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小麗娟姐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日,也是中國首部公開上映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的首映日。13日下午,導演馮小剛釋出微博力挺張歆藝投資的紀錄片《二十二》,並附上了張歆藝給他的信。張歆藝在信裡提到,這是一部關於倖存慰安婦生存現狀的紀錄片,題材值得關注,但排片太少。排片少到什麼程度,官方給的資料是全國排片量約1%,筆者所在三線城市排片為0,詢問了若干個百人群,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我們這裡0排片”。排片量低其實不僅僅是《二十二》一部片子的問題,而是所有文藝片共同的難題。對於文藝片歐美有相對健全和發達的體系及平臺來助推:片方可以採取先期小規模放映,累積口碑到相當程度再擴大規模的方式,培養市場對作品的熱度;各大媒體平臺有專業權威的電影推薦,評論人士及欄目;有包括奧斯卡在內的專業頒獎禮及集中放映文藝片的頒獎季造勢;有形成規模,片源豐富的藝術片院線提供多元選擇。文藝片擁有完全不同於商業片,自成一套系統和特色的推廣、發行方式,有各種渠道可以方便地找到特定的消費群。但在中國,這些還遙不可及。我們的市場並沒有放開,美國、日本、南韓等,基本都沒有數額限制,每年公映的電影多達數百甚至上千部,而大陸2014年一共才放映了300多部。賣品有限,如果再在放映比例上給予限制,沒有上座率的影片也必須強加排片,那影院方面很難生存。其次,中國並沒有成熟的藝術院線,僅有的幾家藝術院線也長期虧損,不能憑藉票房收入良性迴圈,基本靠其他收入補貼。面對用情懷和誠意無法打動的市場,《二十二》能否找到自己的觀眾群?文藝片是否應該在商業院線與大片正面交鋒?中國電影市場能不能為電影的多樣化和觀眾的多元需求做出一些改變,讓後來人再不用乞求,苦情,乃至下跪?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屬於《二十二》的,也是屬於未來所有的小眾電影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理解“魏無羨你也曾是少年,你也不再是曾經的少年”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