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夜雨思歸人
-
2 # 馬景超
題主你好!希望你有機會還是能去看原文,我所寫的只能作為一個大綱,可以幫助你看原文。笛卡爾的寫作風格雖然乍看有些複雜(和日常語言相比),但是是非常清晰的,並且術語也不多,還是很適合非哲學專業作為愛好來閱讀的。
笛卡爾的沉思一共有六篇,目的是尋求知識的堅實基礎。在第一沉思中,笛卡爾對於自己的知識進行了一個檢視,將不牢靠的知識全部擱置,也就是懷疑。例如,我們平時對於自己的感官都是確信無疑的,而笛卡爾指出感官有可能是錯覺(日常都會遇到),也有可能是做夢,因而並不完全可靠。這不是說這些東西沒用,要丟掉,而是說它們的可靠性並不是100%的,要打個折扣,因而不能作為知識的基礎。著名的惡魔思想實驗也是在這裡。
第二沉思則是在懷疑了全部知識之後,終於找到了“我思”,也就是個人的意識活動作為知識的基礎,因為我無法懷疑“我正在懷疑”這件事。而第三沉思到第六沉思則是在此基礎上重構全部知識:如何將知識建立在我們的意識的基礎上,因為我的知識無論如何都是“我”的知識,是“我”去認識,“我”去根據自己的感官經驗而進行綜合、判斷、分析等等。
第六沉思要解決的問題有如下幾個:
在我們確定自己有思維、並且思維比身體更確定(第二沉思)的基礎上+在可以確定上帝存在,並且上帝是善的、全能的(第三沉思)基礎上:
1.如何證明我們的身體存在?
2.如何證明外部世界存在?
3.如果我們的身體與外部世界都存在,而我們可以如實感知外部世界,那為什麼感官有時候會犯錯(例如視錯覺,例如有時候我們的本能反而是有害的-例如吃毒蘑菇)?
這三個問題可以幫助你釐清第六沉思的大致框架。
我只知道,笛卡爾曾經說:” 我思,故我在。”或許許多人不知道笛卡爾是誰,但這句話卻總是耳熟能詳。哲學這東西太費腦子了,第六個沉思怎麼理解因人而異。羅馬皇帝、哲學家馬克.奧勒留寫過一本《沉思錄》,建議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