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沉睡者1
-
2 # 憶鐘山
可以算主力之一,作用足以左右戰局。
在戰國大名中,織田信長最早認識到鐵炮這種新式兵器的重要性。
由於少年時代的織田信長有著許多異於常人的奇特行為,所以被人們稱作“傻瓜”。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傻瓜”,卻對剛剛傳到日本的、有著革命性的新式武器——鐵炮抱有極大興趣,而且在軍隊中苦心孤詣地發展鐵炮,改進鐵炮的使用。
鐵炮第一次參戰:長篠之戰1570年4月,原本和織田信長結盟的近江國小谷城主淺井長政,背盟與朝倉義景、毛利輝元、三好三人眾、石山本願寺等勢力結盟。6月21日,織田信長率兵2萬3000餘人,與德川家康聯合進攻淺井長政居城小谷。在6月28日的姊川之戰中,大敗淺井朝倉聯軍,並且奪取了當時著名的鐵炮製造地——國友村。
20日晚,織田信長採納德川家康重臣酒井忠次的計策,命酒井忠次與金森長近率領一支4000人的軍隊,其中有500名鐵炮足輕,偷襲武田軍後方鳶巢山,守將武田信實戰死於此。至此,武田軍失去退路,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與此同時,織田信長命諸部隊靠近防馬柵,並任命佐佐成政、前田利家、野野村幸久、福富貞次、牆直政等將領為鐵炮奉行,率領3000鐵炮足輕待命於防馬柵旁。另外,還命佐久間信盛、大久保忠世等將領率兵列陣於防馬柵外左右兩側,靜待武田軍上鉤。
5月21日拂曉,武田軍首先進攻位織田德川聯軍右翼的大久保忠世和大久保忠佐率領的分隊,決戰就此拉開序幕。首先是武田軍左翼的山縣昌景率軍進攻。因為大久保軍的鐵炮火力非常猛烈,山縣昌景敗下陣來。繼之而來的由小山田信茂、小幡信貞等將領率領的預備隊雖然一度攻到防馬柵前,但都在遭到聯軍鐵炮猛烈攻擊後而被迫退回。
在聯軍左翼,佐久間信盛佯裝不敵武田軍,率軍後撤。見此情景,武田軍將領馬場信春、真田信綱、土屋昌次等率軍追擊。由於防馬柵的阻擋,再加之梅雨天氣道路泥濘,武田軍一時被困於防馬柵前進退不能,成為防馬柵內鐵炮足輕的活靶。雖然右翼武田軍以傷亡慘重的代價,幾乎成功突破防馬柵,但由於羽柴秀吉和柴田勝家率軍從北面增援,武田軍在苦戰無果的情況下撤退。其中,真田信綱與土屋昌次戰死。
在中央陣地,由於聯軍鐵炮火力猛烈,內藤昌豐、原昌胤、武田信廉等將領始終不能攻破防馬柵。雖然後來有望月信雅、武田信有,以及親自披掛上陣的武田勝賴等人率領總預備隊前來支援,但仍然被織田德川聯軍猛烈的火力擊退。至此,除右翼的真田信綱、土屋昌次戰死外,左翼軍將領山縣昌景也被鐵炮擊斃。其他諸隊死傷過半,左翼跡部勝資軍中甚至已經有士兵開始逃跑。武田軍大勢已去。
這時,織田信長命令聯軍發動總攻,織田軍從正面越過防馬柵,與位於側翼的德川軍追擊敗軍。
戰後統計,被鐵炮擊斃,以及被刀槍所殺的武田軍士兵人數高達10000多,另外在逃跑時落入瀧澤川喪生,以及在荒山野嶺餓死計程車兵也不計其數。武田軍有名的武將都在這次戰役中損失殆盡,包括武田勝賴本人也險些被鐵炮狙殺。
長篠之戰是一場以信長的鐵炮隊戰勝墨守中世騎兵戰術的武田軍的戰爭,它在日本戰爭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表現了舊兵器完全敗北於新兵器,騎馬武者完全敗北於他們所輕視的足輕鐵炮隊這一歷史事實。以這次戰役為轉折點,日本的戰法全然一變。
鐵炮帶來的戰術變革鐵炮傳來以後迅速在軍佇列裝,終於在長篠之戰發揮了巨大威力。以長篠之戰為轉折點,日本軍隊的戰術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一方面表現在步兵戰術發展到一個新高度,另一方面表現在由鐵炮所引起的築城術的巨大變革。
步兵戰術
從源平合戰始,直到中世末期的戰爭中,騎兵是決定戰爭勝敗的主要力量。一個騎士往往有若干家僕和農民跟隨,他們為騎士牽馬、搬運,在戰爭中承擔誘敵、設伏、放火、破壞等特殊工作。他們作為騎士的附屬而存在,在當時的地位極其低下。由於他們都是步兵,而且行動迅速,所以被稱為“足輕”。足輕脫離騎士,在軍隊中作為新的兵種獨立存在,是始於中世末期。
原因如下:
首先,由於戰亂頻仍,兵員死傷嚴重,與此同時諸大名為了儲存自己,急於擴充兵員,擴大領地,所以不得不開始在農民中徵集士兵,並以其作為軍隊基礎。另一方面,由於戰爭連綿不絕,農民苦於戰火的侵襲、亂兵的掠奪、而且還必須為領主承擔沉重的戰費,所以紛紛拋棄家園成為流民。這些流民為了生存,有的加入軍隊,與領主結成封建主從關係,有的與浪人結黨成為野武士,搶奪襲擊戰死者或敗兵。
其次,由於戰爭頻發,各大名認識到有必要採取軍隊集團化作戰。於是一改之前武士戰時出征,休戰回鄉的世風,實行兵農分離制度。隨著戰爭形勢的嚴峻,軍隊的集團化趨勢的發展,將軍隊集中於城下町,進行規律的操練成為了必然。
大名擴充實力、擴張勢力的需求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流離失所的問題,在這兩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下,步兵集團戰術應運而生。
鐵炮對步兵戰術的推動
最初在步兵集團中使用的武器是長槍。13世紀,元朝軍隊以長槍進攻日本時,使日本軍隊認識到長槍的重要性。以槍兵編成的集團軍能夠與騎兵相抗衡,而且還可以作為突擊隊衝擊敵軍陣地,所以在鐵炮出現以前,長槍是步兵集團的主要武器。
鐵炮傳來以後,隨著鐵炮被引入軍隊,以及鐵炮隊的組成,長槍大量被鐵炮取代。以1575年長篠之戰為標誌,裝備有鐵炮的步兵集團成為軍隊主力。在長篠之戰中慘敗的武田勝賴認識到,自己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在武器上輸給了織田德川聯軍。因此,武田勝賴在戰後透過反省,加大了鐵炮在軍隊中的比例。
鐵炮出現以前,在戰爭中能夠對士兵造成巨大傷亡的武器是弓箭,在近身作戰中則是長槍。到了1563年,鐵炮所造成的傷亡數由0直接變為33人,到1600年劇增到143人,增長速度驚人。發生長篠之戰的年代恰好在1563年到1600年之間。由此說明,經過長篠之戰,大名都意識到鐵炮在戰爭中的重要性。當鐵炮在軍隊中列裝以後,刀劍、長槍、弓箭等武器明顯讓位於鐵炮,之前戰爭中弓箭的重要作用幾乎被鐵炮所取代。
由於當時的鐵炮只能單發,在兩次發射期間需要一定的時間填裝彈藥,在填裝彈藥時,容易受到敵人攻擊,正是囿於鐵炮操作上的限制,才使得鐵炮在軍隊中並沒有徹底代替其他冷兵器。
與此相反,刀劍、長槍、弓箭等武器在歷史上仍長期與鐵炮共存,軍隊也是以裝備鐵炮的步兵集團、騎兵隊、長槍隊和弓箭手共同組成。
在軍隊的排兵佈陣上,一般是以鐵炮隊與弓箭隊充當前鋒,行至與敵軍相對接近時,由鐵炮隊先向敵軍射擊。在距離更為接近的時候,弓箭隊加入戰鬥,與鐵炮隊輪番射擊。
當兩軍間隔數十米時,鐵炮隊與弓箭隊向軍陣兩邊散開,長槍隊向敵軍快速衝擊。之後,騎兵隊作最後突擊決戰。雖然整場戰爭是多兵種協同作戰,但鐵炮對整個戰鬥的影響是處於決定性地位的。
換言之,鐵炮的出現,真正意義上使步兵集團化戰術得以發揮巨大作用,也標誌著步兵集團化戰術得到完善。
-
3 # 李三萬的三萬裡
鐵炮,鐵炮作為早期西歐人到達日本留下的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對日本的歷史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當時的日本,全國正處於戰國動亂時期,大名們對於這種新式武器產生了強烈欲求。故而在短短數十年中,鐵炮製造業遍佈全國,以致在稍大的一些戰役中必能見到鐵炮的身影)但仍然不是主力,主力還是冷兵器)。
大致在鐵炮傳來的同時,菸草也傳到日本。隨著吸菸的普及,為了方便煙客隨時能吸菸,一種可以儲存火種的煙具盤出現了。由此也可以推斷,在當時的鐵炮隊中也採用了與煙具盤相類似的容器以儲存火種,也只有這樣,鐵炮足輕在戰場上才能不慌不忙、訓練有素的引燃火繩。從當時的情況來考慮,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全新的革命性的運用。
-
4 # 平田君Bellatores
日本博物館裡收藏的鐵炮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鐵炮從西歐傳入日本以後,在日本的戰爭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並且推動了步兵戰法的發展。但是,由於製造成本和自身缺陷等問題,鐵炮直到戰國末期都沒有成為戰爭中的主要武器,戰國時代日本各大名軍隊裡的主要武器還是長槍、刀劍等冷兵器。
1543年,葡萄牙人將鐵炮傳入日本種子島。1545年時,日本工匠八板金兵衛仿造出了日本第一挺鐵炮。隨後,鐵炮便以種子島為中心得到了迅速有效的推廣傳播,紀州根來、泉州堺町、近江國友這日本三大鐵炮製造中心在1550年左右時就具備了基本生產能力。1553年,織田信長會見岳父齋藤道三時,就已經裝備了相當數量的鐵炮,《信長公記》記載:“信長公的隨從有七百人左右,軍容整齊,足輕站立在前,裝備著五百條三間長的中柄朱槍,以及五百數量的鐵炮和弓箭。”不久後,鐵炮也在關東的戰場上出現。弘治元年(1555年),甲斐大名武田信玄與越後大名上杉謙信爆發第二次川中島之戰,為了增強己方旭山城的守備力量、進一步牽制上杉軍,武田信玄向旭山城內輸送了“三千士兵、八百張弓和三百挺鐵炮”。當然,戰國時代使用鐵炮的最著名戰役莫過於1575年織田、德川聯軍與武田勝賴的長篠合戰。根據《信長公記》等史料的記載,織田軍至少裝備了3000挺鐵炮。
不過,由於鐵炮的造價較為高昂、加上它具有擊發速度慢、間歇長、威力和精度不足等缺陷,才使得鐵炮在軍隊中並沒有徹底代替其他冷兵器。另外,從鐵炮佔據軍隊比例的情況來看,戰國時代各大名的鐵炮部隊比例基本不超過25%。
以長篠之戰為例,若我們按照織田軍的3000挺鐵炮算,鐵炮部隊在長篠的3萬織田軍中所佔比例不過10%而已。同時代武田軍中鐵炮部隊所佔的比例則是15%左右。據《甲陽軍鑑》收錄的元龜二年發給河窪信實的兵役文書,各兵種的數量依次為騎馬3、鐵炮5、持槍5、長刀5、長柄10、弓2、旗3 ,其中鐵炮部隊的比重約佔15%,騎兵部隊的比重則不足10%。上杉家的情況也與此類似。根據天正三年(1575年)上杉家軍役帳的記載,上杉謙信時期諸將動員的5509人中,鐵炮部隊僅有316人,所佔比例不足6% ,到了1600年關原合戰前夕,上杉景勝的8700士兵中已經有了2000鐵炮部隊,比例上升到23%左右。
回覆列表
不信長的鐵炮最多但也不到10%,遠低於武田家赤備20%的比率。戰國時代長槍是戰爭的主力。鐵炮比起弓箭最大優點是容易訓練,一定範圍內殺傷力遠大於弓箭。缺點也很多,首先當時大環境導致後勤補給有限,一次投入作戰火藥和金屬彈丸數量基數小。又因彈丸和槍管是手工打磨,表面不光滑,導致持續射擊一段時間會發生炸膛或壞損,原地無無法維修只能丟棄。其次是價格太高,最高九州種子島壟斷生產,一支 高達120貫,隨著工藝流傳到本島雖價格下降40貫,但價格不菲,無法大量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