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東歷史
-
2 # 大秦鐵鷹劍士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諡號與廟號的區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諡號是對帝王的評價;廟號是帝王傳承的輩份。隋以前,帝王死後都用諡號來總結他的一生;而唐朝開始,諡號變得名不副實,不論帝王作為如何,全是褒義詞,而且越來越長,不好記載,於是採用輩份來定廟號。中國歷史上只有千古一帝嬴政沒有諡號與廟號,自號秦始皇。
一、諡號的起源與相關常用諡號
古代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諡號制度形成,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諡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諡。也就是說從西周中期開始,有了諡號制度。先秦兩漢,一般用一個字或者兩個字作為諡號,來高度總結帝王一生的功過是非,通常一個字是最好的或者最壞的,兩個字的基本上是中等評價。
1、文、武、孝、惠、宣、平、莊、成、威、昭、穆等都是褒義諡號
(1)文:經緯天地、道德博聞、學勤好問、慈惠愛民。有以上德行的帝王一般諡號為文。比如姬昌為周文王、劉恆為漢文帝、楊堅為隋文帝。
(2)武:剛強直理、威強敵德、克定禍亂、刑民克服。有以上功勞的帝王一般諡號為武。比如姬發為周武王,劉徹為漢武帝。
(3)孝:五宗安之、慈惠愛親、秉德不回、協時肇享。有以上德行的帝王一般諡號為孝。比如嬴渠梁變法強秦,為秦國立制,故薨後諡號為孝。
(4)惠:柔質慈民、愛民好與。有以上德行的帝王一般諡號為惠。比如 劉盈仁義惠民,是一位難得的好皇帝,故崩後諡號為惠。
(5)宣:聖善周聞曰宣,有以上德行的帝王一般諡號為宣。比如田闢疆接任齊威王,之後治國有方,齊國更強,故薨後諡號為宣。劉詢因治國有方,崩後諡號為漢宣帝。
其它的不一一列舉,大家可以去看看《逸周書·諡法解》,那裡面有詳細解釋。
2、靈、煬、愍、幽、等都是貶義諡號
(1)愍:在國遭憂、在國逢骨、禍亂方作、使民悲傷。有以上惡行的帝王死後,諡號為愍。比如田闢疆的兒子田地繼位後,四方攻伐,最後齊國被滅了,自已被活剮了。因此田地死後被諡號為齊愍王,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惡諡。
(2)煬:好內遠禮、朋淫於家,不奉禮;去禮遠眾,不率禮,不親長。有上述惡行的帝王崩後諡號為煬。比如楊廣弒父殺兄,又淫亂宮室,還勞師遠征,他的諡號為隋煬帝。
(3)靈:不勤成名,任本性,不見賢思齊;亂而不損,不能以治損亂。有上述行為的帝王崩後諡號為靈。比如劉宏在位期間施行黨錮及宦官政治,又設定西園,巧立名目搜刮錢財,甚至賣官鬻爵以用於自己享樂,最後暴發了黃巾起義。劉宏崩後,就諡號為漢靈帝。
二、廟號的起源與使用
帝王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隋以後,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廟號分祖與宗兩個類別,現分別說明如下:
1、祖廟號
(1)太初祖:只有一個人,就是黃帝。
(2)始祖:通常給開國皇帝的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
(3)太祖(高祖):每個朝代開國皇帝的廟號
(4)烈祖:這個廟號是指建立功業的祖先。古時多稱開基創業的帝王
(5)聖祖、世祖等。
2、宗廟號
(1)太宗:僅此於太祖的廟號,基本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開創者;
(2)世宗: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說就是統緒自此開始,自此開世的意思;
(3)高宗:諡法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製造者,要麼就是陰險毒辣的代名詞,比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
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的諡號為: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清聖祖(康熙)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以上三個帝王的諡號越來越長,不好記,一般用他們的廟號或年號來記。
-
3 # 武寧節度使
諡號,君臣皆有,簡單一個字描述此人的功過,屬於蓋棺定論的,廟號,簡單說來是四時祭祀的牌位號,並不是所有皇帝都有這個資格的,魏晉以前,廟號很吝嗇,稱祖的,是有功與社稷的人,稱宗的,是有德於天下的皇帝,歌功頌德一詞就是這麼來的。西漢十二帝,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世宗孝武皇帝,中宗孝宣皇帝劉詢,其他八位皇帝沒有廟號,如果以廟號稱呼皇帝,顯然稱呼行不通。
自唐朝開始,廟號每個皇帝都有,稱宗道祖,似乎都成為習慣了,不過滿人這小子不地道,甲申國難,混水摸魚搶了老朱家的天下,還把崇禎皇帝的廟號給消了
-
4 # 最愛肉丸子先生
古代皇帝一般都是有諡號和廟號的,其中稱呼為“××帝”就是其諡號,“××祖”或“××宗”是皇帝的廟號。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諡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諡。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
最開始對於皇帝諡號的評定是比較中肯的,但是從唐朝開始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所以唐朝以前的皇帝多稱為帝,唐朝以後的多稱為宗。
我們現在就來說說歷朝歷代皇帝的諡號和廟號。
1.秦朝
秦朝皇帝均無廟號和諡號,主要是因為秦始皇認為“子議父,臣議君”為大不敬,廢除了諡法,故秦朝皇帝都是尊號。
2.漢朝(西漢、玄漢、東漢和蜀漢)
漢朝對廟號的評定比較嚴格,漢朝有36位皇帝(包括太上皇劉煓、少帝和廢帝),其中只有17個人有廟號,還有8人得廟號最後還被撤銷了,可見審定多麼嚴格,所以稱呼皇帝只能以其諡號來稱呼。
3.三國(曹魏和東吳)
從曹魏開始廟號就開始氾濫了,不信你看看下圖——
4.晉朝(西晉和東晉)
5.十六國時期無數人稱祖稱宗,就不一一列舉,舉一個漢人張軌的前涼國就可以知道了
6.南朝
7.北朝
北魏
8.隋朝
從前面幾張圖可以看出隋朝以前幾乎皇帝都是有諡號,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故而多稱呼為“xx帝”。
9.唐朝及以後
到了唐朝以後為何多稱廟號,唐朝時皇帝為了表示對自己父祖的尊敬開始對他們進行加諡號,慢慢的由一個字或二個字的諡號變成七八個再到十個二十個都有可能。
李淵是第一個諡號極其長的皇帝:太武皇帝→神堯皇帝→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太宗諡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你讓後人怎麼用諡號稱呼好呢?李淵叫唐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叫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是不是特別不好記,故此時稱皇帝多用廟號。
到了明朝開始皇帝幾乎都是一世一元的制度了,所以對明清皇帝多稱呼為年號,洪武帝、永樂帝、崇禎帝、順治帝、康熙帝等等,幾乎比較少去稱呼廟號和諡號了。
中國古代皇帝諡號最長的得數滿清太祖努爾哈赤——“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達27字,可見其後裔的亂來。
回覆列表
這個很簡單啦。漢武帝是諡號,唐太宗是廟號。
在漢,晉時期,廟號還是比較貴的,只有有作為的皇帝才能得到廟號,比如文景之治的漢景帝都沒有廟號。既然廟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而諡號每個人都有,如果稱呼皇帝,只能採用人人都有的諡號。
到了唐,廟號不值錢了,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了。而諡號有不斷加長的趨勢,不好記憶。況且廟號是高於諡號的。唐太宗的諡號為文皇帝。這就採用了廟號。但是,此時的年號,每個皇帝都還有多個。
到了明清之後,一般每個皇帝一生只有一個年號。這就形成了用年號稱呼皇帝的習慣。比如,永樂,康熙。但是在官方稱呼故去的皇帝,還是習慣於廟號和諡號。比如,稱呼康熙為聖祖人皇帝。聖祖是康熙的廟號,仁是諡號
這就是大概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