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文社

    儘管我們知道“龍”是虛構出來的,這世界從來都沒有過、也不可能有“龍”這種神獸。但是,沒有一個華人會否定自己是“龍的傳人”。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龍”的形象、“龍”的精神已經融入我們的血液、我們的骨髓,與每一個華人融為一體。

    龍圖騰的形成過程

    1、什麼是圖騰以及圖騰崇拜

    我們的祖先在選擇某個特定的物種作為祭祀和崇拜物件的時候,肯定不會想到後人會把這個行為和過程稱為“圖騰崇拜”。

    圖騰一詞源自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地方語言詞彙,意思是“他的親族”。在原始人看來,本部落的誕生是源自於大自然某種特定的物種。簡單來說,原始人認為這個特定的物種就是他們部落的祖先,或者有親緣關係,透過祭祀就能夠獲得他們的庇佑。因此, 圖騰崇拜與其說是對動、植物的崇拜,還不如說是對祖先的崇拜。

    圖騰的出現對原始部落意義重大,它不但可以可以促進並密切血緣關係、團結群體,更重要的是可以維繫社會組織、區別其他部落。

    2、龍圖騰的形成

    據考證,中華民族最早的圖騰崇拜源自於生殖崇拜。

    原始社會時期生活環境惡劣,人類不僅平均壽命很低,而且新生兒夭折率很高,這種情況下,受人口限制,部落想要強大非常困難。在長期的採摘活動中,先祖發現自然界中魚、蛙的生育力極強,每次都可以產出無數個後代。

    所以,先祖認為在魚蛙身上一定有著某種神秘的力量,他們渴望透過祭祀能將魚蛙旺盛的繁殖力轉化到自己身上,從而增加人口,使部落不斷強大。這種渴望不僅在已經出土的很多陶器紋飾上得到體現,流傳下來的女媧造人的神話傳說也體現了這種情況,媧音(wa),其實就是源於蛙。對魚和蛙的崇拜代表了人類早期母系氏族時期人類的生殖圖騰崇拜情況。

    由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是男性逐漸掌握領導權的開始,而蛇圖騰就是父系氏族社會確立的視覺標誌。蛇是男根的象徵,在漢代畫像磚中,始祖女媧和伏羲都被畫為兩條尾巴攪在一起的蛇。伏羲的出現,蛇圖騰開始佔據社會信仰的主流。

    最能反映原始部落生活的著作《山海經》和其他後世流傳文獻中是這樣記錄的:女媧、伏羲做為遠古中華文化的始祖,“女媧,古神女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不僅這二位是蛇,中國遠古傳說中的“神”、“神人”或“英雄”基本上都是“人首蛇身”。雖然《山海經》還有“豕身人面”“鳥身人面”的, 但最多的仍然是“人首蛇身”。

    關於蛇圖騰的崇拜,中西方有些不一樣。在西方,蛇是邪惡、恐怖、罪惡的象徵,直到現在還是這樣認為。中國卻不這麼認為,因為我們的蛇圖騰崇拜持續時間比較短,不久之後就被龍圖騰取代。

    最早提出“龍圖騰說”的是聞一多先生,他在《伏羲考》中說:

    龍是隻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併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意思就是,作為象徵著中華民族形象的“龍”,是蛇與各種動物的部分軀體相加而成的。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在新石器時期考古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上龍形象就是蛇身人首,這說明在原始社會後期,以蛇為圖騰的華夏部族征服了其他氏族,組成了強大的氏族部落聯盟,並且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元素,昇華成新的圖騰形象,從而完成了一個以蛇為主體,但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生活在廣袤中華大地上人類共同的崇拜圖騰——龍。

    龍的影象終於建立起來了,它是由最早的生殖崇拜到蛇崇拜,而後隨著部落的兼併,吸收了其他部落圖騰特徵最終形成的。在後來的歷史過程中,龍的軀體越來越美,能力越來越強。他飛則神龍在天,他落則見龍在田,他下水則潛龍勿用,他又是神秘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就這樣,我們開始有了一個驕傲的稱呼“龍的傳人”。

    龍圖騰的文化內涵

    應該說, “龍的傳人”的出現和延續不是偶然,龍的圖騰崇拜體現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

    1,圖騰由蛇化龍的過程體現了民族日益強盛的過程。

    早期的龍,比如說山遼寧喀左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玉雕豬龍”,還是簡陋的,爬行地貼遮地面的原始形態,既沒有角,也沒有腳,但它已經具備了龍的軀幹,龍的脊樑。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龍的形象與理念開始聚合,歷經夏、商、東周至春秋戰國的豐富融匯,到秦漢龍的形象就基本確定了。

    這“基本”的含義有兩個,一是形成了龍的要素、框架、樣式;二是龍本身就是不斷納新的開放系統,它並沒有停留在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以後的每個朝代, 一直到現今,仍在不斷地演變、加減並發展。

    2,“龍”圖騰完全是民族融合的產物,龍圖騰的演化過程其實就是民族歷史演變過程的體現。

    龍圖騰形成有兩層含義,即以蛇圖騰氏族為核心的強大集團對中國地域內以其他動物圖騰集團的兼併吸納,以及若干個以蛇圖騰崇拜為主的氏族集團的融匯聯合,反映的就是中華民族早期的形成發展史。龍圖形的不同元素彙集,不僅僅是因為戰爭和融合導致中華民族人數上的增加和疆域的擴大,同時更代表各個不同圖騰民族先進文化的匯入與積累。

    它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寬廣博大的胸襟和開放吸納的精神狀態,更體現了中華民族高度的包容性和思辯性。並且龍圖騰文化代表的中華文化精神始終貫穿與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它支撐中華民族兒女和平、包容的心態和剛健的心靈,並以龍的靈性改造著自然,造福著人類。

    3, 龍圖騰從無到有的強大創造過程,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祖先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反映出古代人民卓越的才能與智慧。

    世界上本無龍這種生物,龍是創造性的、多元的組合物,但肯定有原型, 肯定有引發思維的觸媒, 僅憑一時閉目遐想是創造不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動植物、自然想象、生存環境激發了先民的靈感與創造。蛇有強盛的繁殖能力, 有著敏捷與兇狠的行動, 有著蛻皮與再生的特質;鹿旺盛的奔跑能力和新陳代謝的能力;馬風馳電掣、所向無前、勇敢機警;虎善於奔跑、頑強的生存本能;鷹雄健勇猛的進取精神;魚的靈活與多子等等都促成他們軀體的某一部分彙集與龍的圖騰本身。

    世間生靈,涵蓋了陸跑、空翔、水遊的各種富有生命力的生物,最大程度體現了先民對生殖生存、發展的熱烈渴望與追求。而中華民族的先民能將這些種生物的優質特徵匯聚於一體, 威武雄壯、美麗絕倫的神性動物-----龍應運而生, 充分體現了先民超凡的智慧與才能與豐富大膽的想象力。

    龍這個形象, 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先民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龍很神秘, 也體現了古代人們對自然的一種認識。龍的姿態, 變化多端, 神妙無窮。人民把龍當作超越自然本體的力量, 象徵著吉祥和福祉, 在中華民族的民情風俗中充盈。世界各地, 只要是中華血脈, 龍的形象就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龍在中國同樣代表吉祥, 代表威嚴、力量、蓬勃, 代表美麗, 代表強大, 是生命力的象徵。

    4, 龍圖騰是中華血脈大融合的產物, 是民族興盛、人民團結的衷心表達。

    從龍圖騰形象的演化來看, 它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各支系求大同存小異的共同心理, 體現的是華夏民族與兄弟民族的漸趨融合。無論是因為戰爭原因引起的強大民族對弱小民族的相容, 還是若干民族的匯聚遷移, 龍圖騰作為結合點、融匯點是毋庸置疑的。棲居於地球上的所有的華人, 雖民族可以不同, 但不分國界, 不分南北, 都將龍作為自己的圖騰, 這也充分說明了龍圖騰崇拜是民族團結的象徵, 是中華各民族同源共祖的民族共識。

    總之,圖騰表面上是物,實際上是神,更是中華民族根源精神的體現。圖騰的演變是一種文化歷史的前進,更是文化藝術影象昇華為民族精神的過程。貫穿中華民族文化的主線是儒道互補, 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 兩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天人合一, 即大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 世間萬事萬物皆有不同, 但都能彙集成一個整體, 而且這種融合一體後的文化, 歷經幾千年戰爭與災難, 榮辱與苦難, 卻牢不可破, 堅不可摧。

    龍圖騰自身的衍化正是體現了這種萬物的融合性, 體現了中華民族世代追求和平、和諧、和美的人生狀態;龍的上天入地, 騰雲駕霧, 播雲布雨, 直至風調雨順, 人壽年豐的品行, 正是中華民族文化追求的天人合一精神的體現。

    如今我們堅守“龍的傳人”的意義更在於:龍圖騰的歷代傳承衍化的過程,表面上是眾多部落的圖騰彙集到龍蛇圖騰下,卻並未改變龍的主體軀幹。這個過程本身就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追求,以及與其他不同文化追求的相對獨立關係。其他文化的只能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影響中華民族文化,而不能改變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和靈魂,所以直到現在我們才擁有了與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東方文化。

    堅守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地位,復興中華民族,這應該是現今堅守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圖騰文化的最重要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香格里拉玩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