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筱談天下
-
2 # 號角催人紅旗飄
旗不點元,漢不封王,清代雖然旗人中進士點翰林的旗人不少但只有蒙古正藍旗的阿魯特氏崇綺在同治年中了狀元。他的父親賽上阿是道光朝大學士奉命赴廣西追剿太平天國起義兵敗革職,他的女兒是同治的皇后,庚子年八國聯軍進北京他妻子代領全家自盡,他在保定得到訊息也自盡了。
-
3 # 國史館
清朝的八旗子弟中,還真有一箇中了狀元,那就是蒙古正藍旗的阿魯特崇綺。
崇琦字文山,是同治朝孝哲毅皇后的父親,恭肅皇貴妃的哥哥。他本來是蒙古正藍旗,因為家裡出了皇后,按慣例抬旗入鑲黃旗。
崇琦也是有清一代270年唯一一個旗人狀元。
之所以是唯一,是因為清朝有個約定俗成的規定,旗不點元。就是說,殿試的一甲,狀元、探花和榜眼不授予旗人。旗人的人數雖然少,但登進的路子卻很寬,軍功、襲爵、蔭封,那一樣都比漢人優先。咸豐朝之前,旗人參加科舉甚至可以用滿語和蒙語答卷子。所以,為了補償漢人,順治皇帝規定,殿試一甲,狀元、探花、榜眼,這三個榮耀,讓給漢人,以示優隆。
不過這是一種潛規則,沒有明文規定,怎麼操作和落實,全憑皇帝興之所至。
同治三年,崇琦參加禮部會試,由於慈禧和慈安太后剛剛垂簾,對禮儀規制不熟悉,被蒙古親貴矇蔽,誤打誤撞點了崇琦,成就了一段蒙古狀元的佳話,令滿蒙貴族揚眉吐氣。
崇琦其實很不容易,他的一輩子真可以說是波瀾壯闊,跌宕起伏,非常人能比。
崇綺是名門之後。他的父親是道光朝的權臣賽尚阿,他的岳父是鐵帽子王鄭親王端華。也正因為如此,崇綺年紀輕輕就經歷了其他滿洲親貴中少有的跌宕起伏,看透了世態炎涼。
崇綺雖然是官二代,但他並沒有像其他八旗親貴子弟一樣成為紈絝,相反卻非常勤奮上進。他原是廩生出身,後來透過捐輸軍餉謀得筆帖式。筆帖式是清廷中下層級的公務員,一般都是滿人擔任,但稍有勞績便可升遷。崇琦勤奮,任勞任怨,很快就因軍功升到工部主事。
咸豐元年,洪楊亂起。咸豐帝命發庫帑兩百萬,授鄂必隆刀,命崇綺的父親賽尚阿為欽差大臣赴廣西前線督師。
沒想到僅三個月就兵敗如山,錢花光了,兵也沒了,咸豐那點可憐的家底眨眼之間就灰飛煙滅。更讓皇帝憤怒的是,塞尚阿的無能使得太平軍溢位廣西,直逼長沙,漸成蔓延之勢。皇帝將賽尚阿褫職下獄,崇綺和他另外兩個兄弟也都受牽連,被撤職賦閒在家。
屋漏偏遭連夜雨。咸豐十一年,崇琦的岳父端華由於在辛酉政變中追隨肅順,被賜令自盡,他的鐵帽子王鄭親王的爵位也被褫奪。
家道中落,崇綺備嘗艱辛,也磨練了他的意志。他索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讀書。他的書法很好,就是那個時候潛心練就的。他平時還喜歡畫雁,以孤飛的大雁自況。
道光二十九年,崇琦第一次參加順天府鄉試,當時旗人鄉試可以用滿蒙文字答題,但崇琦知難而上,與漢族士子一樣用漢文答題,成為舉人。
此後,他在仕途上更加努力。咸豐三年,太平軍北伐,在天津被全殲,崇琦因為被王大臣調往前線辦理文案有功,升兵部主事。
同治三年禮部會試,崇綺以順天府舉子的身份參加,順利被錄為貢士。四月二十一日,和其他二百六十四名新科貢士一起進入保和殿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殿試照例考策論。那一年的策論是四個主題,一是正學源流;二是吏治;三是安民彌盜之法;四是整頓兵制之道。
科舉到殿試這個層次,詩詞歌賦之類的才學是用不到的,重要的是文筆、書法,尤其是經世致用之學。因此,許多舉子鄉試以後的備考並不是寒窗苦讀,而是遊歷和考察,尤其是到督撫那裡當幕僚,為的是增廣見聞,瞭解國計民生和經邦濟世之道。
崇綺不用那麼麻煩,他年輕時在六部的最底層遷轉歷練十幾年了,什麼苦都吃過,可他不浮躁,不虛妄,潛心累積,對民生、吏治、軍務、籌餉等頗有心得,因此,殿試的這些題目在他並不是什麼難事。
還有一個特別的因素,崇綺的書法在當時已經小有名氣了。清朝的殿試卷子要用正楷,就是乾隆以後興盛起來的館閣體,提到皇帝和太后的地方還要抬頭。殿試中寫錯一點不僅點元無望,搞不好還有大不敬的罪名。所以要金榜題名除了文章錦繡之外,還要下一番苦功寫大卷子。
當然,這也要看主考官。道光朝的曹振庸多年掌文衡,他取士不論學問,只看考卷的制式,專以吹毛求疵,以至於道光一朝文風凋敝,只重形式,不重實際。
不過崇琦的運氣不錯。同治三年會試正副Quattroporte是上書房總師傅、文華殿大學士賈楨和軍機大臣、左都御史索綽羅寶鋆。另外還有八個讀卷大臣,由內閣學士瑞常領銜,幾乎都是當朝名士。賈楨和瑞常兩人是鹹同文壇泰斗,多次執掌文衡,門生遍及朝野,李鴻章就是瑞常的門生。
因此,崇琦一榜出的名士也多。崇琦以外,計有王明鑾、王先謙、唐景崧、吳汝綸等,他們後來都成了赫赫威名的大人物,所以崇琦這個狀元還是很有含金量的。
殿試結束後,四月二十二開始讀卷,這需要兩天時間。兩個Quattroporte,八個閱卷大臣共十個人,每個人都要把兩百六十四份卷子讀一遍,遇到有爭議的還要讀兩遍三遍,所以閱卷是非常辛苦的事,尤其對年紀大的人,期間不能離開,吃住都在考場上,所以,Quattroporte賈楨看完卷子就病倒了。
四月二十四日,兩宮太后帶著小皇帝親自來點狀元,事先誰也沒有想到會有什麼意外發生。其實這是他們第二次點元,差不多輕車熟路了。第一次是同治元年壬戍科,慈禧親點的狀元是徐郙,江蘇嘉定人。
但意外還是發生了。 意外就是排在第一的卷子。
殿試卷子的名次,按讀卷大臣畫圈的多寡排列。閱卷大臣認為文章好的要在封面上畫個圈,圈多的就是好的,然後選出前十名呈皇帝閱示。圈最多的排第一,以後類推。
為了防止作弊,考生答完卷子,考官收繳後要密封,將考生名字釘在封套裡,閱卷大臣只能看見文章,看不見考生的名字。但能看見考生名字以外的資訊,比如漢族還是八旗,來自哪裡等。
那天排第一的卷子上畫了10個圈,說明所有閱卷大臣都覺得這本卷子好。 卷子上雖然看不到人名,但明明白白地標註著蒙古二字。
兩宮太后早就知道旗不點元這件事。八旗子弟登進的路子寬,軍功、襲爵,哪一樣都可以富貴榮華,沒必要在科舉上去與漢人爭競。這些道理兩宮太后也明白
當時小皇帝只有8歲,兩宮太后垂簾不久,對於朝廷的典章制度還不太熟悉。尤其是三年一次的掄才大典,差不多茫然不知所措。
慈禧太后拿到那本標註蒙古、畫圈最多的卷子,親自動手開啟,卻發現她進退兩難了。因為那個名字他熟悉,崇琦,賽尚阿的兒子。
賽尚阿是咸豐皇帝深惡痛絕的人,連帶著兩宮太后對崇綺也沒什麼好感。 慈禧當時不應該貿然開啟去看人名,如果不開啟就有很大的迴旋餘地,可是當時慈禧沒多想直接打開了。
其實,皇帝在裁奪三鼎甲的名次時,完全可以自作主張變更閱卷大臣已經定好的名次,這是皇帝的特權,沒有哪個臣下敢質疑,乾隆皇帝甚至還幹過從落卷裡取狀元的事。
當時慈禧太后懵懵懂懂,不太明白其中的要訣,慈安太后則完全不感興趣,她是跟著慈禧打醬油的。
閱卷大臣是有問題的。八旗不點元,這肯定是每一個參與閱卷的人都知道的事。明知一本卷子來自蒙古還要擺在第一,這明擺著是藐視女主不能親裁甲乙。這應該是正副主考官賈楨和寶鋆的責任,也不知他們兩人當時是怎麼想的,但確實不妥。慈禧那時對朝政還約略生疏,要是到戊戌以後,賈楨和寶鋆很可能頂戴不保。
慈禧太后沒主意了,只好與慈安太后商量。慈安太后這個人,一向是秉持“有例不可廢,無例不可興”,她的意見是讓軍機大臣和所有閱卷大臣一起商量後提出一個辦法。
軍機六個人全在場,領班的恭親王奕訢剛剛經歷了御史蔡壽祺參劾案,被褫奪議政王頭銜,噤若寒蟬,不願表態。正主考官賈楨請病假缺席。
另兩個重要的當事人,副主考寶鋆和閱卷大臣領班瑞常都是蒙古人,他們本身就對旗不點元有想法,現在好不容易有機會出個蒙古狀元,樂得見其成。
其他人則在想,如果胡亂出主意,把崇綺的一個煮熟的鴨子弄飛了,平白得罪人不說,換上來的新科狀元也不見得領他們的情。
最後還是最年輕的閱卷大臣,直隸總督慶祺的兒子,與崇綺同屬正藍旗的延煦一言九鼎:只論文字,何分滿漢?
於是大家都如釋重負。 史上第一個蒙古狀元,就這樣誕生了。同時,這也開啟了崇綺充滿悲劇色彩的開掛人生。
回覆列表
清入關後於順治三年(1646)開武舉,一直到光緒二十四年(1901)年廢武舉,共延續了252年,而該政策僅僅針對漢人,其中為滿洲八旗所設的武舉大門,則並非一直開放
八旗滿洲參加武舉,始於雍正元年(1723),並未維持多久,雍正十二年(1734),雍正皇帝認為八旗滿洲武科“今已行之十年,未見有宜用綠旗之人才,況滿洲弓馬技勇,遠勝於漢人。將來行之日久,必至科場前列,悉為滿洲之所佔......似於作養人材之道,未有裨益,著行停止。
大概意思就是廢除滿人參加武舉
嘉慶十八年(1813),嘉慶皇帝說: “國家甄拔人才,文武並進,現在文場鄉會試,滿洲蒙古與漢人一體應考,按額取中旗人尤應習武,武場亦當一律辦理”
至此,八旗滿洲武舉恢復,八旗蒙古和駐防也正式參加武舉。此後該體制再無大的變動,直到光緒二十七年“卒以武科所習硬弓,刀,石,馬步射無與兵事,廢之
到嘉慶18年,滿人又重新可以參加武舉
第一段1723年-1734年,第二段1813-1901,11+88=99,共99年。
滿人參加武舉時間,共為99年
期間,滿人武狀元只有三位,武榜眼只有一位,武探花僅有五位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德 灝 滿洲正黃
出任安徽官安慶左軍都司,並沒什麼功績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 昌伊蘇 滿洲正黃
道光二十三年,奉旨接任保芝琳擔任臺灣鎮總兵。是臺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臺灣道制約的臺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後鬧出醜聞,病死德州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 波啟善 滿洲正紅
波啟善歷官至廣東黃罔協副將。道光二十六年,升為河南省河北鎮總兵官
以上就是滿人僅有的三位武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