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nBeta
-
2 # 九門提督坎震離
先不要限制自己的想象力。
我們每一個人或者動物,都是由基本的元素,原子分子組成的。這就像原材料一樣。
但是單獨的原材料並不能直接變成成品,沙子,水泥,磚塊,我們有了,但不去一磚一瓦,房子也造不出來。
那麼誰來造房子呢?是環境。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就是一種常見的環境影響生物性狀的表現。
一套房子不小心被燒燬了,如果從0起步,一磚一瓦要修一套房子很難,但是找個差不多的房子進行裝修。恢復要原貌還是容易得多。
如果在特定的環境,也有同源的生物,這種情況就有可能出現。就像金魚丟進自然流水中,漸漸也會轉變為普通魚類,蛻化掉花哨的鱗片和特性。
-
3 # 科學黑洞
13.6萬年前滅絕白喉秧雞再現,滅絕物種為何頻繁出現?
鳥類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一大生物類群,它們被認為是恐龍的後代,今天的鳥綱都可以追溯至鳥翼類,而鳥翼類是因為手盜龍下的分支,古生物學家發現的手盜龍化石最早出現在侏羅紀時期,經歷過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僥倖存活,經過6500萬年的發展演化,到今天進化出了將近1萬多種鳥類,在中國分佈就有1400餘種,主要是遊禽、涉禽、攀禽、陸禽、猛禽、鳴禽六大類。
在這近萬種的鳥類動物中只有大約40多種不具備飛行能力,常聽說的如企鵝、鴕鳥、奇異鳥等,而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在13.6萬年前滅絕的白喉秧雞也是不會飛行鳥類之一,更加令人稱奇的是它在印度洋的一座小島上再次被發現,它屬於涉禽類的一種,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溼地水鳥,主要靠著從水底及汙泥中尋找食物。
塞昔耳群島西南方1000km,坦尚尼亞東南海岸約500km的印度洋海面上,有一座環礁被稱為阿爾達布拉環礁,這裡彷彿是被人類遺忘的動物天堂,生存著很多珍稀動物,也是受人類干擾最小的地方之一,但是在13.6萬年前阿爾達布拉環礁被上升的海水淹沒,而在小島上不會飛的白喉秧雞自然就滅絕了。
我們都知道生物進化是沒有方向的,一般一個物種滅絕就不會再次出現了,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僅僅在阿爾達布拉環礁漏出海面三萬年後,這種不會飛的白喉秧雞再次出現。
有一點我們是可以確定的,13.6萬年前的白喉秧雞必然是已經滅絕的,因為對於不會飛行的它們,面對海島被水淹沒,最終就只有一個結局-全軍覆沒。那麼它們再次出現科學家就有了另外的猜想,當阿爾達布拉環礁重新漏出水面後,白喉秧雞再一次的遷入該島,最後經過“短短時間”再次進化喪失了飛行能力。這種情況被科學家稱之為 “重複進化”(iterative evolution),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
由於阿爾達布拉環礁的特殊環境,這個島上沒有白喉秧雞的天敵存在,也少有其它捕食者,最多的就是一些巨型海龜,因此隨著進化白喉秧雞就逐漸的喪失了飛行能力,變成了地面上氣息的鳥類,科學家稱這些鳥類可能是來自於附近的馬拉加西。
每一次阿爾達布拉環礁被海水淹沒,白喉秧雞可能就會滅絕一次,之後待海島重新露出水面,馬拉加西的白喉秧雞會順著島嶼遷徙,最終來到阿爾達布拉環礁繼續發展進化,最終都喪失了飛行能力。這幾是大自然得魔力,好像在雕刻複製著生物。
近年來很多曾經被宣佈滅絕的物種再次被人類發現,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就是曾經的生存環境恢復了,生態環境變好了,可能倖存的少數個體經過發展再次的壯大了種群。因為一個物種被宣佈滅絕,是需要我們去判斷的,如果該生物分類單元的最後一個個體死亡,那麼意味著物種滅絕。
那麼勢必就會出現遺漏的情況,尤其是那些體型較小生存需求較小的生物,很可能會有個體的遺漏,而隨著環境的變好它們再次發展起來。但這些都不是科學家關注的重點,最主要的是“重複進化”的出現,雖然是非常罕見的情況,但也讓我們對生物進化以及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回覆列表
當一種動物物種被推到滅絕的邊緣時,往往無能為力。阿爾達布拉環礁上的情況就是如此,在那裡,一種不會飛、和雞差不多大小的中型鳥類大約在13.6萬年前滅絕了。阿爾達布拉環礁被上升的海水淹沒了,這種不飛的鳥類無法逃脫,整個物種遭受滅頂之災。
滅絕的物種通常不會再出現。然而在一個罕見而又令人難以置信的有趣的轉折事件中,當阿爾達布拉環礁重見天日後,僅大約三萬年後,這種不會飛的鳥兒又重新出現了。研究人員認為,由於在島上缺乏捕食者,食物豐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被稱為白喉秧雞的鳥類逐漸喪失飛行能力,變成了地面棲息的鳥類。
當阿爾達布拉環礁從深海中浮出水面時,白喉秧雞再次遷入,就像一次進化的重演,留在那裡的鳥類再次進化到失去了飛行能力。研究人員透過比較阿爾達布拉環礁上滅絕事件前後的化石,證明了這一點。今天在島上仍然可以發現沒有飛行能力的白喉秧雞。
"這些獨特的化石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據,證明了白喉秧雞家族的一個成員在該環礁上殖民,很可能是來自馬拉加西,並在每次都獨立地成為不會飛的鳥類,"首席研究員Julian Hume博士在一份宣告中說。“這裡提出的化石證據對於白喉秧雞來說是獨一無二的,也是這些鳥類成功殖民孤立島嶼並多次進化成喪失飛行能力的縮影。”
科學家將其稱為 “重複進化”(iterative evolution),而且相當罕見的是,出現了允許一個物種進行兩次進化的情況,尤其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這樣的情況非常罕見。“我們所知道的是,在白喉秧雞或一般鳥類中,沒有其他例子能如此明顯地證明這種現象,”研究的共同作者 David Martill教授說。“在印度洋區域內的任何一個大洋島嶼中擁有最古老的古生物學記錄,但只有在阿爾達布拉島上,才有化石證據證明了海平面變化對滅絕和再殖民事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