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451710051916

    事實上,膽銅法從最初發明到被認可,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自然界中的硫化銅礦物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它經大氣中氧氣的風化氧化,會慢慢生成硫酸銅,古代稱為“膽礬”或“石膽”,因為它色藍如膽。

    石膽經雨水的澆淋、溶解後便彙集到泉水中,這種泉水就是所謂的“膽水”。當泉水中的硫酸銅濃度足夠大時,便可吸來,投入鐵片,取得金屬銅,所以也叫“浸銅法”。

    這種方法的採用以中國為最早,在世界化學史上也是一項重大的發明,可謂現代水法冶金的先聲。

    對於這一化學變化的觀察和認識,早在西漢淮南王劉安所主撰的《淮南萬畢術》中,就提到了“白青得鐵,即化為銅”。“白青”就是孔雀石類礦物,化學組成是鹼式碳酸銅。

    至東漢時期編纂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也記載:“石膽……能化鐵為銅。”這一“奇特”現象此後便受到歷代金丹家的注意。

    東晉時期煉丹家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內篇·黃白》中提到:“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而皆外變而內不化也。”“曾青”大概是藍銅礦石,也有人認為就是石膽。葛洪對這個化學變化的觀察便又深入了一步。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其《本草經集註》中又指出:“雞屎鞏……投苦酒中塗鐵,皆做銅色。”

    但當時人們對這個化學反應普遍有一個錯覺,誤以為是鐵接觸到這些含銅物質後會轉變為金屬銅,因此在金丹家們的心目中,這些物質就成了“點鐵成金”的點化藥劑了。

    唐代金丹家們把這種“點化”的銅美其名曰“紅銀”,在煉丹術中正式出現了浸銅法。唐明皇時的內丹家劉知古曾上《日月玄樞論》,其中便說道:“或以諸青、諸礬、諸綠、諸灰結水銀以為紅銀。”至五代時,這種浸銅法發展成為一種生產銅的方法,當時有一本書《寶藏暢微論》中說道:“鐵銅,以苦膽水浸至生赤煤,熬煉而成黑堅。”

    至北宋初年,首先是在民間出現了規模相當宏大的膽水冶銅工廠。膽銅法不再作為朝廷所禁的秘法而得到推廣始於張潛。當時在江西饒州府有一位生產膽銅的技術能手,名叫張潛,總結了這種經驗,寫成《浸銅要略》一書。

    這部書對宋代膽銅業的興起、發展曾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可惜它已佚傳。後來張潛的後人張理於元代獻此書於朝廷,並被授理為場官。

    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其所著的《夢溪筆談》中記載:

    信州鉛山縣有苦泉,流以為澗。挹其水熬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則成銅。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為銅。

    所以至遲在元祐年間那裡已經試行浸銅法生產,大概已有了小型的作坊了。

    隨著民間膽水冶銅工場的增多,浸銅法在宋徽宗崇寧年間達至高峰。

    神農本草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主人不能給狗狗吃哪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