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LHZSWZ

    日本孤懸海外,位於東亞之隅,由幾個島嶼組成。島內多山而平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且自然災害頻仍,這就導致了日本民眾有著非常強烈的憂患意識!危機感超強,衍生出民族性格的悲觀情懷。在這種生存條件惡劣的磨勵下,更是塑造了其強悍、勇武鬥狠的民族特性!

    由於環境惡劣,人稠地窄,生存壓力巨大;他們很早就嚮往著西邊的那一片大陸!為了爭奪所謂的“生存空間”歷史上屢次發動侵華戰爭,最早為唐朝時候的“白江口之戰”,被實力強大的唐軍徹底打敗!此後折服而派遣唐使。努力學習中華先進文化,對其自身發展有很大幫助,使其初具規模。自唐安史之亂爆發後,日本停止派人員入唐留學,到14世紀時,明朝萬曆年間,日本此時結束內亂;由豐臣秀吉統領全島,他從日本“戰國”群雄爭霸,角逐之中勝出,此刻實力強悍,便有了攻佔朝鮮,進取明朝的野心!基於此,發動了侵朝戰爭,明朝萬曆皇帝果斷出兵朝鮮,經七年打打停停,最終日本在毫無勝算之下撤兵;這次就是日本圖謀大陸的第二次行動。之後,與清朝的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乃其後,我們熟知的1937年開始的全面侵華戰爭,都是其“攸久”的大陸政策所驅動!

    每次日本強大之後,都不會忘記,其骨子裡一直所惦念的大陸,幻想著征服這片肥沃的土地,而讓日本有十足的安全感和稱霸世界的基石!就如二戰時候日本一位政客所言:日本寧願放棄日本本土;都不願放棄侵佔的中國東北!這足以說明一切。慶幸中國已經非常強大了,日本必永遠居守於東海之濱;與我隔海相望!

  • 2 # 月亮之上有愛

    海島的日本,厭煩了無休止的火山、地震、海嘯,千年來夢想著搶佔北韓半島,踏足富饒廣袤的東亞大陸,拓展大和民族的生存空間。

    日本覬覦北韓半島的野望由來已久。據《宋書》記載,公元478年,倭國大王武野心勃勃,上書請求南朝劉宋,加授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軍事權柄,實現“小霸”北韓半島的野望。

    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制度推行新政,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加強了日本中央集權,讓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國力大增,野心也隨之膨脹,妄圖干涉北韓半島事務,不自量力地想與大唐一較高低。

    公元663年8月,唐軍兵分兩路直逼百濟叛軍老巢周留城,劉仁願率一部人馬由陸路挺進,另一路由名將劉仁軌率萬餘水軍由海上包抄。

    白江口,大唐、倭國海軍不期而遇,進而爆發驚天激戰。參戰的唐軍,只有一萬三千人,戰船一百七十艘,而倭軍集中全國精銳,湊足四萬二千人,戰船一千餘艘。但此時的唐軍,兵將是百戰之師,戰船有堅甲利器,劉仁軌指揮有方,戰力之強,兵鋒之利,絕不是倭國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所能抵擋的。

    戰況也是如此:倭軍憑著悍不畏死地氣勢,捨身突擊唐軍,而我大唐水師從容應對,火箭、投石機遠端打擊,臨近時有樓船配備的拍杆擊碎敵船,靈活高速艨艟撞擊敵人,即使是近戰,唐刀也完勝倭軍的鐵刀。於是,唐軍大敗倭軍,“四戰皆克,焚四百船”,“ 煙炎灼天,海水皆赤”。

    大唐白江口一戰,讓東亞禍亂之源—日本蟄伏了千年,因為彼時的中國正處封建盛世,無可撼動。可是,我們卻小瞧了日本,日本從來就不是安分之國:日本,向來以強國為師,古代學隋唐,近代學歐美,取精華強大自身,亡我中華之心不死,明朝豐臣秀吉、清朝甲午中日戰爭、二戰侵華,讓北韓、中國不得安寧,損失慘重。

    唐、明我們勝過日本,近代我們輸過日本,我們曾驕傲,也曾屈辱過,正因如此,更讓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和平是打出來的,正如毛主席說的“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弱國無外交,強權即真理。

  • 3 # 經濟愛好

    日本是一個海島國家與遊牧民族一樣都具有很強的對外擴張性。尤其是日本這個被詛咒的土地。據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佔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佔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使日本形成了一種極為狹隘的文化。

    在日本的地理位置極好是一個完全的海島國沒有陸地接壤,在近代之前唯一能進入日本的通道就只有對馬海峽,進可攻,退可守。一旦被中國打敗,日本立刻在九州佈置重兵,中國是很難打進來的。減低日本攻打中國的成本,再加上日本對中國來說實用價值太低了了,打下日本也沒用。而日本打中國就很有價值,中國打日本就像富人搶窮人,而日本打中國就像窮人搶富人,心態不一樣。

    到了近代日本的實力超過了中國助長了日本的野心,加之日本地震頻繁人口的快速增長,日本貪婪的目光又看向了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又發動太平洋戰爭最終迎來了兩顆原子彈。國家也被美國佔領了。

  • 4 # 大志遠思想空間

    中國對日本的態度,用句流行話,羨慕嫉妒恨,反正我是這種態度。以前這句話多為調侃,幽默,在這裡不是,而是真實的感受。羨慕日本的發達,環境整潔,恨是真恨。

    對日本,人們都說是人性使然,有一定道理。但為什麼會這樣呢?真正的原因是環境,而且世界都會是這樣,這裡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日本的自然環境很惡劣,坐落在板塊大陸的結合處,火山地震頻發,是一個大的孤島,而且沒有資源,而且人還不少,屬於世界人員密集型地區。他們為了生存,要做的必須做好,否則就可能被世界淘汰。所以他們要掠奪,而且心態會變得比較狹隘,而且變態,而這方面最讓華人生氣的。

    其實華人對日本是很寬容的,只要一個道歉,其實對他們沒有實質性的損害,這是我們的看法。但從日本角度來看,又是百般抵賴的,其實裡面有個結。如果日本道歉了,說明日本錯了,就需要全民族反省,他們是不敢的,真正國家就滅亡了,天皇也就錯了,天皇在日本奉為神,而神是沒有錯的,所以也不能道歉的,他們就是這種變態的心理,這也是環境造成的,環境造就人性。

    還有一個類似的是以色列,當然和中國關係很不錯。以色列猶太人可以說是最聰明的人類,世界統計猶太人智慧最高。就是因為環境,他們流浪了將近2000年,終於在上世紀有了自己的國家,而且強敵林立。所以他們必須自強,必須奮鬥,必須不能失敗,4次中東戰爭,就是證明。以色列人自己又說,阿拉伯人可以失敗n次,而以色列不能失敗一次,失敗一次,國家又消失了。反過來看中東的阿拉伯,他們環境太好了,反而是他們做得不那麼優秀了。

    環顧世界也是這樣。美國是現在的唯一超級大國,他們的心態在蘇聯解體後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元氣大傷,發生了相對衰落。現在正在調整戰略,現在變得不那麼從容,愛斤斤計較,甚至讓他們的盟友有些無法理解了。

    中國也是這樣。從清朝來說,有康乾盛世,覺得無比強大,然後就走下坡路。因為當時覺得自己是天朝大國,應該固步自封,然後就變得國將不國了。在這一方面,中國古人說的最清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值得每一個人認真思考的。中國要永遠把自己放在前進的路上,沒有終點的路上,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就像有人喊出了我的國,不管你喊不喊,我的國就在那裡。就像現在這樣,美國永遠是世界老大,中國要把自己永遠放在追趕的路上,才能夠永不懈怠,才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 5 # 李建秋的世界

    日本不小。

    日本小,那是和中國比起來,那確實小,但是你和歐洲比一比看?我們看幾個歐洲主要大國:

    英國,領土24萬平方公里,人口6605萬

    德國,領土35萬平方公里,人口8269萬

    法國,領土55萬平方公里,人口6711萬。

    日本,領土37萬平方公里,人口1.2億。

    我們看到,在歐洲主要大國英法德里面,日本領土大於英國,大於德國,僅僅小於法國。當然,歷史上的英法德由於有殖民地等等原因,領土一度比日本大得多,但是日本本身領土確實不小。

    日本之所以看起來比較小,一方面是因為其領土細長,另外一方面是在中國旁邊,有了對比就顯得“小”了。

    現代工業化的特徵是並不需要龐大的領土也可以獲得強大的國力,比如說大英帝國,大英帝國起家的時候就一個英倫三島,但是卻佔據了地球四分之一的土地,這就是明證。日本的領土雖然非常貧瘠,但是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它是四面環海的,因此日本海上貿易是非常方便的。

    特殊的歷史機遇

    日本當時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歷史機遇,就是當時的清朝在歐洲列強的脅迫下,根本無力和日本競爭。美國黑船來襲後,日本門戶開放,但是由於旁邊有一個巨大的帝國,歐洲列強對日本普遍沒有興趣,這給了日本一個喘息的時間,而不像中國,從開始就是被步步緊逼,喘不過氣。

    在歷史上,中國是東亞和東南亞都是毫無疑問的唯一霸主,自歷朝歷代的征伐,從商周時期的畿服制度,到此後的冊封制度,羈縻制度,到明朝以後建立比較穩固的朝貢制度,日本一直遊離在朝貢體系邊緣,在中華體系看來,日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邊緣國”,日本不能直接和中原王朝交易,只能靠走私之類的維持貿易,當年活躍在中國沿海地區的“倭寇”,實際上是他們又是商人又是海盜。

    日本心裡是很清楚中國是日本的文化養母的,奈良城就是直接參照長安城建的,日本的文化,制度無一例外的洋溢著中華文明,日本打中國是有心理障礙的,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在早期的作品裡面還有和華人同為東亞人的感覺,後期的作品就是不折不扣的帝國主義分子,日本在學習工業技術獲得成功後,不但沒有打算反哺它的文化養母中國,反而挑起了中日戰爭,用“恩將仇報”來形容,不為過。

    當年中國大唐時期,日本白江口之戰輸的一敗塗地,但是大唐並沒有因為日本輸掉,然後立即進攻日本,反倒是日本自己緊張過度,沿海搞了一堆的防禦設施,當日本人看到大唐對於日本壓根沒什麼興趣後,派出了遣唐使,學習大唐文化和制度,而大唐從未對日本有過侵略之意,反而盡心傳授,日本學習了大唐多少東西我都不想說了。

    我想這大概就是大陸之國和島國的區別。

  • 6 # 經常用了

    海島小國的日本,厭煩了無休止的火山、地震、海嘯,千百年來夢想著搶佔北韓半島,踏足富饒廣袤的東亞大陸,拓展大和民族的生存空間。早在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制度推行新政,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加強了日本中央集權,讓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國力大增,野心也隨之膨脹,妄圖干涉北韓半島事務,不自量力地想與大唐一較高低。

    公元663年8月,唐軍兵分兩路直逼百濟叛軍老巢周留城,劉仁願率一部人馬由陸路挺進,另一路由名將劉仁軌率萬餘水軍由海上包抄。

    白江口,大唐、倭國海軍不期而遇,進而爆發驚天激戰。參戰的唐軍,只有一萬三千人,戰船一百七十艘,而倭軍集中全國精銳,湊足四萬二千人,戰船一千餘艘。但此時的唐軍,兵將是百戰之師,戰船有堅甲利器,劉仁軌指揮有方,戰力之強,兵鋒之利,絕不是倭國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所能抵擋的。倭軍憑著悍不畏死地氣勢,捨身突擊唐軍,而我大唐水師從容應對,火箭、投石機遠端打擊,臨近時有樓船配備的拍杆擊碎敵船,靈活高速艨艟撞擊敵人,即使是近戰,唐刀也完勝倭軍的鐵刀。於是,唐軍大敗倭軍,“四戰皆克,焚四百船”,“ 煙炎灼天,海水皆赤”。

    大唐白江口一戰,讓東亞禍亂之源的日本蟄伏了千年。

    日本是一個海島國家與遊牧民族一樣都具有很強的對外擴張性。尤其是日本這個被詛咒的土地。據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佔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佔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使日本形成了一種極為狹隘的文化。

    到了近代日本的實力超過了中國助長了日本的野心,加之日本地震頻繁人口的快速增長,日本貪婪的目光又看向了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又發動太平洋戰爭最終迎來了兩顆原子彈。國家也被美國佔領了。

    中國從滿清朝以來,有康乾盛世,覺得無比強大,然後就走下坡路。因為當時覺得自己是天朝大國,固步自封,然後就變得國將不國了。在這一方面,中國古人說的最清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值得每一個人認真思考的。中國要永遠把自己放在前進的路上,沒有終點的路上,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就像現在這樣,美國永遠是世界老大,中國要把自己永遠放在追趕的路上,才能夠永不懈怠,才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 7 # 靜聽佳吟

    首先說明一點,民國前的東亞地區一直有中華文化圈,近鄰國家包括北韓,南亞各國,草原部落等都算是或曾經是中華文化圈的一員,唯獨日本地區從未加入過中華文化圈。

    日本自隋唐不斷遣使入華,攫取先進技術,農作物,書籍,文化。在此幾百年間日本地區對大陸越加渴望。

    在豐臣秀吉名義上統一日本地區後,日本終於覺得夢想近在咫尺。於是在中國明朝萬曆年間舉國之力入侵北韓。這次入侵大明北韓聯軍挫敗。

    隨著豐臣秀吉的死,德川幕府採取鎖國政策,並始終把持國家大權,直到後續的黑船來襲,大政奉還,將日本全國的力量凝聚。而日本力量的核心就是武士階級,開國後的武士階級加速了日本國力的近代化發展,使貧瘠的島國發展成國力較強的工業國。

    這裡提一下武士階級為何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武士的培養可不光是砍人技巧,還同時培養軍略,讀書寫字等知識,整個就是一上戰場拿刀能砍人,下戰場能當個小村長的階級。龐大的武士階級一旦“開眼看世界”,短時間內就能爆發出巨大的發展活力以及擴張慾望。

    隨著甲午海戰的勝利,日本又一次覺得他們的夢想近在咫尺。後面的歷史也再一次讓日本的大陸夢化為泡影。

  • 8 # 執著的虹仔

    面積雖小,但明治維新後,國力卻大步提升,一躍成為亞洲第一。

    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使之擺脫了民族危機。1889年頒發了《大日本帝國憲法》,從此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亞洲唯一走上獨立發展的國家,併成為亞洲第一強國。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更替,使日本社會由落後的封建歷史發展階段過渡到資本主義的階段,並在這個基礎上使日本僅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還為日本擺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創造了條件,使日本成為亞洲唯一能夠繼續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因此,明治維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務,扭轉了日本民族的歷史命運,是日本歷史上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事件。

    小小的日本是一個憂患意識很強的民族,我想是因為,日本人長期身處地域小、資源少、災難多的環境,風險意識、儲備概念深深貫穿於民眾,並代代相傳。危機意識和杜絕失敗,是他們的命脈。所以,有著這樣的神經的日本人,有時候個個都像是野心家,給人感覺貪圖意識強,並期望直達目的。而且不容易採納建議,其實是保護自己。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憂患意識和自卑心理。

    利用中國的人口和資源 與世界列強爭霸,所以當日本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工業國家時。原本就缺少的資源越發不夠用了,同時世界市場已經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了。日本要想在叢林法則中獲勝就必須與列強去爭奪殖民地,但以當時的實力日本幾乎是誰也打不過,因此它就把侵略的目光瞄準了中國。二十世紀初,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晚清時期,國家貧弱,民生凋敝,經濟軍事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處處捱打,內憂外患。國內晚清殘餘勢力與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但並沒使中國強大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佳潔士閃耀炫白牙貼怎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