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塲YOK1942419

    經過五胡亂華,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時間,少數民族大多都已漢化了,隋唐兩個朝代就更加吸納了很多漢族以外的人,進入政府做事,所以當時較大的少數族群,例如匈奴,突厥等,都有程度頗深的漢化情況出現,也有不少人遷入中原居住,之後的主要少數民族,蒙古的情況較特殊,他們著意儲存自己文化,儘量避免漢化過深的狀態,而不論是契丹或是女真等族群,其實都漢化頗深,祗是他們不像北魏拓拔氏一樣,正式以全盤漢化為國策而已。

  • 2 # 我是疫情防志願者

    北魏以後的少數民族其實都已經漢化了,要不然就沒有現在的漢族了。只不過名個時代的漢化,其實更是一種民族大融合,畢竟當時的外族都是遊牧民族,他們不可能以當時的遊牧民族的習俗而改變農耕習俗的漢族。尤其是他們入主中原加入到了農耕地區,他們必須得放棄他們的原有生活習慣,而被漢化。

  • 3 # 無憂谷逍遙子

    中國歷史年表所示北魏時代即“南北朝”時期,後分裂為東魏、西魏,後被北周取代,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兩傳後亡,李淵建立唐朝,唐末至五代至宋間有回鶻、突厥、契丹入侵中原,南宋有蒙古人入侵,明末女真人入侵,因此標題不對,北魏後仍有回鶻、突厥、契丹、蒙古、女真五個大的少數民族入侵中原,除回鶻、蒙古、突厥退出中原外,契丹、女真應該大部分融入漢族,少量蒙古人也融入漢族,我有一個同學自稱其是蒙古人後代!

  • 4 # 張律明

    謝謝邀請!首先說說,什麼叫漢化和漢族。在三千多年前,有一個遊牧周部落姓姬,他是華夏(漢)的首領古公亶父,他將自己的部落遷至今陝西岐山,開始成為農耕部落。到了周武王時推翻了商朝,周公旦時實現了一套周朝的嚴密的規章制度,由140多個諸侯國共同遵守。在戰國時,孔子建立了儒學,將周禮和周易奉為儒門的聖典。儘管我對儒學不感冒,因為它是愚弄和專制的產物,但是它也是一種帝王之術。它最基本的術語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後二千年帝王家園奠定了基礎。自從漢武帝開創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字、漢文化的興起,歷代遊牧民族的帝王想擺脫漢的魔窟,都是徒勞的。咱們來說說五胡亂華的鮮卑吧:慕容鮮卑在中原大量屠殺漢族,並將漢族的少女當糧食,先奸後吃,吃不完的八千少女弄死在易水。拓跋珪鮮卑建立了北魏,後來全部漢化,北魏的文字現代人不認識。為何拓跋珪鮮卑會漢化呢?最大的問題就是儒家的漢文化、漢字。你想那一個定居的皇帝不想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歌舞昇平,一套有效的典章制度,八大菜系,中醫保健等等。所以說,不管後來的隋唐(皇帝都是半胡),賜姓的突厥,五代十國、北宋的遼金、後來滿清,他們都逃不出儒家漢文化和漢字的魔掌,將他們慢慢地融入到漢民族中來,你們現在看看,從南到北,二千多年來,那一個還是周朝時正宗的華夏(漢)民族?

  • 5 # Alexhan

    一直在漢化,從未停止過。唐時東突厥、沙陀漢化,元時契丹、女真漢化,清時滿洲漢化。只是與北魏鮮卑的漢化方式不一樣罷了。

    北魏鮮卑漢化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漢化,是政府推動的漢化,是激進式漢化;後期少數民族政權沒有類似的漢化政策,遼金基本上是一國兩制政策,元清則是打壓漢人政策,甚至有漢人胡化的現象,這與漢人軍事力量不斷下降是同步的。

    但是,經濟文化上的差距是難以追上的,因此出現了最奇特的清王朝:本來是要漢人滿化,連服飾髮式都滿化了,結果卻是滿人漢化,連語言文字姓氏都漢化了。

  • 6 # 第二老土

    因為魏孝文帝漢化過頭了,導致了六鎮兵變,北魏分裂成了東西魏。從五胡十六國到北魏,無論是極端漢化與極端胡化都導致整個國家滅亡。於是西魏的權臣宇文泰總結前人的教訓,採取了和稀泥的辦法。統治制度上採用了八柱國十二將軍為框架的府兵制,與漢人制度暗合,文化層面則開始胡化,漢人必須有胡人名字,比較有名的就是後來隋文帝出身的楊家,就使用胡姓“普六如”。這樣的結果,漢人覺得制度上向著漢人,胡人覺得漢人都改胡姓,國家是向著我們的。於是這種制度得到了認可。再加上府兵制的實行,胡漢士卒有了袍澤之情,團結得就更緊密。因此隋唐的皇室,按照史學家陳寅恪的說法,存在一定程度的胡化,儘管他們都是漢人。所以大唐的風氣如此開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煲湯選肉有講究!這3類肉,要這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