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司馬中庸
從目前看到的一些資料中可以看出魏延的死正是偶然和必然的共同作用,說偶然是因為諸葛亮的死直接誘發了魏延的死,但諸葛亮的死卻也相對突然,不大可能在當時有針對性極強的計謀。說是必然,也是因為一開始魏延就和諸葛亮不是一個利益集團,這點不管是小說中還是真實歷史中都有體現。魏延確實很有才幹,但性格中的狹隘屬性讓其註定不被統治者放心,也不被當政的利益集團所喜歡。對於一個很有權勢,但又不被統治集團喜歡的人,其死也就是必然了。
-
3 # 亭殿閣
公元234年,諸葛亮北伐,不料出師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含恨而終,諸葛亮的病逝給予了蜀國極大的打擊,自此蜀國失去了中流砥柱,不過這還是蜀漢政權變得更岌岌可危的一個開始,因為諸葛亮逝世後,發生了一件讓蜀漢政權雪上加霜的事,那就是大將魏延被殺,罪名謀反。
千百年來,魏延之死眾說紛紜,其中不乏有人認為,魏延的謀反和諸葛亮脫離不了關係,甚至可以說,魏延是被諸葛亮死前擺了一道,所以最後才被殺的。那麼,這一說法究竟是真是假,是空穴來風,還是確有其事呢?筆者認為,魏延之死與諸葛亮並無關係,而解釋,可以從蜀漢建興十二年說起。
那年,諸葛亮再次北伐,魏延為前鋒,大軍自漢中出兵出斜谷佔五丈原,此後,諸葛亮駐守北谷口,魏延駐守五丈原前線,與司馬懿的軍隊對峙整整八個月,奈何天命所定,最終諸葛亮因長年為蜀漢殫精竭慮,操勞成疾病逝,臨終前,他將楊儀、費禕、姜維叫到身邊,下達了一條密令:全軍撤退,魏延斷後,姜維其次;如果魏延不從命,那麼大軍可以自行出發。也就是這一條命令,改寫了魏延今後的命運,因為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魏延與楊儀、費禕、姜維在軍事上發生了分歧。楊儀等三人,對諸葛亮的死密不發喪,並且準備按諸葛亮的死前叮囑命令全軍撤退,而魏延卻對此並不服從安排,他依舊在前線拒敵,並且對此向費禕表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第一,丞相雖然死了,但我魏延還能繼續作戰;第二,我堂堂一個先鋒,憑什麼要聽楊儀的話來斷後?費禕見狀,回到了北谷口開始撤軍,而魏延對此感到莫名其妙,面對大軍拋棄自己撤退的行為,他認為這背後是一直和自己不對頭的楊儀搗鼓的,於是也就有了後來的,魏延燒棧道阻截楊儀,意圖暗殺,而楊儀一邊修路一邊上報稱魏延謀反,面對楊儀的反擊,魏延也不甘示弱,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一封上表也遞到了後主面前。
還沒有等劉禪理清頭緒,魏延和楊儀就在斜谷裡狹路相逢了,兩人都知道,這一次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有活著走出斜谷的人,才有資格說另外一方是謀反者,而自己是清白的。
魏延一生,作為一名大將,可謂是戰功赫赫,曹軍在他手裡吃過不少苦頭,可與楊儀的這一戰,他卻被遭遇了史上最大的失敗,還沒有開打,手下就各自離去。這個問題,魏延當時或許沒有想通為什麼,可今天我們卻很明白,因為魏延是理虧的,他的理虧不是在不撤退軍隊,而是在截殺楊儀。因為楊儀此時此刻是護送諸葛亮的靈柩,而諸葛亮在蜀國是什麼地位,不言而喻。所以魏延與楊儀的私人恩怨,就變成了魏延公然挑戰整個蜀漢的權威,這樣的行為,通常意義上被稱之為“謀反”。後續故事就不必再多說了,最後的最後,是魏延在馬岱手上人頭落地。
這就是魏延之死的全過程,省略了細枝末節後,是一場私人恩怨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的對決,魏延慘敗,多年後有人為其翻案,謀反之罪純屬子虛烏有,魏延是屈死的,這一點,其實也是事實,在這裡我們也就不老生常談了,與此同時,魏延之死與諸葛亮本人無關也是事實,為何?
因為諸葛亮的密令裡雖然提到了魏延,但是他並不會為此算計魏延,他不能未卜先知,他要做的只是安排好後事,以此最大限度的儲存蜀漢軍事實力,此是其一,其二,但凡認為魏延之死諸葛亮脫離不了關係的人,多半認為諸葛亮想要除掉魏延是因為其一直不待見魏延,可是以諸葛亮的心胸,這簡直是無稽之談。
魏延雖然低情商低,平時難免會有開罪諸葛亮的言行舉止,可這些落到諸葛亮眼裡,並不是大事,因為在諸葛亮心裡,他為蜀漢操勞一生,只為了一個信仰,興復漢室,不負當年劉備的知遇之恩,魏延是蜀漢大將,也是難得的人才,諸葛亮視蜀漢為心中第一重要,必定為其計之深遠,留下良將,因為在他走後,蜀漢還需要他們來支撐。魏延是劉備死後,蜀漢除了劉禪和諸葛亮以外,最位高權重的人,他是一員大將,軍事才華也非常人所能比,不然也不會有著名的子午谷奇謀。這樣的人,如果僅僅因為與自己有分歧而除去,雖然諸葛亮能夠眼不見心不煩了,可對於蜀漢來說,卻是在原本就人才匱乏的情況下,又失去了一位大將,得不償失的事,諸葛亮不會做,而且以諸葛亮的高潔品性,也不屑為之。
魏延之死,說到底,還是一場他與楊儀的私人恩怨罷了,值得一提的是,在魏延死後,楊儀後來也不得善終,魏延一事,自此所有的一切也徹底落下帷幕了,關於魏延之死的一切,也就只有當年斜谷裡的清風和明月知道所有的真相了。
回覆列表
魏延之死與諸葛亮的有色眼鏡!
先回答問題,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魏延之死,是一場事先計劃好的陰謀嗎?這個不好說,但有一點可以說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魏延之死,和諸葛亮很大的關係。魏延之死與諸葛亮的有色眼鏡有關。
魏延乃一悍將,他隨劉備打江山,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最後卻身首異處落個“叛國”罵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究其原因,魏延的悲劇與諸葛亮的“有色眼鏡”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劉備創業之初,魏延就傾心相隨,怎奈劉備自己還顧不上自己,致使魏延“襄陽趕劉玄德不著”。桂陽之戰,魏延不僅獻了城池,還刀下救了虎將黃忠,可謂功勞不小。可是與諸葛亮一見面,這位軍師就喝令刀斧手斬之,弄得劉備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時諸葛亮就胡亂說一通:食其俸祿而殺其主,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忠不義的表現。這還不算,最後乾脆給魏延留個“小辮子”——腦後有反骨。魏延新來乍到,諸葛亮考察干部不做深入地調查,就這樣信口開河地下結論,難免讓魏延寒心,但是也不知道魏延哪一根筋轉不過來,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非認準了要在諸葛亮的帳下聽命不可,唯唯諾諾作出讓步,為日後悲劇埋下伏筆。倘若此時的魏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想一想諸葛亮作為開國重臣,那“有色眼鏡”一戴,自己日後還能有好日子過的道理,悲劇有可能就避免了。
魏延對劉備,可謂忠心耿耿。進西川,奪漢中,攻城掠地、身先士卒、浴血廝殺、功勳卓著,所以劉備進位漢中王,就大膽地重用他,封魏延為掌握軍政大權的漢中太守之要職。作為大將,魏延後來隨諸葛亮鞍前馬後,平定南蠻、北伐中原,一心想抹平領導對他的不良印象,但是,諸葛亮還是沒有摘掉“有色眼鏡”。收降姜維,諸葛亮拉著姜的手說“我欲傳平生所學,恨未得其人”。可以反面看出,諸葛亮只把魏延看作一隻“猛虎”,不可能傳授他用兵之法,也不敢放鬆對他的束縛。諸葛亮北伐,魏延大膽提出頗有見地的“從子午道取長安”奇正之策時,諸葛亮想都沒有細想,堅決予以否定,結果嚴重地打消了魏延的積極性,無奈之下魏延“悻悻而出”,以至於諸葛亮死後,魏延還大發牢騷:丞相當時若依我計,取長安久矣!
五丈原病重,諸葛亮還處處提防魏延。臨終之時,諸葛亮親手編織了一張捕捉魏延的大網:把兵權及“丞相一應大事”,都託付給了素與魏延不和的長吏楊儀,“用兵密法”授予曾“拔劍欲殺魏延”的姜維,還悄悄提醒費禕:魏延日後必反。諸葛亮臨終之言,比平時作的重要指示更有影響力。故此,當費禕依丞相遺言要撤兵時,魏延提出“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的異議而欲攻魏時,自然會引起早把他劃到圈外的費禕、楊儀等人的懷疑,也使他們深信了諸葛亮的遺言。於是,他們事先也不通知一聲,大部隊撇開魏延就開拔了。領導不信任、同僚相排擠,逼得魏延不反也得反,於是他就和馬岱商量報復楊儀等人,豈不知馬岱是諸葛亮臨終前安插在他身邊的“殺手”,結果魏延就被諸葛亮的所謂“錦囊妙計”斬殺於馬前。
魏延被殺,不僅驗證了30年前的諸葛亮說他早晚要反的預言,還給諸葛亮留個神機妙算的美名。後人有詩為證:“諸葛先機識魏延,已知日後反西川。錦囊遺計人難料,卻見成功在馬前”。魏延既死,蜀國境況更是一日千里,人才匱乏、人心惶惶,最終給後人留下個“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千古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