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讀書A
-
2 # 洛書圖解周易
“唯之於呵,相去幾何”出自《道德經》第二十章,其實是老子對大壯卦領悟。
欲達老子本意,先須明瞭大壯真意。
雷天大壯:天為體,為蓄能待發,君臨天下;雷為用,為當權為道,立法執法。大壯在天道是恆星核聚變,不可褻玩;於人道就是智人當道,無可制約。
初九對應風地觀:下地人多勢眾(壯於趾),上風各自為政(徵兇);觀為風吹草低見牛羊,自然演化(有孚)。
此老子所謂“荒兮其未央哉!”
九二對應雷風恆:天道有常,生態平衡(貞吉),萬類霜天競自由。
此老子所謂“眾人熙熙”。
九三對應雷山小過:小人用壯是自不量力,與天比高;君子用罔是敬天畏道,(貞厲)。羝羊觸藩是能動改造,致遠攀高;羸其角是自然報復,因果制約。
山是生物圈之象,同處藍天下,榮辱與共;雷是自然報復,作惡終自受。跳出三界外,仍在五行中,此老子所謂“如享太牢”
九四對應雷地豫:舉頭三尺有神明,謙卑自處得善終。藩決不羸是善惡有報,壯於大輿之輹是前事為師。
此老子所謂“如春登臺”——春者,上雷也,自然之道也,自然無情,報應不爽!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豫下地為沼澤畏之(科技是把雙刃劍,好自為之!)
六五對應重坤:突破束縛(喪羊於易),玩核逞能(無悔)。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自以為人定勝天,焉不是玩火自焚!
此老子所謂“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眾人皆有餘,慾望無止境;而我獨若遺,冷眼看高樓。
上六對應水地比:開弓沒有回頭箭,慾望沒有休止符(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謹言慎行,自求多福吧(艱則吉)。
此老子所謂“儽儽兮,若無所歸”。自以為科學發展(俗人昭昭——爭先恐後,眾人皆有以;據理力爭,我獨頑似鄙)),保不齊自掘墳墓(我獨昏昏——我愚人之心也哉!)
歸魂澤天夬:理性決斷。自詡為科學發展,焉不是背道而馳?(俗人察察——事後諸葛;我獨泊兮其未兆!)
遊魂澤地萃:兌澤為品嚐感悟,坤地為定數歸宿;萃為坤土生兌金,含章而幾於道,故曰貴食母(我獨悶悶——畏天法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不得洛書解易之法,不可能真正讀懂老子。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對應初變雷風恆——恆下風如畏道之動物,為唯之代表僕人;上雷為當權之智人,為阿之,代表主人。唯之是敬天法道,謹言慎行;阿是翻身作主,替天行道。
敬畏與生驕,相距有多遠?畜生與人,相距有多遠?恃寵而生驕,見利而忘義,人不如狗。
“美之與惡,相去若何”對應二變雷山小過——二變是能動探索,是科技改變生活,小過內山為賁飾美之。美之是改造自然,攔河造壩;惡是適得其反,物種滅絕。
改造與作惡,相距有多遠?科技與掘墓,相距有多遠?貪得無厭,生態惡化,有為不如無為。
從古至今,老子是唯一完全悟透了易經的智者。當老子了悟易理之後,再造經典,其實是按圖索驥,看圖說話耳。
妻兒父母待養,沒有社保退休金;雖醉心弘揚國學,卻疲於溫飽度日。誠盼施以援手,助我潛心解經。
-
3 # 天行者2020
這是個反問句。唯指一個人唯唯諾諾,呵指呵斥,意思是唯諾與呵斥這兩個看似相反的東西,相差能有多遠?其實相差不遠。這句話與《道德經》第二章的有無相生、難易相隨、高下相傾,是一個意思。從《矛盾論》的角度解釋,就是指矛盾對立的兩方面是相輔相成,一定條件下是會互相轉化的。
-
4 # 劉怯之
要弄清楚"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是什麼意思,應先搞清楚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講了些什麼。
第二十章原文為: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此章若放在今天的語境下,大概意思可以這樣理解:
唯唯諾諾與何諛奉承,相差的程度有多大?善言善行與惡人惡事,本質上又有何差異?大家都畏懼的事情,不可不畏懼,好比置身於無盡荒漠敢不害怕!
眾人都喜好熱鬧,享受聚會大餐,樂於度假觀光。我願獨處並且不預判未來將會怎樣,只願永如嬰兒不要長成兒童,永保天真無邪讓我無可歸類。
眾人都追求富裕享受,獨我主張節儉回饋。我有一顆教人愚飩的心,真是傻呼呼!
俗人比的是聰明,我獨自昏昏然,俗人比的是算計,我完全無語。其實我寂然如平靜的海洋,激昂時則躍然時空之外。
眾人的目標都非常明確,唯獨我愚頑而粗鄙。其實我與眾不同之處,是我的思想全源自恩重勝母的道(宇宙時空)。
由此可見,"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一句,老子直接表明,唯唯諾諾的人,與阿諛奉承的人,本質相同。在老子看來,這一類人,不能與之為伍,但這一類人,數量又實在太多太多。為此老子一再加重語氣,那怕孤獨一人,也要堅定站穩立場。所以老子確實應是最值得尊敬和最值得學習的榜樣。
回覆列表
原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譯文唯諾和呵斥,相差多遠?美好和醜惡相差多遠?人所害怕的,不能不畏懼。這其中的道理,茫茫然啊,無盡頭。眾人都去尋歡作樂,好像去參加豐盛的宴會,又像春天登臺觀賞美景;而我獨淡泊寧靜啊,不萌生尋歡作樂的念頭,就像嬰兒還不會發出笑聲,外無文飾啊,無所歸就。眾人都富足,我獨匱乏。我有一個愚人的心腸啊,混沌無知也。俗人都光耀自炫,我獨昏昏昧昧啊。眾人都精明審察,我獨懵懂啊。幽遠啊,似大海無所止。眾人都有作為,我獨愚頑且鄙俗。我獨期望與別人相異,而貴養根本。解析此章是老子的思想獨白,也是老子思想的精華,可以稱得上是《道德經》一書的重點。老子開篇提出反問:“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唯”是唯諾順從的意思;“阿”是呵斥,引申為反對之意。整句話的意思是順從和反對有多大的距離呢?“善之與惡,相去若何?”意思是善良和邪惡能有多大的距離呢?僅在一念之差罷了。在常人看來,美和醜是一對相對存在的概念,人們普遍偏愛美好的事物,而討厭醜惡的事物。因為這種心理的驅使,人們往往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美好的事物,當追求得到滿足時就欣喜若狂,而一旦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便悶悶不樂,煩惱和憂傷等壞情緒便接踵而來。得道之人卻不同,他們心目中無美和醜的區別,一切順應自然,決不刻意追求什麼,無所謂得失,也就不會有痛苦和煩惱了。一個人整日悶悶不樂,不但是一種最殘酷的自我折磨,而且會影響別人的心情。帶著憂愁和煩惱生活的人,其人生質量大打折扣,更不會有什麼人格魅力了,試想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呢?老子將眾人和自己作了極其鮮明的對比,當眾人都沉浸在春天般的美景中、享用著豐盛的大餐時,我卻獨自甘於寂寞,懷著無比淡泊寧靜的心境,就如同剛出生的嬰孩般的無為狀態。眾人藉助外在的事物(美食、美景)而樂,一旦外在的事物消失了,他們的快樂也就不存在了。得道之人明白外在境界轉瞬即逝,並非本質,所以他們要保持恬靜淡泊的心境。眾人都有強烈的佔有慾,所以他們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你爭我奪,在混亂的世道里大有收穫,直至綽綽有餘,而我卻好像丟失了什麼東西一般。我在眾人的眼裡是多麼愚笨的人啊!眾人在收穫到財富、地位、名利後必然會不甘寂寞,進行大肆炫耀。而我卻採取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生活態度。正因為我愚笨,所以我心靈空虛,了無牽掛,無為而自在,煩惱和憂愁自然會遠離我而去。聰明人凡事都要爭出個所以然來,以不知強為知,不聰明強裝聰明。他們凡事都要斤斤計較,辯它個明明白白、一清二楚,而我卻啞口無言、悶悶不語。眾人都要有所作為,而我卻清靜寡為,在眾人看來,我是多麼冥頑不化、卑鄙下賤啊!老子對眾人的思想沒有做出任何批判,他只是透過眾人的思想來反襯自己的思想,起到了極其鮮明的對比效果。老子追求“沌沌”“昏昏”“悶悶”的思想境界,他認為自己之所以和眾人的思想不同,就是因為自己注重以洞察萬物的根源來滋補自己的靈魂。萬物之根源就是大道。老子整日處於大道之中,無言無為、無慾無求,自然也就無憂無慮、無傷無痛、逍遙自在,達到真正的至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