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北小飛俠

    古代夏天也是非常炎熱的,處在古代溫暖期的朝代,那夏天情景不亞於現在的全球變暖。在《浮山縣誌》記載過,乾隆時期就有極其高溫的天氣,有多熱呢?

    書中記載:“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

    首先古代會選擇風扇,老百姓們都是用風扇降溫的,而那些大戶人家或者有錢人家,他們會在室內安裝拽拉式的風扇,一片扇子就有一個門這麼大,可想而知,比老百姓們自己扇的涼快多了。

    竹夫人

    竹夫人是一種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長約1米,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在睡覺的時候可以抱著,或者用來墊腳。利用“弄堂穿風”的原理,即便大汗淋漓,抱著竹夫人,汗意也能一點點褪去。講究的人家,還會在竹夫人中間放上薄荷、茉莉花、梔子花,入睡時格外香甜。

    冰窖

    古代在冬季的時候把許多的冰埋在地下/地窖,等到夏天的時候取出來用於皇室成員降溫。皇帝除了用冰塊降溫, 宮中的御醫在夏季也會開出消暑的中藥方子,如香薷湯、暑湯等湯劑。

    而老百姓就用蒲扇,還有河水(0汙染)老百姓也喜歡製作暑湯消暑。

    在清朝已有記載把冬天的冰塊放在地窖裡等到來年夏天再用。但在飲食方面的準備,也是古人消暑、養生的主要方式 。

    _建避暑山莊_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作為古代高富帥中的高富帥,皇家對於避暑更是相當講究,與其大費周章弄那麼多人工降溫,不如更大費周章一點,直接找個涼快點的地方蓋個行宮就是了!好在一人栽樹,萬人乘涼,現在的我們也可以隨時參觀避暑山莊,感受一份皇家林園的涼爽了。

  • 2 # 大蝦仁大百科

    1、窟室

      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環境,建造一個相當於現代帶有製冷裝置的“空調房”度過夏天。這樣的房間,古人稱為“夏房”,先秦時期的“窟室”,秦漢時期的“涼房”及皇家的“涼殿”,後來的“冰室”、“涼窖”,都屬於夏房。

      2、冰塊

      冰塊,一直是古人避暑降溫的重要冷源之一。這種利用天然冷源給房間降溫的手段,至少在上古周代時已開始。

      3、含涼殿

      原理:一是在建築設計上,“含涼殿”避免Sunny照進來,所以顯得很陰沉;二是當時已有“電風扇”當然不是用現代的電能,而是水能,用水來轉動扇葉,“水激扇車”,風扇對涼水吹,形成了冷氣;三是殿內有迴圈冷水源,故四邊有水往下淌,形成水簾。這是在宮殿的四簷裝上水管,把水引到屋簷上。涼水在屋上迴圈,室內溫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溫效果極佳,達到“座內含凍”的製冷效果。

      4、冰桶

      有點現代分體空調或冷風機的味道。這種可移動式冷源,時稱“冰桶”,現代人戲稱為“冰箱”,但叫“冰櫃”或“冷櫃”更準確,其實是貯放冰塊的櫃子,上面鏤空,當冷氣出孔;中部空間還可儲存食物、冰鎮西瓜、冷飲。冷桶後來民間也用上了,還有進口貨,稱為“洋桶”。

      5、土室

      挖“空調井”,僅是一種區域性降溫辦法,最直接的是建低溫“空調房”,古代民間比較流行的辦法是,建造類似於先秦時“窟室”一樣的地下室,這種房間在明代叫“土室”。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防暑降溫趣淡

    遠在1700多年前,曹子建在《大暑賦》中提到:“積素冰於幽館,氣飛結而為霜。”這足經證明中國古人在很久以前就懂得利用寒冬臘月的結冰季節,預先將冰塊採集並貯存起來,以備來年之用。

    到了唐宋時期,防暑降溫有了進步。那時已發明木製的器具引水上屋,把水從上往下噴淋房屋的四周,由此來達到降溫的目的。與此同時,人們還製造出了一種用水力推動的風扇。這種風扇因為造價和維護費用極其昂貴,一般百姓人家根本連想都不敢想,只有王府、貴族、與皇宮內才能用得起。這就像現在好多人買得車,但養不起車,是一樣的道理。

    《唐語林》說:唐玄宗時,曾於宮內建造一座避暑的“涼殿”,該殿除了四周積水成簾飛灑以外,內部還裝有水力風扇。此外,在御史大夫王gong的府裡,也建有“自雨亭子”一座,他每逢暑日炎天,便躺在亭內消暑解熱。另據《武林舊事》記述:皇宮內建築了一座專供皇上和后妃們消暑的“翠寒堂”。這裡濃蔭夾道,飛瀑臨空,室內建備數十隻大盤,盤內堆放冰塊,坐在這裡,好像涼秋一樣。傳說,當時有一大學士,從炎熱的Sunny下,前往翠寒堂叩見皇上,竟凍得渾身發抖,清代乾隆處間,一些能工巧在著名的圓明園內,設計了裝置了一套“水上明瑟”的機械裝置,它是用水力來軸輪推動風扇葉子,可稱是近代電扇的“祖先”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歷史總講土爾扈特部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