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味野史

    瀉藥!!!

    基於以下三個原則推薦書目:

    1.實用主義

    只推薦適合本國語言水平的中譯本或中文著作;畢竟能流暢地閱讀英文原著並從中完全體會思想的人,少之又少。

    2.作者均學術出身,非普羅大眾式暢銷書

    如“每天讀點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中的10大效應”之類的拼湊書,不會出現。書目作者均為學術大牛,故書目均嚴謹可靠。

    3.不濫推薦

    下述書目都是我從書單中精選出。行為經濟學相關書籍太多了,貪多嚼不爛。這些書目都經過了我的思考,看精品就好。

    科普類

    理查德·塞勒《錯誤的行為》

    《“錯誤”的行為》一書中點綴著泰勒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的有趣故事,以獨一無二的方式探索了人類深層次的弱點。當經濟學遇到心理學,碰撞出的火花將對個人、管理者和決策者產生深遠而充滿啟發的影響。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50 年前,人們以為我們能駕馭自己的思想。但事實上,我們的行為常常受到許多無法看見的因素所影響。我們雖然身處生活這場遊戲之中,但對遊戲的機制卻不理解,偏見常常導致我們追求錯誤的東西。我們的感知和記憶並不可靠,對於自己心理狀態的感知和記憶尤其不可靠。

    關於人類自身還有許多未知之謎,對於自己,我們瞭解得其實不多。卡尼曼就如思想的拓荒者,他的研究成果為我們認識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點。卡尼曼對於人類思考和選擇的理解所作出的貢獻,無人能出其右。作為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心理學家,卡尼曼重塑了認知心理學、理性和因果關係分析,重新詮釋了風險,重新闡釋了幸福和財富的關係,寫就了這部傑作。如果你今年只能讀一本書,就讀這一本吧。

    斯科特·普勞斯《決策與判斷》

    本書的物件是希望瞭解決策與判斷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的非專業人士。它著重是實驗結果而不是心理學理論,是出人意料的結論而不是猜想,是對研究的描述而不是數學公式。一句話,這本書是想要大家高興而且思考,同時也是為了傳播和普及心理學的知識。

    本書共分6部分,前兩個部分主要介紹決策與判斷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覺、記憶、情境和提問方式。第三和第四部分主要介紹決策的經典模式,並與最近有關判斷偏差的新模式做對比。第五部分探討由團體做出的判斷和關於團體的判斷。第六部分討論決策與判斷的一些常見的陷阱。第一章都設計成能夠單獨成立的專題,所以讀者可以自由地跳躍不同的章節或隨意地安排閱讀順序。

    托馬斯·吉洛維奇《理性犯的錯》

    Gilovich也是行為經濟學中的元老級人物,他更是社會心理學的泰斗。這本書更偏向心理學科普讀物,圍繞著“理性”展開。經濟學強調“理性人假設”,這本書則介紹我們的理性在哪些條件下會變得“不理性”。這本書似乎一直被人們忽視,它著重討論了行為經濟學中的六個重要主題。專業著作類

    Nick Wilkinson《行為經濟學》

    如我們所知,行為經濟學兼有新古典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色彩,因此目前國際上有兩種研究正規化,一種是從經濟學視角出發(基於效用最大化的數學演算),另一種從心理學視角出發(行為實驗、腦研究、動物研究)。題主的專業是金融學,因此推薦這本從經濟學視角寫作的“行為經濟學”教材。譯者賀京同老師也是南開大學行為經濟學扛把子。這本書與傳統的中微觀經濟學的體系是一致的,只是對原有理論的不足進行了闡述,比如補足了顯示偏好理論的缺陷。

    Paul W.Glimcher,Ernst Fehr,Colin F.Camerer等人《神經經濟學:決策與大腦》

    《神經經濟學:決策與大腦》是幾位神經經濟學方面的先驅者共同主編的、涵蓋了近幾年神經經濟學領域最新、最經典研究成果的論文集。神經經濟學對經濟學的貢獻在於,它放棄了主流經濟學用以解釋人類行為的各種過分簡單的模型,在切實瞭解人腦精神活動的真實方式的基礎上,重建經濟學對經濟行為的解釋。

    Paul W.Glimcher《神經經濟學分析基礎》

    這本書是在2010年出版的,2016年下半年出了中譯本。從經濟學的困境,到行為經濟學中的“異象”,再到神經經濟學的解釋,一氣呵成。該書可以從宏觀上把握行為經濟學的發展、成熟,學術研究必備。

    李紓《決策心理:齊當別之道》

    中科院心理所李紓老師大作,李紓團隊應該是國內決策心理(行為)研究做得最好的團隊,沒有之一。在國際學界上,有著自己提出的獨創性理論,也就是本書的名字——齊當別(equate-to-differentiate)。本書側重闡述風險決策、跨期決策研究,而決策研究又是行為經濟學中的重要內容。這本書似乎也是李紓老師第一本個人專著吧?其中彙集了他從業二十餘年來的學術思想。

  • 2 # 速讀G先生

    我最近在看的《理性的非理性》是一本不錯的行為經濟學書籍。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內容,你可以看看: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大多都認為自己的消費或者說經濟行為是理性的,都在避免損失利益。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你很可能被自己的大腦欺騙了,或者被商家套路了!

    不信?看看下面這些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你就知道了!

    1、對比效應

    在決策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同時面臨很多個選項,這樣一來,我們的判斷就很難做到客觀和獨立。換句話來說,當出現一個明顯更差的選擇時,我們更有可能選另一個選項。

    例如:如果想賣出一件夾克,往往不需要降價,而只用在它旁邊掛上一件質量差不多或較差,價格反而高的夾克。有了對比,就會讓消費者覺得另一件夾克質優價廉。

    2、折中效應

    假如你去買橙汁,下面有兩種橙汁(橙汁的量都一樣)可以供你選擇:

    A橙汁12元,B橙汁25元,這種情況下的實際結果顯示,選擇A和B的人差不多。但如果增加了一個選項,A橙汁12元,B橙汁25元,C橙汁58元。此時,選擇B的人大大增加了,大約有70%的人選擇了B,20%的人選擇了A,10%的人選擇了C。

    這個現象就是“折中效應”,當我們偏好不確定的情況下做選擇時,往往更喜歡中間的選項,因為中間的選項看起來更安全,不至於犯下嚴重的決策錯誤。

    這個效應現實中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理髮店、餐廳,都會利用這個效應來實現他們的銷售目的。

    3、交易效用

    交易效用的意思是說:人們的心理預期價格減去商品價格的差,如果這個差值為正,人們就會認為這筆交易是划算的,從而購買;如果這個差值為負的時候,我們的購買慾就會降低。

    我們買東西的時候一般都會有一個心理預期價格,這本來應該是可以讓我們理性決策和效的。但大多數人心裡的交易效用,其實都不是精確計算之後得出的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按照倍數或者百分比來計算的,從而讓我們經常做出欠理性的購買決策。

    商家都喜歡靠打折促銷來吸引消費者,就是因為打折的方式把優惠直接用比例的形式呈現出來,有效地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慾。

    4、錨定效應

    “錨”比喻的是我們對事物的第一印象。錨沉入海底後,船就被固定在這片水域中,不會隨海浪漂走。人在做決策的時候也是一樣,第一印象就像一個錨沉在我們心裡,會影響對後面事物走向的預期。

    在打折促銷裡,商品的原價就是我們腦海中的那個“錨”,透過參考原價,我們才覺得優惠,想要購買。在討價還價的時候,商家的開價就是“錨”,會成為我們還價的基準。除了價格,購物體驗、產品質量、售後服務的預期,也都可以被 “錨定”。

    5、損失規避效應

    心理學家發現,失去的痛苦要遠遠大過得到的快樂,這種現象被稱為損失規避效應。比如總是展示危險與不安的保險業,和熱衷於打廣告的製藥業和保健品行業,贏利都是建立在人們對失去的恐懼上。

    不過,“得”與“失”往往不是固定的,有時候只需要改變一種表達方式,失就會變成得。比如在描述手術風險的時候,說“手術的成功率是70%”和說“手術的失敗率是30%”,會讓病人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雖然人們普遍會傾向於規避損失,但當收益比損失大很多時,人們還是會鼓起勇氣承擔風險的。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抵禦利益的誘惑,那只是因為誘惑還不夠大而已。研究表明,當收益達到損失的兩倍以上時,人們就會開始冒險。

    6、沉沒成本效應

    沉沒成本就是過去已經投入的、無法收回的成本,就像是已經沉到水底的一塊石頭。大部分人都會因為心疼以前的付出而繼續投入,即使這樣可能虧得更多。

    沉沒成本效應在股票投資者身上表現得最明顯:很多人在股票連續下跌的時候不願意“割肉”,反而繼續追加補倉,希望這隻股票將來能再漲回去,結果卻被越來越深地套牢。

    實行會員制的超市也是在利用“沉沒成本”來捆綁住消費者,讓交了錢的顧客更頻繁地購物。

    當然,作為消費者,我們也可以巧妙利用 “沉沒成本”來激勵自己,比如辦一張5000元的健身卡給自己堅持運動的動力。另外,由於“沉沒成本”還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衰減的特點,所以月卡、分期付款等形式能更好地利用“沉沒成本”效應。

    注:主要內容整理自書籍《理性的非理性》

    透過專業訓練,提升你“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思維、高效學習”等方面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雲陽縣有哪些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