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泉976
-
2 # 楊康小王爺
從圖上的錢幣文字我們可以看出兩枚錢幣分別是天漢元寶、鹹康元寶。
從形制、字型、鏽色上來看這兩枚錢幣一眼開門,可以放心收藏!這兩枚錢幣屬於錢幣收藏界通俗的叫法為“蜀下四品”,分別為“天漢元寶”、“鹹康元寶”、“光天元寶”、“乾德元寶”。
這兩枚錢幣均屬於五代十國錢幣,“天漢元寶”——前蜀高祖王建,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鑄。形制較工整,內外廓稍平,錢文四字隸書旋讀,文字端正。高祖王建期間共鑄三種錢幣,另外兩個是"通正元寶"和"光天元寶"。
據資料記載,十國之中,吳越、荊南、北漢等國沒有鑄行用錢。前蜀於永平元年(公元911年)鑄“永平元寶”,錢幣直徑為24mm左右,錢幣的仿唐代開元通寶,鑄工頗佳,但極罕見。此外還有有“永平通寶”,製作與書法與永平元寶不相同,但有學者認為是偽造的。通正年間(公元916年)鑄行“通正元寶”,版式較多,錢文書法鑄工不及永平錢,但數量較多。後來前蜀改國號為大漢,次年,改年號為天漢,鑄行“天漢元寶”,錢制同以往,錢文書法鑄工均較好,但數量不多。光天年,又恢復國號為蜀,鑄“光天元寶”,錢文“光”字用行書,其餘為隸書,書法均甚良好。王建死後,其子王衍繼位,史稱後主,於乾德元年(公元919年)鑄“乾德元寶”。錢制同以往,有光背無文與背月兩種。鹹康元年鑄行“鹹康元寶”,背有月文。
“蜀下四品”誕生於五代十國時期,普及一下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十國: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在這樣的政權割據下,戰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可以說五代十國時期的皇帝也是最不值錢的,可能今天當了皇帝,過了幾天就亡國了,在這樣的背景下,錢幣的做工通常比較粗糙,難說精湛,字型多數模糊不清,流銅、漏銅情況比較常見,所以我們看到的“蜀下四品”相對於盛唐時期的“開元通寶”的鑄造工藝就差了太多了!
當然五代十國時期也有十分珍惜的錢幣,比如前面提到的前蜀於永平元年(公元911年)鑄“永平元寶”,馬殷割據湖南時鑄造的天策府寶,天策府寶錢是錢幣界盛傳的珍品,歷來為收藏家夢寐以求之物,有一首詩描述了過去人們對此錢的重視程度:“易求時且百金直,喜遇翁賞一飯加。有寶若談天策府,不貧於古野人家。”說的是清朝戴熙之父在病中得到一天策符寶,大喜過望,居然在把玩該錢時多吃了一碗飯。
最最珍貴的當屬“大齊通寶”,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誥(李昪)所鑄造,李昪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誥,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鑽出四個小孔。後被著名收藏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且因而自號“齊齋”,其對“大齊通寶”的珍愛可見一斑。大齊通寶唯其罕見,彌足珍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
3 # 塔影河橋
一眼開門的東西,不用糾結!五代十國的東西,鑄造大多不夠精良,準確的說天漢還好一些,偶爾見著好品,但是鹹康鑄造粗糙,基本看不到好的,友這兩枚算是不錯的品相了!
天漢元寶前蜀高祖王建於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鑄。價值還好,最近也確實跟拍過幾枚,價格兩三百不等,主要看品相!
鹹康通寶也是出自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主王衍於鹹康元年(公元925年)鑄。這個真的是製作粗疏,還有一些背仰月、星紋的版式,但是由於鑄造不夠精美,價格也是兩三百塊錢左右呀。
回覆列表
天漢元寶
五代十國前蜀王建天漢元年(917)鑄幣,仿周元通寶隸書旋讀,左挑元。
鹹康元寶
五代十國前蜀王宗衍鹹康元年(925)鑄幣,旋讀左挑元。
圖片上這兩枚錢幣,天漢元寶,鹹康元寶,天漢的漢字三點水旁接內郭模糊,寶字也同樣,元字看不出來左挑,鹹康元寶的鹹字第一筆短,元字同樣看不出來左挑,我對這兩枚錢幣有兩種判斷,第一鑄造的技術和流通磨損的原因,第二後版幣和後仿品,回答不一定對,有誤望見諒,謝謝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