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悟心蕾

    大家新年好!

    有關二戰當中,相比較之下一個月輪輞的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挪威、丹麥和波蘭,為何蘇聯與英國能抗擊德國數年的話題。這個話題分兩個步驟來解釋。

    第一,接連淪亡的七國,除了法國之外的六國都是領土相對比較狹小,本身就不具備戰略縱深,並且抵抗不住機械裝甲集團的閃擊,這樣的爆發式攻擊,還有空軍配合的閃擊,很難不淪陷。而法國卻是全線防禦戰,本身不具備攻擊力度,在德軍利用聲東擊西暗度陳倉的方式跳出馬奇諾防線之後,法國就陷入了完全被動的局面,並且當時法國政府也因為怯戰而投降,加速了法國的最短時間內而淪亡。

    第二,蘇聯和英國之所以能夠拖住德國數年,這裡面的因素比較多了。

    1.德國雖然佔領了七國領土和人民與資源,但是卻不能夠更好的支配這些人民和資源為自己創造更強大的戰力,反而因為領土和人民的關係而大大牽制了自己的兵力和物資上的投入。

    2.英國與其他七國不同的是有英吉利海峽之隔,要想攻下英國就必須有大規模的登陸戰。德國的發展主要是空軍和陸軍,海軍在登陸戰方面並不是最佳。這是由於技術革命後,原有的登陸戰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戰爭環境了。

    3.蘇聯有廣闊的領土和戰略縱深,並且深處北方極寒之地。並且德國由於其他戰場的戰事影響,在應對蘇聯地域環境變化上準備不足,天時地利挫失了德國的攻伐銳氣。致使在蘇聯進入了一段長時間的膠著戰。

    4.歐洲七國的淪陷,讓世界大多數國家認識到了危機的存在,開始結起戰略同盟。在各個同盟國的攜手戰鬥中,德國各方面的優勢都逐漸走了下坡路。

    以上四點是蘇聯和英國能夠扛住德國數年的原因之一。

  • 2 # 翱翔滴毛鷚子

    ∵ 英國與歐洲大陸相隔英吉利海峽。

    德國∵一戰戰敗被迫簽署《凡爾賽條約》令德國海軍的軍艦噸位及戰鬥力無法與“日德蘭海戰”時期,那種尚可透過技戰術與本就屬於傳統海軍強國的英國劍拔弩張於海上。

    戰列艦的研發與製造需要的時間,是希特勒在發動戰前的軍備數年的時間及資源財力上,所遠遠不夠組建一隻能夠與英國勢均力敵於海上的艦隊的。儘管如此,二戰時期位於希特勒麾下還是湧現了諸如俾斯麥、提爾皮茨、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威廉王儲等……,一代知名戰艦。

    憑藉這些戰史留名戰艦,去實現與英國對峙英吉利海峽、獲勝,從而登陸英國本土……,顯而易見,這是《安徒生的童話》裡或許有機率出現的構思。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國之所以沒有被德國攻克國土的主要原因,除了依靠美國源源不斷的物資及軍事援助外,天然屏障英吉利海峽也確實給予了英國一線生機!

    前蘇聯之所以沒有被德國攻陷,其主要原因與英國有相同之處,只是從德國至前蘇聯境內是有大陸相連的,不需要憑藉屬希特勒弱項,也同是其本人並不怎麼崇尚的海軍。

    橫跨歐亞大陸的地大物博,使得從未給自己挑選過接班人,將發動世界性戰爭實為個人主義理想,也賦予將自己的理想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做完;這固然使得凡事急於求成的希特勒,低估了對於戰線過長這一兵家大忌的評估,一意孤行的選擇在不恰當季節發起總攻,且對戰役時限過於樂觀,導致兵敗莫斯科。

    實際上,希特勒在發動此次進攻前蘇聯的軍事計劃,對於當時的裝備精良的德軍是可以拿下莫斯科的。增援盟友墨索里尼,令希特勒耽擱了原計劃發動進攻的季節。在希特勒認為總算擺脫了那位無能盟友,可以全身心的作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候,實際上是遭到自己手下將軍們極力反對的!

    領袖的絕對統治地位,令這些反對聲漸漸沉默了的同時,二戰進入了德軍最終∵多重原因兵敗莫斯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高潮與決定生死的最終時期……。

    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前蘇聯與英國之間,是不恰當於將二者同論為沒有被德軍攻陷國;

    雖然事實如此,但這兩個國家的狀態及性質是全然不同的!

    德國並非∵打不過英國而沒有攻陷英國,而前蘇聯則是不論精力、物力、財力、人力及數量,是德國在遺失戰績後再沒有可能性打得贏的國家,加之另有美國參戰牽扯西線,德國進攻前蘇聯實際上只是希特勒的一個人理想,即使是以德國國內各項資源匱乏,對於資源掠奪為出發點,也是那一歷史時期所根本沒有任何建設性、成功可能性而言的軍事舉措。

    令當今人文應該為此慶幸的軍事失敗!

    綜上即是我對於“二戰時期德國在攻陷整個歐洲去沒有進駐這兩國原因”的個人觀點及看法!

    如有紕漏,望請海涵!

  • 3 # 開啟車窗看景色

    對於上述題目,我基本同意網友:使用者146538702的觀點。二戰爆發,德國用閃電戰朮進改法荷比盧挪丹波等國家,起初,法國進行了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向德國投降。那麼,英國就成為歐州戰場的主力,同時抗擊德、意兩國,是什麼能使英國抗擊德國侵略呢?一是當時的英國的工業基礎比較雄厚,海軍力量是當時歐州最強的,美國雖沒參戰,給英在物資增援上提供了幫助。英國與德作戰幾乎打完了全部的家底。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緩解了英國的壓力。蘇德戰爭打的異常艱苦,德國幾乎己經攻打到離莫斯科幾十公里。蘇聯頂住壓力打了幾個漂亮的反擊戰役,如"莫斯科保衛戰,列寧格勒反擊戰”等,戰爭形勢發生逆轉,加上蘇聯地處北方寒區,德軍士兵不適應,凍死的不計其數。由於德國戰線拉的太長,後勤武器彈藥供應不上,節節敗退。美國的最後參戰,奠定了德、日最後失敗,可以說,英、美、蘇在歐洲戰場佔據了主導地位。不得不提的是,在東方戰場,導致日本投降的最主要因素,是中國牽制了日本的大部分兵力,殲敵一百餘萬,是東方戰場勝利決定因素。

  • 4 # 鐵嶺鋒

    首先,波蘭亡國是在其與德國間巨大的軍力差距下,德國以閃電戰加突然襲擊的方式被一舉迅速佔領的,可以說波蘭沒有來得及進行戰爭準備,戰爭動員,和戰略防禦的展開和佈署。更重要的是:二戰以前的歐洲,各國間的戰爭幾乎是家常便飯,敗者降勝者王稀鬆平常。各民族間文化差異不大,國家的統治權歸屬,普通民眾並不十分關注。戰爭,是國家統治者們之間的事,當然在民眾心裡誰勝誰敗與我無關,所以失去了佔其國力關鍵因素廣大民眾的支援,亡國很正常!

    至於與英法結成抗德聯盟的那幾個北歐小國,在其大陸盟主法國戰敗投降的前提下,樹倒了,猢猻們亡國很正常,他們不是瑞士。

    最為恥辱的是當年與德國國力軍力相當的英法聯軍和法國政府,由於其戰術指導思想的僵化,還想延續一戰中的陣地戰法,讓其失去了北部國土和一干小弟,但其大部分國土尚末淪喪,強大的海軍豪發末傷,大部分陸空軍力量還末使用的前提下,便屈膝投降,成為我們現代人的疑問和笑柄!

    究其原因,一如波蘭,只不過它敗的更加恥辱,更加沒有骨氣!

    至於問到為何英國和蘇聯卻堅持數年不敗?先看英國:首先英國四面環海,使德國引以為傲,倚為戰爭之柱的強大陸軍,英雄無用武之地。其二是英國皇家海軍仍是一支可以碾壓德國的強大力量,本來就讓希特勒望而生畏了,大海加海軍成了拱衛英國,讓德希特勒無法逾越的可靠屏障。

    最後探討蘇聯為何不敗反勝?筆者認為其除軍力相當、國土廣袤有無限戰略迴旋空間、人力、自然資源充足、獨特的氣侯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也是之前已敗亡的波、法兩國至關重要的失敗原因——蘇聯人運用的是人民戰爭的戰略!

    蘇聯的國家體制體現了其在戰爭中的極大優越性。在西方社會,國家是統治階級的,跟老百姓沒毛關係。而在蘇聯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大眾的心理認知是,國家是人民大眾的,有自已的一份,他們在蘇共的領導下,蘇聯人全民皆兵,全民皆工,真正做到了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的全民抗戰。這一點在列寧格勒、莫斯科保衛戰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其後方軍工生產線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以致於有人問在戰爭的摧殘下,蘇聯的工業城市已經全變成了廢墟,它何以在其所有戰爭裝備數量上會完全碾壓德國,這就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這種條件下,蘇聯沒有可能戰敗。反而沒有可能不戰勝!

  • 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事實上淪亡的七國完全不能和蘇、英同日而語:

    一個月內淪亡的法、荷、比、盧、挪、丹、波七國中除了法國和波蘭都是領土相當狹小,極其缺乏戰略縱深,人口兵力也相當缺乏的國家。法國和波蘭倒是相對而言比較大,但這兩國的戰爭思維還停留在一戰甚至更早——波蘭居然動用騎兵砍坦克;法國則是固守馬奇諾防線,結果都在德軍的閃電戰面前一觸即潰。

    然而德國雖然佔據了七國的領土、人民和資源,但並沒有效整合資源以供養自己的戰爭,相反還不得不分兵鎮壓各國的抵抗運動——畢竟征服土地可以是一瞬間的事,但同化一個民族卻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實上各國的抵抗運動組織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緩解了英、蘇兩國在正面戰場上的壓力。

    英國與歐洲大陸隔著英吉利海峽,正是這倒天然的屏障阻擋了強大的德國陸軍的推進,大英帝國雖然在走下坡路,但在海軍方面仍然具有相對優勢。而且此時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雖然也已走到即將分崩離析的地步,但畢竟還沒徹底解體,這意味著英國能從埃及、印度、馬來亞、香港等地獲得戰爭所需的資源。

    蘇聯則擁有全世界最廣袤的疆域和極其寬廣的戰略縱深,德軍的閃電戰難以在此發揮功效——蘇聯龐大的國土稀釋了德軍的兵力,漫長的戰線加重了德軍後勤補給的難度。與此同時蘇聯龐大的人力資源也支撐著蘇聯將戰爭進行下去:德軍的飛機、坦克就其效能而言的確優於蘇軍,可每報廢一臺就少一臺;蘇聯卻利用龐大人力資源源源不斷生產出武器、彈藥、糧食、藥品等等以供應前線。

    更何況英、蘇兩國並非孤軍奮戰——有美國這個世界軍工廠在暗中供應各種戰爭物資,珍珠港事件後這種暗中支援更是轉為公開,因為美國也參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鑽井平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