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真的是諸葛亮的失算,那麼歷史對他這份隆中對的評價是否該降低?
18
回覆列表
  • 1 # 伊耆角木

    怎麼會忽略了東吳呢?隆中對中對東吳有明確定位“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這裡就把東吳的定位擺的非常明確了,兩個字“外援”。而諸葛亮一生都在踐行隆中對,對東吳也一直保持友好,即使在孫權稱帝后,也遣使道賀。自從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權直至蜀漢滅亡,蜀漢再也沒有與東吳發生過一次矛盾。而這也確實確保了蜀漢無論在諸葛亮、姜維時期以攻代守不斷北伐,還是蔣琬、費禕時期韜光養晦休養生息,都能保證不會兩面受敵,使蜀漢在三國中最為弱小卻仍能延續了好幾十年。

    其實,如果延續諸葛亮的隆中對思維,劉備方面全力維護好與東吳的關係,按照隆中對的發展,劉備兼跨荊州、益州,候天下有變,兩路出兵,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逐步一統天下的。但是眾所周知,因為東吳奪了荊州,再談一統天下就變的痴人說夢了。那這局面究竟是怎麼造成的?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錯了嗎?其實顯然,是關羽搞砸了。正是因為關羽沒有按照隆中對的步驟行事,才導致了隆中對的破產。

    赤壁之戰時,劉備孫權還是共同對敵的戰友。戰後,荊州七個郡除曹操佔據荊州北邊的南陽郡外,孫權奪了南郡,劉備取了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江夏郡兩家都有駐軍。孫權出力多但獲利少。不過此時曹操南侵目的依然明顯,魯肅主張聯劉抗曹,將南郡借予劉備,後劉備入蜀獲得益州,此時孫權開始索要南郡,劉備不給,雙方几乎撕破臉,劉備趕回來準備和孫權一決高下,結果張魯投降曹操,曹操派張郃進攻益州。劉備不能腹背受敵,不得已,與東吳議和,約定湘水劃界,評分荊州。劉備讓出長沙、桂陽二郡與東吳,算作還了南郡,並且撤出江夏,讓孫權獨得江夏郡。從此,劉備佔據左荊州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孫權佔據右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事態暫時平息。

    湘水劃界事件充分說明了,孫劉兩家必須聯合,劉備無法和孫曹兩家同時為敵,正是證明了隆中對中對東吳的定位,可以為援,不可圖之。所以,此時代表劉備鎮守左荊州的關羽應該怎麼做?一是維護好和孫權的關係防止生變,二是防範曹操南侵,守住荊州。但是,他是這麼做的嗎?

    關羽的第一個錯誤,搞壞了和東吳的關係。《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記載“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孫權希望和關羽結為親家,關羽不但不同意,還辱罵孫權的使者。這顯然是破壞了孫劉聯盟,為後來的事情打下了伏筆。當然並不是說結了親東吳就不打主意了,但關羽的態度顯然讓東吳對劉備方的感覺差到了極點,而在猶豫是否要與劉備撕破臉時,孫權可能更偏向於奪取荊州而非維持同盟。

    關羽的第二個錯誤,錯誤時間發動襄樊戰役。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是在劉備奪取漢中兩個月後。此前,劉備經歷了益州爭奪,湘水劃界,以及兩年的漢中之戰,可謂疲憊至極,正是需要休養的時候,因此,關羽打襄樊,只能是孤軍奮戰,因為劉備無力救援。而且此役嚴重違反了隆中對的戰略部署。隆中對強調,出兵的條件是“天下有變,兩路出兵”。而此時劉備不可能從益州出兵策應,也就不滿足兩路出兵的條件,而天下有變的要求也沒有達到,曹操雖漢中新敗,但未傷及本元,故而此時打襄樊是個完全錯誤的決定。

    如果關羽沒有出兵打襄樊,而是繼續堅守荊州,呂蒙的白衣渡江之計也不可能奏效。正是因為關羽的主力都去打襄樊了,才導致後方空虛,被東吳鑽了空子。

    關羽失荊州後,劉備為了重新恢復隆中對的條件,起兵伐吳,目的是奪回荊州。其實雖然劉備與東吳交手,目的卻不是幹掉東吳,而是希望東吳能迫於壓力,讓出荊州。正如當年孫權陳兵荊州邊界,揚言開戰,劉備面臨曹操奪益州不得不與東吳講和,讓出半個荊州一樣。劉備希望的也是東吳能主動讓步,使自己不花費太大代價獲得荊州。而東吳一開始一路後退,不與劉備交兵,也是不敢跟劉備硬拼,希望劉備知足,主動停止進兵。雙方都知道有曹魏在,孫劉不能死拼。只是因為雙方底線不同,劉備要整個荊州,而孫權最多給他半個,所以退到夷陵,吳兵退無可退,才真正第一次開戰。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被火燒連營後其實只是主力部隊受損,還有大半兵力在而他也不願意集結兵力繼續打了而是立刻退回益州;同樣陸遜一擊打敗劉備後也不追擊,而是退回防守北邊,果然曹丕乘機伐吳,因陸遜主力及時回撤沒能得逞。這就是因為雙方其實都心知肚明。夷陵之戰不是拼個你死我活,而是一種戰略博弈,希望獲得對自己更有利的位置。他們雙方都知道不能拼消耗,因為一旦雙方真正打成膠著狀態,勢必會讓曹魏漁翁得利,一舉全殲雙方。因此,一旦分出高下,即刻退走,各自回防去了,曹魏才是雙方共同的心腹大患。

    還是這個原因,劉備一死,諸葛亮掌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復與東吳的關係。東吳也對蜀漢報以善意回覆,斷絕了與曹魏的往來,雙方都很清楚,曹魏才是他們的敵人,大敵當前,他們只能是盟友。自此,吳蜀再無紛爭,直至三國終結。因此說,諸葛亮的隆中對,對東吳的看法完全是對的,東吳就應該作為外援提供幫助而不能撕破臉。只是因為關羽的錯誤,提供了可乘之機。東吳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做了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情而已。

  • 2 # 南方鵬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千古策對,挽狂瀾於既倒,救劉備於垂危,指明方向,起死回生,是蜀漢的發展藍圖與努力方向,終諸葛一生,都在為實現這個策對的戰略作不懈努力。

    其中提到對孫權“只可為援”和“外結好”,但卻要劉備據有荊州(荊州約包括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四川,江西一部)。這兩者本身高度矛盾!眾所周知,荊州對江南來說是“咽喉”之地,東吳的天險不能沒有荊州:孫吳政權賴長江天險保護,而荊州處長江中上游,不能擁有荊州,長江很難發揮屏障作用。後來的西晉王濬攻吳,宋蒙的襄陽攻防戰,都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

    早在《隆中對》之前數年,東吳已經有一個基本戰略,就是孫權與魯肅交流的《榻上對》,其中分析了曹操的實力後指出“不可卒除”,又結合江東形勢指出要佔據長江以南特別是荊州,與曹操實現南北分治,並強調“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這兩個戰略對策有一個高度重合的地方:荊州。

    (附,榻上對: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針對這一關鍵矛盾的迴應補救,據史載並沒有看到諸葛亮包括蜀漢方的具體有效解決辦法,只一味要求東和孫權,這是超難完成的任務。須知僅憑聯盟之義是無法消除孫吳被捏住咽喉的感覺的,事實上孫劉兩家也在此問題上摩擦不斷,多輪談判至湘水劃界都只是緩解問題而無法解決,尖銳矛盾伴隨始終,直到後來守將人選的選擇不當(也很難選)等原因,導致激發矛盾,孫權偷襲荊州,盟友翻臉交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沃爾科特轉會埃弗頓,怎麼評價他在槍手的12年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