工製成。除去原料的巨大不同,抹茶粉也比綠茶粉細的多,因此在飲用時用茶筅能打出細密均勻的泡沫,而綠茶粉的泡沫就很少。而且抹茶的吃起來幾乎沒有苦味,還有一點海鮮的味道,而綠茶粉則吃起來會很苦澀
所以,光是從價格就可以判斷你吃到的抹茶是用抹茶粉做的還是綠茶粉做的。從顏色上來看,抹茶粉深綠或墨綠,而綠茶粉則是鮮豔的多的翠綠或者草綠
——公號:梳茗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