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時樓臺月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少數民族黨項在西北部建立的政權。它的統治先後歷經了189年,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朝代大概處於什麼時期,西夏於公元1038年由李元昊稱帝建國,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朱朝與宋朝。

    西夏曾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獲全勝,與宋、遼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於是很多人面對這個接連戰勝宋、遼的國家的官員制度以及士兵制度產生了好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瞭解一下西夏時期的官制和兵制吧!

    一、西夏的官制:“番漢聯合”是特色

    西夏的政治制度在很多方面借鑑了中國宋朝,官員制度更是基本上模仿北宋,西夏中央的政治機構設有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三司等,由於是少數民族政權,中央還設有“番學”、“漢學”在地方上,分為州、縣兩級,有少部分時期還設有郡、府。

    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是隨著統治疆域的擴大,西夏國內也有很多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百姓,為了鞏固統治西夏採取“番漢聯合”的政治形態、除此之外還聯合了吐蕃族,回鶻族,聯合統治。聯合主要以“通婚”為主,不過在整個西夏王族的統治中,經常會出現“母黨專政”的問題,因此皇族與母黨貴族之間經常發生衝突。

    在唐朝末年,党項羌拓跋部落崛起,崛起之後他們選擇依附當時強大唐朝政府,唐朝將如今陝西邊境的夏州劃分給他們,同時還在此地設立了“難軍節度使”。

    到了五代時期,因為中原地區政治動盪,王朝多次更迭,西夏王權雖然割據一方,但在名義上依然,是以中原王朝節度史的身份進行政治活動的。

    隨著党項夏州政權的擴大,加上中原地區一片混亂,中原王朝無暇顧及對邊境地區的管理,此時,夏州中除了党項人以外,還擁有了很多漢人,吐蕃人,契丹人等。過去鬆弛的節度使政權形態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地域政治需求,於是當時的節度使李繼謙開始模仿宋朝設立官制。公元986年,李繼遷攻佔了晉州,準備稱王,不過在謀士的勸阻下,他決定依然延續舊制,也因此在他稱帝后,過去的官員制度被保留下來。

    隨著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繼位,宋遼兩國因為連年的戰爭影響,都想拉攏李德明來牽制對方,爭相為其封官進爵,先後封其為夏王,但李德明卻在此時按照過去中原王朝的制度,籌備建國稱帝,公元1016年,李德明正式稱帝,建國西夏。

    公元,1032年李德明去世,其子李元昊繼位,為了進一步完善帝國制度,他首先去掉了唐宋時期,中原王朝所賜的“李姓”,改為嵬名氏。但還是依然仿照北宋官制,公元1033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官制,將大臣分為文武兩班,劃分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臺等,大致與北宋時期相同。

    之後西夏的官員制度,隨著皇帝的地位都有一定的增加改建。漸漸的官員體制愈加完善,比如說西夏《天勝律令》中曾規定:

    官員的任職期限為三年,三年之後,必須經過“續、轉、賞”三種,“續”是指延續任期轉,“轉”則是調整任職地點或是職位,“賞”則是對於有疾病,或者是年事已高的官員採取獎賞予以退休的做法。

    二、西夏的兵制:特殊兵種是一大殺手鐧

    由於在和宋、遼之間的兩場戰爭中取得勝利,很多人對於西夏的軍事力量產生了好奇。從地理條件上來看,西夏位於河西走廊地區和河套地區,這也就決定了西夏的軍事手段相對於宋、遼兩個國家來說是極其靈活的,西夏可以依靠獨特的沙漠地形採取有力的軍事行動。並且西夏還設有多種特殊兵種在軍事活動時進行輔助。

    同時西夏的軍事制度以及士兵制度同官員制度一樣,也是在吸收党項部落兵制的基礎上,融合宋朝兵制逐漸發展起來的。在中央上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在這一機構的下面設立不同的單位來統管軍隊。

    中央有人數大約為5000人的衛戍軍隊,軍隊成員主要以豪族子弟為主,他們主要負責在京師中保護皇帝的人身安全。

    此外皇帝還直接統治親信衛隊3000人,由各軍中的強勇之士組成,這個軍隊負責跟隨皇帝外出作戰。在京城地區還有一隻由2.5萬人組成的部隊,這支軍隊裝備優良,是中央護衛軍的主力,是當時西夏國內作戰力最高的精銳部隊,曾經生擒敵軍10萬人,他們主要承擔攻擊敵方難以攻克的堅韌部隊。除了這些軍隊,西夏國內地方軍大約有50萬人,主要分為騎兵和步兵兩種。

    在西夏建國初期採取的是党項部落獨特的徵兵制度,以“族賬”為單位:

    凡是15~60歲之間的男子都在徵兵範圍內,每家只要家中男丁足夠兩人,需要派出兩位男丁,一個是正規軍負責打仗,另一個負責隨軍做雜役事務。

    如果家中男丁足夠4人,則需要派出4人,兩人正規軍,兩人隨軍做雜役,其餘壯丁可以不服役,也可以頂替其他男丁隨軍雜役,或者頂替瘦弱的正規軍。

    西夏建國初期與宋朝之間關係不睦,戰爭頻發,常常會出現徵兵不夠的問題,於是就擴大了徵兵範圍和人數,有段時間甚至還出現了全民皆兵的現象。據史料記載,西夏大安8年,徵兵採取“十丁取九”的比例,這也就導致了武器裝備不夠的問題,於是在這一時期,很多人都沒有武器,作戰時期甚至要自己帶著乾糧。

    之後隨著戰爭的結束,士兵的待遇也逐漸增加,士兵制度也融合了宋朝計程車兵制度,比如說在官銜上分為政將,副將,正副行政等官位,這些軍銜名稱,在很多漢文史籍中也有出現。

    對於士兵的賞罰也有十分細緻的規定,在《貞觀玉鏡統》中就曾有記載:

    軍隊中以十五個個官階區分等級,在賞罰制度上規定凡是戰鬥中殺敵一人以上者都有獎賞,殺敵越多賞賜越多,但如果戰爭失敗就不能獲得獎賞,獎賞內容主要為在戰爭中是俘獲敵軍的馬、甲、金等,有時也會賜予士兵榮譽稱號。

    在西夏軍隊中還設立有很多獨特的兵種,比如說由党項貴族子弟所組成的“鐵騎”,這個軍隊裝備優良,他們所騎的馬是全國戰馬中速度最快的,所披的戰甲也是質量最好的,這些戰甲刀刺而不入十分堅固。他們在戰鬥中往往以這些鐵騎為前軍,在作戰時,他們用鐵鎖將前方的敵人絞死。

    “擒生軍”和“強弩軍”這兩種軍隊也是西夏獨特的特種部隊,他們主要負責特殊的作戰任務。“擒生軍”主要負責在戰鬥中配合正規作戰部隊生擒某些敵軍,“強弩軍”射擊技藝精巧,用“弩”作為武器,在作戰時常常與“鐵騎”配合。

    總結:

    西夏時期的官員制度和士兵制度,主要是在党項部落政治的基礎上融合北宋時期的官員制度和士兵制度形成的。

    這樣的制度在適合西夏獨特的部落政治基礎上,也更加系統化、規範化,這是西夏能夠戰勝宋和遼兩個強大的軍事力量並與這兩個政權三分天下的的原因之一。

    同時也讓西夏這個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得以在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2 # 弋北談古今

    西夏是党項人在西北部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公元一千零三十八年由李元昊成帝,因為在宋、遼西邊,史稱西夏。一共成立了一百八十九年,期間共有十位皇帝。

    (李元昊圖片)

    李元昊在結合原夏州政權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由唐宋官員制度演變而來的系統。所以西夏的官制與中原唐宋的官制及其相似。

    (西夏王陵)

    一:首先介紹官制

    1.中央朝廷官制:西夏官員分為文武兩類。有中書、樞密、三司、御史臺等等。其中中書負責行政工作,有侍郎等職輔助。而樞密便負責軍事,主管國防軍隊等事務。而三司與宋相似,負責財政大事。御史臺等於檢察機構,有御史大夫等等。

    西夏還保留了自有的部落藩官系統,比如“呂則”“寧令”等等,用以保證党項人可以始終掌握權力,確認党項人在權力機構的主導地位。

    後,西夏隨著發展,官制逐漸發生變化,漸趨複雜,分有上、次、中、下、末五品司。

    並且西夏在佛教領域也設定官職,有帝師、國師、法師等等。並且這些信仰類官職地位較高,帝師地位僅低於太子。

    2.州郡官制:

    地方上官制分為州與縣,分設刺史與縣令。同時在邊境地區設立郡、府,以諸藩王鎮守。同樣,地方上的官員也分為上、下、中、下、末五個等級。而且地方上的官員多為部落首領,同時擁有行政權和軍權。

    二:其次兵制

    (南宋時期政治勢力)

    介紹兵制時,我們要了解當時西夏的敵人主要有金和宋。

    所以,西夏將這個國家分為左右兩廂,就是西夏分為了左右兩個大軍區。然後每個大軍區下面設有六個小軍區。這個十二個軍區總共有五十萬軍隊,軍隊的主要首領都是党項貴族,然後設於重要的郡縣。

    以上便是西夏官制和兵制的主要部分。

  • 3 # 帥帥小凌兒

    西夏的官制其官分文武班,曰中書,曰樞密,曰三司,曰御史臺,曰開封府,曰翊衛司,曰官計司,曰受納司,曰農田司,曰群牧司,曰飛龍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學,曰漢學。

    中書主管行政,其屬有侍郎、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舍人、司諫等官。樞密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主管國家兵防邊備,其屬有樞密、同知、副使、僉書、承製等官。三司主管國家財政貢賦,其屬有正使、副使、鹽鐵使、度支使等官。御史臺主管司法監察,其屬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殿中御史、監察御史等官。開封府是因襲宋朝管理國都事務的衙門名稱,此處是指管理西夏都城興慶府衙門,其屬有六曹、左右軍巡使、判官、左右廂公事幹當等官。翊衛司主管宿衛軍,其屬有馬步都指揮、副都指揮及諸衛上將軍、大將軍。官計司主管官吏的調動增補。磨勘司主管官員的銓選考績。受納司主管倉庾貯積給受。農田司主管農田水利和平易物價,其屬有司農卿、少卿、丞、主簿等官。群牧司主管畜牧業,其屬有制置使、副使、都監等。飛龍院主管御用馬匹,同時兼領“防護宮城,警捕盜賊”之事。文思院主管供應皇室衣飾服用。蕃學、漢學負責教習蕃、漢官僚子弟。

    西夏建國後的兵役制度,初期仍以党項部族的徵兵制為主,以族帳為最小單位。男子年15 歲成丁,至60 歲止。每家凡二丁取體壯者一人為正軍,另一丁為負贍,擔任隨軍雜役,組成為一抄。凡家有四丁的,抽兩抄,其餘的壯丁都叫做空丁,可不服役,但可以頂替別的丁男當負贍兵,也可以頂替正軍之疲弱者擔任正軍。西夏部族徵兵有一定數額,軍中正軍與負贍都有定員,比例一般是1 比1,但在個別部隊中,如首都附近興、靈二州的鎮守兵中,比例近於1 比3,即一個正軍幾乎有三個負贍兵②。

    部族兵的裝備,據《宋史·夏國傳》下記載:“凡正軍給長生馬、駝各一;團練使以上:帳一、弓一、箭五百、馬一、橐駝五,旗、鼓、槍、劍、棍棓、粆袋、披氈、渾脫、背索、鍬钁、斤斧、箭牌、鐵爪籬各一;刺史以下無帳,無旗鼓,人各橐駝一,箭三百,幕梁一”。

  • 4 # 阿撒茲勒的面具

    誰能詳細解釋一下西夏官制和兵制是怎樣的?

    西夏,党項人建立;建國於公元1038年,亡於1227年,都興慶府;自景宗李元昊始,至末帝李睍,歷10帝,享國189年。

    一、西夏官制

    西夏官制大抵模仿宋制,兼有党項傳統蕃官制度。西夏皇帝稱“兀卒”,意即“青天子”,下設文武班制。

    (一)中央官制: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始立國,定百官如下:

    中書省,主管國務政令,署官為中書侍郎、散騎常侍、諫議大夫、中書舍人、司諫。

    樞密院,主管武備邊防,署官為樞密使、樞密同知、樞密副使、僉書、承製。

    御史臺,主管刑名監察,署官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殿中御史、監察御史。

    翊衛司,主管宮禁宿衛,署官為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諸衛上將軍、大將軍。

    三司,即戶部、鹽鐵司、度支部,主管財務賦稅,署官為正使、副使、鹽鐵使、度支使。

    農田司,主管農事物價,署官為司農卿、少卿、丞、主簿。

    群牧司,主管牲畜畜牧,署官為制置使、副使、都監。

    開封府,承北宋官制名稱,實則管理都城興慶府,署官為府六曹、左右軍巡使、判官、左右廂公事幹當。

    飛龍院,主管御用馬匹,兼“宮城衛護,緝捕賊盜”。

    官計司,主管官職調動;磨勘司,主管官吏考核。

    文思院,主管皇家衣用;受納司,主管倉貯分配。

    蕃學、漢學,主管官員子弟教育。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二年,置尚書令,總理西夏國事,職同宰相;精簡二十四司為十六司,分理六曹,細化職權。西夏奲都六年,中書省設各部尚書、侍郎,增設南北宣徽使、中書、學士,擴大漢人官僚。

    西夏末期,官制分上、次、中、下、末五品司。上品司為中書省、樞密院,次品司為殿前司、功德司、御史臺、開封府、飛龍院、文思院,中品司為三司、官計司、磨勘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等;下品司、末品司,分別為管理邊區、百工的司院。

    (二)地方官制:

    西夏地方行政為州、縣兩級制,州主官為刺史,縣主官為縣令;仿“五京制”,劃興慶府、西平府,號東、西兩京;並於甘州設宣化府,專責甘州回鶻、吐蕃等民族事務。三府、州、縣之外,另劃邊防重鎮設郡,以皇室諸王充守。州、郡、縣依職官事務、戰略位置,劃製為上、次、中、下、末五等。

    因党項原始部落制度影響,西夏保留了蕃官制度,稱號如:寧令、謨寧令、祖儒、呂則、樞銘、昂聶、昂星、謨個、阿尼、芭良、鼎利、春約、映吳、廣樂、丁弩等等。隨著蕃官式微和西夏滅亡,這些官職職能已多不可考,但在西夏地方官制中,軍政合一的“部落首領制”仍可窺見全貌。西夏將全國劃為左、右兩廂,每廂設六個監軍司,分駐險要州府。監軍司署官為都統軍、副統軍、監軍使,由党項人充任;下轄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侍禁官,党項人、漢人皆可充任。監軍司集地方軍政大權於一身,管軍管民。

    (三)宗教官制:

    佛教為西夏國教,特設帝師、國師、法師、禪師;帝師、國師地位尊崇,僅在太子之下,凌駕中書省、樞密院之上。功德司,主管佛教事務,分僧眾功德司、出家功德司、護法功德司,位同殿前司、御史臺。

    二、西夏兵制

    西夏立國時,東據宋、遼,南接吐蕃,西臥回鶻;蒙古人崛起後,北部邊患更甚。所處河套地區,強敵環飼,已然四戰之地。所以,夏景宗李元昊極注重軍事建設,在党項人部落兵制特點上結合宋制,創建出一套完備的軍事制度。

    (一)兵役制度:

    西夏以部落族戶為單位,一戶為一帳;15歲—60歲為丁,帳丁戰時從軍,未戰生產,自給軍備,指定集結。

    《宋史·夏國傳》載:“男年登十五為丁,率二丁取正軍一人,每負贍一人為一抄。負贍者,隨軍雜役也;四丁為兩抄,餘號空丁。願隸正軍者,得射他丁為負贍,無則許正軍之疲弱者為之。故壯者皆習戰鬥,而得正軍為多。”

    李元昊將壯丁編為“正軍”,弱者編為“輔兵”,這種耕戰結合、全民皆兵的制度,使全國共整編西夏兵50萬之眾。

    (二)中央兵制:

    樞密院為全國最高軍事機構,官計司、群牧司、飛龍院之軍務,皆由其所制;翊衛司分掌兵權,隸屬於樞密院,後為殿前司取代。西夏中期,定經略司,隸樞密院下,冠於諸司之上,取代左、右廂。

    西夏建國初,選拔貴族子弟善騎射者5000人,組成“質子軍”,分三番宿衛皇帝;政權穩定後,更號為“御圍內六班直”,為西夏精銳部隊。

    另從全國各軍中精選重騎兵3000人,號稱“鐵鷂子”,分10隊,每隊300人,統領皆悍將。跨良馬、披重甲,遇戰必為“前軍”,披堅執銳,戰功赫赫,子孫可世襲,為党項軍人榮譽象徵。

    《宋史·夏國傳》載:“別有擒生十萬,興、靈之兵,精練者又二萬五千,別副以兵七萬為資贍。”李元昊的“擒生軍”共計十萬人,駐防都城興慶府2.5萬人;戰時拔精銳3萬,副兵7萬,負責攻堅、機動作戰。因參戰中多俘虜敵軍為奴,故號為“擒生”。

    (三)地方兵制:

    西夏地方軍中基本作戰單位為“抄”,每抄主力1人,輔主1人,負擔1人,共計3人。其主要兵力部署為:7萬人駐守興慶府周圍,5萬人駐守西平府,5萬人駐守賀蘭山;東南駐10萬人防宋,東北駐7萬人防遼,西部駐3萬人防吐蕃、回鶻。對吐蕃、回鶻用兵,集結東部軍隊向西;對宋、遼用兵,集結西部軍隊向東;國內有變,則集結東、西軍隊匯合中部。這種首尾兼顧的戰術思想,取自《孫子兵法》所描述的一種叫“率然”的蛇,證明党項人已在各方面積極吸納漢學文化。

    如此龐大的軍隊,西夏採用“監軍司”進行有效管理。監軍司即有軍事職能,亦有行政職權,將全國劃為左、右兩廂,每廂設6個監軍司,共計12大監軍司。廂,以興慶府為中軸線,東部為左廂,西部為右廂,因所任軍權太大,非党項豪貴重臣不能擔任,其軍事主官早期稱“寧令”,意即大王之意。夏崇宗時,以經略司取代左、右廂,完善軍事體制。

    監軍司,仿宋制,定立軍名,其駐地如下:

    左廂神勇軍司,駐銀州彌陀洞;

    祥祐軍司,駐石州;

    嘉寧軍司,駐宥州;

    靜塞軍司,駐韋州;

    西壽保泰軍司,駐柔狼山北;

    卓羅和南軍司,駐蘭州黃北北喀羅川東;

    右廂朝順軍司,駐賀蘭山克夷門;

    甘州甘肅軍司,駐甘州;

    瓜州西平軍司,駐瓜州;

    黑水鎮燕軍司,駐黑水城;

    白馬強鎮軍司,駐婁博貝;

    黑山威福軍司,駐河套西北黑山。

    監軍司設都統軍、副統軍、監軍使各1人,由党項人充任;下轄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侍禁官,不定員,党項人、漢人皆可擔任。

    以上,即為西夏官制與兵制介紹。不難看出,西夏吸收了很多漢文化特點,中、後期蕃官體制更漸式微,幾乎在制度上完全漢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滅夏後,党項人與其他民族雜居,漸融入各民族之中,已然成為華夏大民族家庭中的一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亂花零用錢,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