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破破的橋
-
2 # 希爾維
法國總統選舉為兩輪制,首輪選舉如果沒有人得票過半(過半機率極為渺茫,第五共和國曆史上就沒有出現過首輪過半的情況)那麼得票最多的候選人進入第二輪,再以簡單多數決勝負。馬克龍最終能夠脫穎而出,絕對是一個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美麗意外。
天時:法國受歐債危機影響較大,經濟連續低迷,傳統兩大黨-社會黨和共和黨接連上臺,但均無建樹,危機從經濟不斷向安全、外交等領域蔓延,法國民眾對傳統政治精英頗感失望,給予“黑馬”逆襲良機。2016年底,菲永、阿蒙相繼淘汰前總統薩科齊、前總理朱佩及瓦爾斯等熱門人選,馬克龍曾任奧朗德政府經濟顧問,後亦歷任總統府副秘書長、經濟部長,但“順應民意”,在選前就“叛離”社會黨,與以奧朗德政府代表的政治精英劃清界限,創立“前進”運動,針對法國民眾最關心的就業、治安等議題給出詳細解決方案,吸引民眾眼球。但最初,馬克龍並非法國政壇“最閃耀的那顆星”,雖然強勢崛起,但他過於年輕,不夠幹練,不過是“備胎”角色,法國各界皆更為看好菲永,菲永勢頭一度難擋,但首輪選舉前意外爆出“空餉門”醜聞,將菲永拉下馬,成就了馬克龍。法國總統大選首輪選舉,馬克龍與勒龐勝出,角逐總統寶座。
地利:馬克龍的“前進”運動奉行中間路線,以“亦左亦右”的主張總攬左右兩派所長,呼籲進行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平衡式改革”,選民基礎涵蓋共和黨左派、中間派及社會黨右派的廣泛政治光譜,遠遠優於只佔據極右陣營的勒龐。同時,法國素來具有“共和陣線”的傳統,每次極端政黨候選人殺進二輪選舉,傳統左右兩大黨都會暫時停火,聯手圍剿極端政黨候選人,斷不得讓其上位。這次也不例外,首輪選舉結果出爐後,共和黨、社會黨及部分極左黨派明確表示轉向馬克龍,助其上位。
人和:馬克龍個人形象相對較好。首先,馬克龍從政僅5年,尚是個“新鮮人",這是他的劣勢,但一定程度也可轉化為他的優勢:法國政壇弊病叢生,常在河邊走,難免會溼鞋,大選中多位候選人醜聞纏身,馬克龍尚未深陷政壇泥濘,較為乾淨。同時,馬克龍婚姻較為和睦,與布麗吉特的浪漫愛情故事及穩定的婚姻關係與前任總統奧朗德“第一女友”爭奪戰形成鮮明對比,更烘托出馬克龍“誠信、靠譜”形象。此外,馬克龍“人緣”也比較好,脫離社會黨後,仍獲得奧朗德、瓦爾斯等人為其“背書”,二輪選舉前夕,德國總理默克爾一反常態,呼籲法國民眾投票馬克龍,為其當選造勢。
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馬克龍在二輪選舉中一路領先,以66%對34%的絕對優勢獲勝,開啟了歐洲政壇“鮮肉當政”的新風潮。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真是太困難了,哪怕是專家也會有無數不同的觀點吧。我只能試著簡短解說一下。
在總統大選中,誰能勝出,個人因素自然是主要的,但也離不開社會與政治環境。而大選時的社會與政治環境通常是前任總統創造的。
先說說政治環境吧,馬克龍的前任總統是奧朗德,來自左翼的社會黨。奧郎德在2016年底宣佈退選。法國大選時上屆總統推選還是非常罕見的。奧朗德退選的原因不難推測,他執政四年來,支援率一路下跌,最低時跌破了10%,這實在是個非常令人驚詫的數字。這主要有三個原因:奧朗德執政時對政府掌控力不足,經濟部長卡爾扎克瑞士開戶逃稅的醜聞拖累,企業減稅政策背棄了自己的根基,也就是左翼選民。
通常,假如選民不滿意前任總統的施政,甚至已經遷怒到執政黨或前任政府,那麼他們就有可能親睞一個草根素人,因為越有政治經驗、越擁有執政黨資源的人,往往同時也繼承了前任留下的負擔,有時負擔之重,會遠遠超過資源。
我們來簡單看一下這次法國大選的主要陣營。下方是第一輪大選前五名的得票率。
馬克龍的前進黨24%,勒龐的國民陣線21.3%。進入第二輪。
菲永的共和黨20%,梅朗雄的不屈法國19.6%。哈蒙的社會黨只拿了6.4%的選票。
執政的社會黨已經僵化,歷史負擔過重,而哈蒙在社會黨提出一些政策顯得過於左翼(比如發放法國國民基本工資,即只要你是法國公民,就可以按月領到一份工資,不管有無工作),缺乏足夠的主流認同,所以選票崩盤並不奇怪。
右翼的菲永在共和黨內異軍突起,其政策包括推遲退休年齡和裁剪政府僱員等,屬於典型的右翼理念。原本按理最後的選戰應該在他和馬克龍,或者他和勒龐中產生。但是菲永意外在選舉前幾個月陷入“空餉門”,即他的妻子被爆出吃空餉。這沉重地打擊了他的民望。
極左翼的梅朗雄和極右翼的勒龐崛起是不奇怪的。首先這和法國長期承受的高失業率有關,將其歸罪於資本家,即極左翼;將其歸罪於移民或穆斯林等,即極右翼。
中左翼的馬克龍是法國政壇中的一股新風。他退出主流的社會黨,自組政黨參選,也是看見了社會黨的頹勢無法挽回,不如去掉包袱重新一戰。這個極具魄力的舉動,應該是他勝選的關鍵。當他獲得足夠民望,加上哈蒙在首次五強辯論中表現黯淡,多位原社會黨的大佬轉身支援馬克龍,使他既拋開了包袱(他曾是前總統奧朗德的心腹),又得到了大部分原社會黨的選民。
對於法國的頑疾,失業問題,馬克龍提出了勒龐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他將勒龐的方案(排外,遷怒移民,退歐)打上的標籤是“回到過去”“後退”,而他則展示出非常積極的姿態,將黨派命名為“前進”,號召大家向前,政策是沿襲他作為經濟部長時未能完成的經濟改革方案,認為法國前patrol觀。
由於親歐盟、精英出身的形象,深受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親睞。沒有明顯的弱點。而對手勒龐,其退歐主張,能夠拿到很多鐵桿的老工業區失業藍領的支援,卻因為過於極端,後果無法控制,無法打動中產。
第二輪競選結束後,雙方得票細節。藍色為馬克龍,黃色為勒龐。
勒龐拿下的主要是原先的老工業區。這和特朗普的情況高度相似。只不過特朗普靠美國鏽帶工人的投票翻盤當上總統。而在法國,儘管經濟情況遠遠差於美國奧巴馬執政末期,但議題和政黨都相對分散,選票流動不利於勒龐。
出口民調裡,第一輪的落選者梅朗雄和哈蒙的選票全部流向馬克龍,這並不意外。倒是菲永的選擇至關重要,他在落選後宣佈支援馬克龍,讓馬克龍獲得了他48%選民的票數,而勒龐只得到20%。這種左右翼合流對抗極右翼民粹的姿態令馬克龍得到大勝。最終超越民調7個點,以66%比34%奪得法國總統。
不過,勒龐也不能算失敗,畢竟國民陣線相比老勒龐(得票18%)時期,多拿了一倍的選票。這是最大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