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就是說逢事莫慌,應冷靜應對,這樣才可能將事情給拿下,而此等魄力是成大事者所必備的。所以我們也應當擁有這種氣魄,方可臨危不亂,萬事無難。
宋真宗
看到這個題目想起了宋代的第三代皇帝“宋真宗”手下就有類似的神操作,堪當典範!
當你遇到事情的時候,要冷靜面對,心裡默默對此事進行分析,若是需要調查那就調查清楚,最後當你確定對所面對的事情所瞭解透徹的時候,再做進一步動作——解決它。
切記莫不能盲目從事,若是貿然動手,往往事情解決不好,還會對自己造成意想不到的不良影響。
想當年,有哪一位名將會因為己方兵力不足而害怕同兵草充足的軍隊打仗?即便不能贏,那也要輸的光彩,他們不怕輸,而怕不戰而輸。
因為在他們軍旅生涯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種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氣魄,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再險的危險,再難的困難,他們依舊處之不變,冷靜應對,所以他們才會受人敬仰。
更有很多將領能夠坦然面對死亡,而不會怯怯懦懦,是他們不怕死嗎?
不是這樣的,人都是會怕死的,但是他們已經習慣於刀尖上舔血,面對死亡還依舊能保持著鎮定,他們知道將士們的血不能白流,人也不能白白犧牲,所以他們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死帶來更大的價值。
倘若是杞人憂天之輩,怎會有如此之心魄?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在宋真宗景德年間,為防北遼舉兵犯邊,宋真宗御駕親征,此時又有西夏虎視眈眈,故其就派安撫使向敏中去應對西夏,並獨自處理抵禦西夏的事務,無須請示。向敏中博學多才,頗受宋真宗的重視,所以宋真宗才放心把抵禦西夏的任務交給他。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 ),字常之,開封(今河南開封)人 ,北宋大臣。後漢符離令向瑀之子。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及第,歷任工部郎中、給事中等。
且向敏中雖為一位文臣,但是頗有一番將才之資,遇事不慌,刀尖上舔血的生活他亦不怯。不久,臘月即將來臨,向敏中所管理之地要舉行大儺(nuo)。大儺就是古人在臘月舉行的一種驅鬼儀式,也就是當時的一種人人都參與的民間活動。
然後,向敏中收到密保說,驅鬼隊伍中混進去了西夏奸細,想借此製造混亂並同西夏軍隊一起擾亂宋國。擱常人,那既然已經知道了奸細所在,肯定會非常激動,這明面上的魚兒已經上鉤,現在不吃更待何時?故其毫不猶豫地進行抓捕。
你想想,直接抓捕肯定會打草驚蛇,那些奸細的耳朵、鼻子可靈了,一有風吹草動肯定就覺得事有不妙,便會想方設法撤退,那這抓捕隊伍必定落空。
但可惜向敏中不是常人,並沒有聽從下屬的建議,而是讓他們等,等到臘月那天的來臨。終於,臘月到了。向敏中不露聲色,像往年一樣積極準備這場活動,並且召集了很多賓客幕僚及將士們一同給觀看。
等驅鬼隊伍到來之後,他表現的跟往常一樣,讓驅鬼隊伍在自己衙門前跳驅鬼舞,然後把他們請進衙門裡再好好驅一驅鬼。待驅鬼隊伍全部入衙門之後,向敏中一聲令下,提前所安排好的甲兵一擁而上,直接把驅鬼隊伍包圍了起來,沒有一人可以逃的出去。
然後命人一搜,果然發現有人在身上藏了短劍匕首,所以人贓並獲,直接處決。這就是冷靜除奸向敏中,遇事不驚,而能冷靜做出正確的動作,若是沒有等到驅鬼大會的舉行就去抓捕,那肯定是不可能全殲的。
所以,遇事不驚才可萬事無難,把事做好,而這種氣魄是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所具備的。像向敏中這樣的“高冷“之士,想不成大事都很難,最終他官居宰相,始終如一地被皇帝所重用,即便是老了,皇帝也不想放過,還是不捨得他請辭歸老。
由此可見,向敏中的地位是多麼的高,多麼的重!故身為人,應當有著自己的一撇一捺,不僅要有一鋒芒畢露的撇,還要有一處之泰然的捺,以此二者合為人,則可笑看天下事。若要成為人上人,這一撇一捺不可失。
所以,在你摸準了情況後,莫要急著貪功,應該冷靜一點,想想可不可以讓利益達到最大,就比如向敏中知道了奸細的存在,而不慌著把他們抓起來,就是想著能不能把奸細一窩端,這就是利益最大化,也是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結果。
所以,凡事遇之而不慌,處驚而不變,才可把事情做到最好,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要有這種面對破產也不虛的心境。
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就是說逢事莫慌,應冷靜應對,這樣才可能將事情給拿下,而此等魄力是成大事者所必備的。所以我們也應當擁有這種氣魄,方可臨危不亂,萬事無難。
宋真宗
看到這個題目想起了宋代的第三代皇帝“宋真宗”手下就有類似的神操作,堪當典範!
當你遇到事情的時候,要冷靜面對,心裡默默對此事進行分析,若是需要調查那就調查清楚,最後當你確定對所面對的事情所瞭解透徹的時候,再做進一步動作——解決它。
切記莫不能盲目從事,若是貿然動手,往往事情解決不好,還會對自己造成意想不到的不良影響。
想當年,有哪一位名將會因為己方兵力不足而害怕同兵草充足的軍隊打仗?即便不能贏,那也要輸的光彩,他們不怕輸,而怕不戰而輸。
因為在他們軍旅生涯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種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氣魄,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再險的危險,再難的困難,他們依舊處之不變,冷靜應對,所以他們才會受人敬仰。
更有很多將領能夠坦然面對死亡,而不會怯怯懦懦,是他們不怕死嗎?
不是這樣的,人都是會怕死的,但是他們已經習慣於刀尖上舔血,面對死亡還依舊能保持著鎮定,他們知道將士們的血不能白流,人也不能白白犧牲,所以他們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死帶來更大的價值。
倘若是杞人憂天之輩,怎會有如此之心魄?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
在宋真宗景德年間,為防北遼舉兵犯邊,宋真宗御駕親征,此時又有西夏虎視眈眈,故其就派安撫使向敏中去應對西夏,並獨自處理抵禦西夏的事務,無須請示。向敏中博學多才,頗受宋真宗的重視,所以宋真宗才放心把抵禦西夏的任務交給他。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 ),字常之,開封(今河南開封)人 ,北宋大臣。後漢符離令向瑀之子。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及第,歷任工部郎中、給事中等。
且向敏中雖為一位文臣,但是頗有一番將才之資,遇事不慌,刀尖上舔血的生活他亦不怯。不久,臘月即將來臨,向敏中所管理之地要舉行大儺(nuo)。大儺就是古人在臘月舉行的一種驅鬼儀式,也就是當時的一種人人都參與的民間活動。
然後,向敏中收到密保說,驅鬼隊伍中混進去了西夏奸細,想借此製造混亂並同西夏軍隊一起擾亂宋國。擱常人,那既然已經知道了奸細所在,肯定會非常激動,這明面上的魚兒已經上鉤,現在不吃更待何時?故其毫不猶豫地進行抓捕。
你想想,直接抓捕肯定會打草驚蛇,那些奸細的耳朵、鼻子可靈了,一有風吹草動肯定就覺得事有不妙,便會想方設法撤退,那這抓捕隊伍必定落空。
但可惜向敏中不是常人,並沒有聽從下屬的建議,而是讓他們等,等到臘月那天的來臨。終於,臘月到了。向敏中不露聲色,像往年一樣積極準備這場活動,並且召集了很多賓客幕僚及將士們一同給觀看。
等驅鬼隊伍到來之後,他表現的跟往常一樣,讓驅鬼隊伍在自己衙門前跳驅鬼舞,然後把他們請進衙門裡再好好驅一驅鬼。待驅鬼隊伍全部入衙門之後,向敏中一聲令下,提前所安排好的甲兵一擁而上,直接把驅鬼隊伍包圍了起來,沒有一人可以逃的出去。
然後命人一搜,果然發現有人在身上藏了短劍匕首,所以人贓並獲,直接處決。這就是冷靜除奸向敏中,遇事不驚,而能冷靜做出正確的動作,若是沒有等到驅鬼大會的舉行就去抓捕,那肯定是不可能全殲的。
所以,遇事不驚才可萬事無難,把事做好,而這種氣魄是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所具備的。像向敏中這樣的“高冷“之士,想不成大事都很難,最終他官居宰相,始終如一地被皇帝所重用,即便是老了,皇帝也不想放過,還是不捨得他請辭歸老。
由此可見,向敏中的地位是多麼的高,多麼的重!故身為人,應當有著自己的一撇一捺,不僅要有一鋒芒畢露的撇,還要有一處之泰然的捺,以此二者合為人,則可笑看天下事。若要成為人上人,這一撇一捺不可失。
所以,在你摸準了情況後,莫要急著貪功,應該冷靜一點,想想可不可以讓利益達到最大,就比如向敏中知道了奸細的存在,而不慌著把他們抓起來,就是想著能不能把奸細一窩端,這就是利益最大化,也是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結果。
所以,凡事遇之而不慌,處驚而不變,才可把事情做到最好,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要有這種面對破產也不虛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