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ind寶寶
-
2 # 伊耆角木
一般來說,歷史假設問題大多沒有什麼意義。而且提問者還強調了只談三國演義小說不談三國志,還要這群謀士個個活到72,連分工都給他們想好了。條件還能再誇張一點嗎?看樣子題主非常急切地希望看到蜀漢大獲全勝,那就不得不推薦那部神作,民國周大荒的《反三國志演義》給你了,這應該是題主需要的答案。
該書一開頭就符合題主的要求,趙雲去許昌救回了徐庶,龐統也逃過了落鳳坡之難。然後有了這群神機妙算的軍師,蜀漢當然戰無不勝了。呂蒙奇襲荊州沒有成功自己後來反而戰死,司馬懿也讓諸葛亮用地雷炸死了(別問三國為什麼有地雷,小說嘛)。諸葛亮還沒活到72呢,還是北伐大業未完成就死了,不過那又有什麼關係,該乾的差不多幹完了,然後麼克復中原,劉備病死了,不過昏庸的劉禪沒即位,他被刺殺了,他英勇的兒子北地王劉諶即位,天下大定,五虎將全部封王。爽不爽?
但是這麼精彩的小說,作者也有些名氣(周大荒民國時期做過多位軍閥的幕僚),為什麼知名度不算很高看過的人更少?因為實在沒意思!這一通YY,再喜歡蜀漢的人也覺得膩了。正面人物永遠都贏有意思嗎?就像題主設定的條件,蜀漢的謀士個個都在個個長壽個個無竄漢之心,太膩了。三國演義小說已經把這些謀士的計謀強化的不像話了,還要他們都不死,那肯定每一仗都輸不了啊。想來題主也不會想讓這些謀士另投別主了。而實際上,你劉備有這麼多謀士了,在劉備陣營裡怎麼出頭?幹嘛還一棵樹上吊死。去別的地方展現才能力挽狂瀾,那才是小說中極其高明的比如龐統那些謀士該乾的。
所以,題主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答案就有了,就是想看著爽,那反三國志演義會滿足你的。如果想理性分析,那題設本身就荒唐,這些謀士這麼厲害還蹲在一個窩裡,腦子有病啊。所以,看看《反三國志演義》自己爽了就好,看不下去的話你就該明白,這種題目別問了。
-
3 # 水呤叮咚
結果不變,一:阿斗扶不起,遲早要敗,二:原著裡說,諸葛亮早就知道天下是曹操的,只是試試看能不能為劉備逆襲,諸葛鳳雛,得一人必得天下,劉備把好牌打爛,還有著一個無用的兒子,這就是天意…
-
4 # 傲視蒼穹39
如果劉備有韓信式的大將,所述四人有用。但劉備沒有!諸葛強於政治、戰術。戰略一般(失去荊州後,六出祁山而不知變通。還不如蔣琬都曾設想改變諸葛之策,從漢中向東而攻取上庸)。龐統和諸葛相仿;知道必須攻取西川為基業,但戰術上略遜諸葛。否則也不會戰死雒城。法正強於戰役(漢中戰役盡顯其能),但戰略上沒什麼大主見。徐庶更是僅僅戰術級別的,比如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也就是說,戰略戰術上,他們四人都沒有一個是完整的。關羽和韓信沒得比,魏延如果資歷夠,諸葛又信任的話,是否能成第二個韓信也不好說。其他如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在戰略上基本上都是碌碌之輩。衝鋒陷陣尚可,統御大軍都不是那塊料!
回覆列表
天下有變是跟定的。但結果卻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如果劉備真齊聚徐庶,龐統,法正,諸葛亮。恐怕未必是一件好事。從演義中可以發現,蜀漢後期蜀漢的基本矛盾並不是對魏吳之間的國家矛盾。更多的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和以楊儀為代表的益州集團之間的內部矛盾。如果前期將那麼多謀士集中起來,劉備一旦駕馭不住。很可能就會爆發荊州,益州之間權利的大碰撞。恐怕蜀漢會亡的更快。甚至無法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便因內部矛盾而走向滅亡。還有一種可能,劉備憑藉著優秀的演技完全征服四大謀士,那麼首先更正小便的派兵佈陣。鎮守益州的法正是不二人選。益州留守人員文臣以法正為首,武將可留趙雲搭檔。但荊州絕不能用龐統,其一,龐統被孫權奚落,心有芥蒂,有損孫劉聯盟。一旦東吳索要荊州逼的過緊,龐統很有可能做出軍事行動徹底打破孫劉聯盟。使蜀漢不得不分出力量提前對抗東吳,這和演義中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沒有太大差別,但此時曹操尚在,以曹操的軍事眼光絕對不會老老實實坐山觀虎鬥,而且肯定會趁機進兵漢中和荊州,對蜀漢極為不利。再者,龐統新加盟威望不夠,不足以震懾像關羽張飛之類的武將。一旦將相不和也會給敵人可趁之機。那麼鎮守荊州的人選非諸葛亮不可。一來諸葛亮經過博望坡之戰,新野之戰,赤壁之戰,南郡之戰威望已讓關張折服,再者,諸葛亮一心維護孫劉聯盟,絕對不會同東吳開戰。即使東吳再憋屈,也有諸葛瑾在中間攪和,孫劉聯盟就算成為紙面文章,但至少不會兵戎相見。武將上用張飛和黃忠配合諸葛亮,也可以隨時北上直襲許都。從而給劉備北伐穩定後方的同時又可以協調出兵。荊州鎮守人選為文有諸葛亮,武將可用張飛黃忠。而後劉備謀臣挾龐統,徐庶,武將帶關羽,馬超,魏延兵出漢中,或留龐統,魏延鎮守漢中,劉備帶徐庶同關羽馬超北伐。以關羽馬超之勇再加徐庶智謀。打到長安應該問題不大。最後再實施隆中對之舉。自出益州雍州涼州荊州之兵,聯合東吳出兵揚州,曹魏三面受敵。最終的結局恐怕還真能一統天下匡扶漢室。畢竟演義本質上是褒劉貶曹的。可惜歷史是無法改變的。歷史就是歷史,故事就是故事。其實老羅頭寫三國演義也要有定論。“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後面還有話嗎?小說沒寫,可是劉備得了兩個,卻最終沒能取得天下。本來看字面得一可得天下,得兩個應該是雙保險。可其實呢?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得二反而會失天下。想想袁紹,曹操最後的立儲結局不難發現劉備集團的謀士也可能會因為立儲問題針鋒相對,最終斷送基業。而且本身謀士集團也會有自身利益的得失。就算劉備最後統一天下,論功行賞之時,法正的益州集團,諸葛亮龐統的荊州集團,滅曹獲得的以徐庶為中心的穎川集團(荀彧可是對漢死忠,程昱又和徐庶老相好)再加上征服東吳之後的以某某某為代表的揚州,交趾集團(誰能說東吳那邊不會出個法正這樣的人物?張昭屬於投降派,諸葛瑾是孔明大哥,魯肅又是沒主見老實巴交很可能又被孔明忽悠投降。),他們之間肯定會成為利益的爭奪體。劉備若在尚可協調,一旦劉備掛了,無論是劉禪還是劉封。恐怕都無法駕馭這一幫高智商淫才。再加上各方少數民族的騷擾,劉備的漢室恐怕也會是一個短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