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狄飛驚

    【純粹乾貨,杜絕臆測】無論“金匱之盟”真偽,無論杜太后有沒有干預過宋初皇位傳承問題,宋太祖傳位給弟弟都是他自己根據歷史經驗教訓而做出的選擇,沒有任何人強迫。那些懷疑趙光義弒兄篡位的人,除了毫無理由地懷疑、推測,根本拿不出有效的證據。

    一、五代宋初“兄終弟及”和“不傳親子”十分常見,為政治常態

    (一)兄終弟及(不傳親子)的正面案例(主動傳位)

    五代十國堪稱亂世,許多宗法禮制被破壞,父死子承的皇位傳承製受到極大衝擊,“傳弟、侄而不傳立親子”者屢見不鮮,“傳立養子而不傳立親子”者亦比比皆是:

    1. 後梁太祖朱溫有六親子在世,且大都成年,卻傳位“年最長而有幹才”的養子朱友文;

    2. 後晉高祖石敬瑭,不立幼子為繼位人,而傳位給侄子石重貴;

    3. 吳國烈祖楊渥駕崩,其弟弟楊隆演即位,楊隆演又傳位給弟弟楊溥,兩世皆兄終弟及;

    4. 吳國權臣徐溫有成年親子數人,卻以才幹“皆不如”為由,傳位於養子知誥(即李昪),徐知誥後來建立南唐;

    5. 南唐元宗李璟稱奉父李昪遺命,約定兄終弟及,立弟弟李景遂為皇儲,只是後被李璟之子李弘冀毒殺;

    6. 楚國馬殷“遺命諸子兄弟相繼”,故此後二十年間傳立和爭國者悉為第二代同輩兄弟,第三代眾多成年宗室中無一人按“父死子繼”的原則被立為或挺身爭奪繼位人;

    7. 南漢烈祖劉隱,位於弟劉龑而不傳子,中宗劉玢又傳位給弟弟劉晟,又是兩世兄終弟及;

    8. 閩國奠基人王潮病重,舍諸子而傳位於其弟王審知,王審知後來建立閩國;

    9. 吳越國世宗錢元瓘病重,認為子錢弘佐年幼而欲擇宗室長者為儲君;後來錢弘佐雖襲位,卻於英年早逝(20歲),亦因子年幼而以其弟錢弘倧襲位;

    10.南平主高保融三子均成年,卻傳位給其弟高保勖,高保勖襲位後又傳位給其侄(高保融之子)高繼衝。

    上述均是以遺命繼立的兄終弟及(不傳親子),至於其他十國政權、割據勢力的帝王非正常死亡、未留遺命確立即位者,被部將擁戴襲位的亦大多是其弟,而非其子。

    (二)兄終弟及的反面案例(傳位親子反被篡位)

    反而觀之,倒是傳位於年輕的親子、幼子者,或為其弟、養子所妒,或為權臣之傀儡,以致被武裝篡奪或主動禪位者大有人在:

    1. 後唐明宗李嗣源傳位於親子李從厚(20歲),卻為養子李從珂不服,以武力篡位所篡;

    2. 後漢高祖劉知遠傳位於親子劉承祐(18歲)卻大權旁落,誅殺功臣不成引火自焚;

    3. 後周世宗柴榮駕崩時親子皆幼,堅持傳位於最長的柴宗訓(7歲),導致陳橋兵變,被迫禪位於禁軍統帥趙匡胤。

    4. 其他十國政權中,也有不少上演過“主少國疑”、“功高震主”、“篡奪禪位”的橋段。

    綜合上述事實,我們不能不承認五代十國時期兄終弟及、傳立長君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甚至取代傳嫡傳長,成為當時的一種普遍現象,這種歷史背景勢必會對一個皇帝皇位傳承的選擇造成極大影響。

    趙匡胤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他很可能會吸取五代十國傳皇位於幼子(此處的幼子不一定是年齡幼小,而是指缺乏政治、軍事經驗或聲望)容易導致內亂外患的教訓,並受五代十國皇位傳立觀念改變的影響,為趙宋江山永固考慮,選擇“兄終弟及”這種皇位傳承方式,而並非一定堅持承平時代“傳嫡傳長”的傳統。

    二、宋初趙光義的皇儲身份十分明確,為世所公認

    在宋初的歷史背景下,趙匡胤受五代“兄終弟及”更有利於政權穩定、江山永固的影響,向全國釋放了一個強有力的傳弟訊號。

    我們看趙匡胤兩個弟弟和兩個兒子的仕履經歷:

    截至開寶九年三月(太祖駕崩前),我們可以看出趙光義在皇室中的超然地位,以及趙匡胤對他的刻意培養:

    1. 同樣是王,郡王<國王。趙光義是唯一有親王爵(王前只有一個字)的,其他人甚至連郡王爵(王前有兩個字)都沒有,只是節度使。

    2. 同樣是武臣階秩,防禦使<節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永興軍節度使<泰寧軍節度使。趙光義早在建隆元年(建宋當年)就任節度使,比其他人早的多、快的多。

    3. 同樣是府尹(直轄市首長),興元府<京兆府<開封府。趙光義是唯一有實職(開封尹)的,其他人的尹、節度使都是遙領,不去實地任職,而且他早在建隆二年(建宋次年)就擔任開封尹,完全沒有經歷稍低層次的興元府、京兆府。

    4. 同樣是兼宰相銜,同平章事<侍中<中書令<尚書令。趙光義兼的宰相銜最高。

    5. 自從趙普罷相,趙光義是唯一一個朝班位在宰相之上的,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他人都得乖乖站在宰相後面。

    6. 凡趙匡胤出京師,趙光義就是臨時代理皇帝(類似太子監國),全權處理京師事務。徵李筠,他是大內都點檢;徵李重進,他是大內都部署;徵北漢:他是東京留守。

    對比來看,趙匡胤給自己兒子的待遇就要遜色太多,終其一生,他始終未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封王。趙德昭17歲出閣時,依“故事”(“前代皇子出閣即封王”乃五代慣例)應當封王,但趙匡胤竟以德昭年幼(17歲)為理由,只授了貴州防禦使,史料稱“特殺其禮,非舊典也”,這在宋朝和整個封建王朝都是極其罕見的。

    如此殺自己兒子的禮節,突出弟弟的地位,即便在五代也是絕無僅有的,簡直讓人質疑,他自己的兒子是不是充話費送的,怪不得有人甚至得出趙匡胤是“弟控”的驚人結論。

    綜合上述證據來看,趙光義的所有經歷跟五代十國那些合法即位的五代皇儲並無二致,其地位之超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完全就是人盡皆知的皇儲身份。

  • 2 # 置身黑白的精彩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陰謀,個人認為

    (你想想,誰有寶貝財產一類的不想留給自己兒子,要給自己的兄弟的呢...親兄弟還明算賬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趙匡胤的死亡

    當時趙匡胤突然想喝酒,沒找美女(宮女妃子)也沒找小弟(大臣),反而拉著自己的弟弟一起喝酒,而在這過程中,趙匡義數次離席,趙匡胤則最後時分拿著斧子跑到宮殿門口戳地並不停的嘆息

    那麼我們分析,喝酒途中數次離席,那一定是要跪拜。而跪拜的原因無非是感恩或者是——表示自己有罪並悔過

    想必,趙匡胤應該知道了他弟弟的不臣之心,並且在這頓酒中有所透漏。而受到驚嚇的趙匡義必然數次請罪並表示自己悔過

    而且,趙匡胤一度起了殺心,所以手中拿上了斧子,但是最後卻跑到門外戳地並表示無奈(他還是下不了手殺這個貌似悔恨的弟弟)

    然後,趙匡義走了。。。是的,他離開了,而此時趙匡胤並沒有死亡,不過,不多久之後,趙匡義駕崩了

    就因為喝了幾杯酒?正值壯年的趙匡胤就這麼死翹翹了?

    誰都不會相信的,然而歷史就是這樣無情且戲謔。雄才大略的宋太祖一命嗚呼,而繼承皇位的竟然是他的弟弟趙匡義

    此時趙匡胤有後,且已經長大成人,無論如何都輪不到趙匡義的

    所以,一個奇怪的現象發生了,關於趙匡胤的死,只有隻字片語(斧聲燭影最為知名)

    而且,在《宋史》中,多次記載趙匡胤對於趙匡義的“變態”喜愛,比如說趙匡胤經常跟人說,他弟弟長得帥走路還霸道,比自己這個土包子帥的多

    還有什麼一看就是帝王之相類的胡話

    其次,我們來看看金匱之盟的時間

    在五年之後,趙普搞了一個“金匱之盟”出來,時間距離趙光義當皇帝已經過去整整五年

    如果是遺詔,為何不早點頒發?所以,後世認為,這是趙普為了重登宰相之位,為了迎合太宗而準備的

    而金匱之盟,也寫的實在沒有啥水平

    意思是太祖在位時期,太后就說了,五代十國很亂的原因是首任皇帝雄才大略,孩子上臺因為太小,被權勢太高的武將給替代了,所以啊,匡胤啊,等你不行了得傳位給你弟弟才能保住咱趙氏江山哦。

    而趙匡胤同志聽完以後,覺得非常有道理就答應了。

    金匱之盟是太后立下的遺詔,也就是趙匡義即位名正言順的證據

    太后未免也太多心了!

    五代十國武將叛亂,是因為老皇帝死後繼承人太小,沒有能力,沒有實權。而宋朝不一樣,趙匡胤死的時候,大兒子二十多了,並非年幼,再加上趙光義這個軍中統帥,難不成還能讓異姓將領奪了天下?

    所以,理論上是行不通的,而且這個拿出來的時間有點尷尬吧...

    好嘛,都當了好幾年皇帝了,才拿出來?鬼才信呢

    所以,此事之結果,各位看官認為在下言之有理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連線電腦,無法被識別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