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葫蘆金剛爸爸
-
2 # 康夫大大
什麼叫排斥?論升官魏延在諸葛亮手下是頭一份,論重用魏延也是諸葛亮手下頭號領軍大將,諸葛亮派出去作戰的部隊中基本都有他這一號,難道就因為諸葛亮沒幫魏延把與他關係不好的楊儀殺了就是排斥了?魏延這種人除了諸葛亮外也沒別人會用,落在曹魏或者東吳早就是清洗物件了
-
3 # 手機使用者55680041214
從歷史上來看王平和魏延都是諸葛亮手下的重要將領。但表現不一樣,王平的表現是諸葛亮所滿意的。王平能夠忠實地執行軍師的正確決定,他就象現代的許世友。能領會上級意圖,執行命令,會打仗達到上級所想達到的要求。做到這點,是要真才實學的。這些魏延表現就差多了,他總喜歡另立思路給上級,作為下級,上級尋策時應知無不言,對於作出的決策,下達的命令要堅決執行,況且諸葛亮是一個高明的軍師,最讓王平出彩的是在守街亭的佈防上與魏延的對話。顯得是真將軍。這裡也顯示諸葛亮親賢臣的主張。使用王平他放心,更有價值。
-
4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王平和魏延,其實都有相似之處,即他們都是先在別處為將,中途歸降劉備勢力。而不同之處,則在於魏延的能力高於王平,自然能力高了,在一些人的眼中威脅也就大了。咱首先來看王平,他本是巴西郡一帶的漢化賨人或是賨化漢人,215年曹操攻下了漢中,巴西的夷王便向曹操投降,王平因此被遷往洛陽,獲任低階軍官。四年之後,他隨曹操與劉備大戰於漢中,結果劉備獲勝,王平便在此時歸降了劉備,獲任為牙門將。
而此時的魏延,已經是蜀漢帝國漢中軍區的總司令官(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而這個位置,原本大家都以為是張飛的,劉備卻偏偏賞識更年輕的魏延,顯然這是因為此前——從211年魏延跟隨劉備入川作戰,到214年拿下成都,這一過程中劉備看到了魏延的才能。所以,在王平歸降劉備的這一年,劉備委魏延以重任,
對於魏延而言,很可惜,器重他的劉備在223年便去世了,此後便是諸葛亮說了算。而諸葛亮雖然也看重魏延的軍事才能,但在根本性的戰略戰術問題上,卻聽不進魏延的建議。最知名的是第一次北伐,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但諸葛亮認為此計太過冒險而不用。於是,魏延便覺得諸葛膽子太小,自己沒有遇上明主,所以才能不能盡情發揮(試想,若是劉備領軍北伐,以他對魏延的賞識程度,會不會給他這個機會。我想,可能性還是蠻大的)。
當然,魏延的子午谷北伐計劃,因為始終沒有實施,所以究竟能不能成功,實在不好說,我們只知道,在曹魏那邊,當時對此是幾乎沒有防範的。
魏延覺得諸葛膽小,諸葛亮自然也認為此人太冒失,性格上的不同在此造成了立場的衝突。好在諸葛還是很有器量的人,他依然用魏延作大將(自然別人也確實能力不夠)。
但問題是魏延還得罪了諸葛亮身邊一些人,譬如楊儀,甚至鬧到魏延拔刀要砍楊儀的地步,其中究竟是什麼緣故,如今不得知,但顯然諸葛亮持中立調解立場,包括後來的費禕也是如此。
雖然是這樣,但身為前鋒大將的魏延得罪了總參謀部的人,這個確實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諸葛亮對總參謀部的人,其實是很器重的。典型如馬謖,街亭之戰,王平就是馬謖軍的先鋒,馬謖舍水上山,舉動失宜,王平連連規勸馬謖,馬謖不聽,被魏將張郃斷了水源,隨後馬謖軍慘遭大敗,士卒離散。唯有王平所領的千餘人士兵鳴鼓自持,張郃懷疑王平有伏兵,不敢進攻。於是王平將諸營軍士統一起來,率領他們平安歸還。後來諸葛亮便將馬謖等誅殺,王平則因表現突出,反而獲得了升職。
那麼,魏延究竟獨立作戰的能力強不強呢?能否單獨領兵走子午谷呢?230年,魏延曾率一支偏師西進攻擊曹魏涼州地區,將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打得大敗。魏延因此被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這裡的郭淮,就是後來抵敵住姜維的那位,也不是尋常人物。
所以,魏延的能力不可小視,諸葛亮是清楚的。但他也確實需要更多的能人來為己所用,以資歷、能力而論,王平比魏延資格淺、個性也比較低調,正是諸葛亮喜歡的那一款。而且因為總參謀部的人與魏延不和,相對而言他們也更容易為王平說話。
於是最終,諸葛亮麾下,實際上形成了楊儀、王平、馬岱的多數派與魏延的少數派。當諸葛亮病死前夕,發生的情形其實有兩種說法,曹魏那邊有本《魏略》,他的觀點是:其實諸葛亮臨死之際把兵權交付給了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自然,更被大眾所知的是陳壽,即蜀國這邊的傳統說法: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結果諸葛亮死後,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於是,隨後便有了楊儀和魏延互相上表說對方謀反,劉禪問董允、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而在戰場之上,魏延最終敗績,馬岱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誅滅魏延三族。
由此可見,魏延在人際關係上的危機,最終造成了諸葛亮死後的大崩盤。從前線的馬岱、楊儀,到後方的董允、蔣琬,個個都說他的壞話(實際上,此時他最合理的辦法是投降曹魏,但他沒有,似乎是倔強地堅持認為自己沒有錯,錯的是楊儀那幫人)。由此回看,你也就能明白諸葛亮為何更重視王平了,因為魏延太高調了。
-
5 # 知常容
我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說諸葛亮重用王平,排斥魏延。諸葛亮是很欣賞魏延的,王平在諸葛亮時期並沒有得到重用。雖然諸葛亮為了掌握軍權,曾經考慮了李嚴去鎮守漢中,把魏延換出來,但當時主要針對的是李嚴不是魏延。
所以魏延長期駐紮在漢中,諸葛亮對魏延還是很維護的當時劉備的一個賓客叫劉琰的嘲笑了魏延,然後諸葛亮讓劉琰向魏延道歉。鎮守在漢中時期魏延的權利並不比劉備派他鎮守漢中適合的權力要小。要知道魏延這個人脾氣很臭,所有人看到他都繞著路跑,如果沒有諸葛亮罩著,你覺得他能長期鎮守漢中嗎?
王平的他是一個文盲將軍,但是字不識十個,但是指揮作戰還是很有才能,所以說他是一個天生的將軍,王平在諸葛亮時機並沒有得到重用,那時候王平逐漸的得到了重用。
-
6 # 賈布斯Jobs
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襲的是漢朝“舉孝廉”遺風,注重表現出來的“德行”。而諸葛亮自身才華經天緯地,視天下英雄為掌中玩物。不論大小事自己都可以解決。而對諸葛亮來說,他需要的不是一個可以出謀劃策,特立獨行,桀驁不馴的軍事將領,而是一個可以任勞任怨,言聽計從,照章辦事的助手而已。王平才智平平,卻遵章守紀,魏延桀驁不馴,有獨特的思維,在蜀漢算是公認的軍事奇才。諸葛亮與劉備的差距就在這,劉備知道自己沒有經天緯地之才,沒有萬夫不當之勇。所以他知道怎麼去利用別人的優勢。諸葛亮就像關羽一樣,關羽有萬夫不當之勇,視天下英雄為草荐。最終敗在瞧不起的東吳手裡。諸葛亮視有經天緯地之才,卻敗在自己的識人之才
回覆列表
王平與魏延分別代表兩種不同性格,中規中矩與特立獨行,諸葛亮在對二人的使用態度也大相徑庭。劉備死後,諸葛亮礙於青黃不接的人才形勢,不得不用魏延,但時常把魏延納入“普通戰將”一員,甚至與陳式之流的三流牙將並列,對其始終不放手使用,而對於戰績平平的王平,則寵愛有加,助長其爬到魏延頭上。漢中太守一職,是蜀漢要位,其地位不次於“荊州牧”,得此職相當於“第二關羽”。當這塊雲彩飄落到魏延頭上下起雨來時,蜀漢眾將無不豔羨。個性同本領一樣強,這是魏延的特點。關於他的才氣與功績,無論史書還是演義,都是公認的卓著。每次戰役均打前鋒,斬王雙,救危難,屢立戰功。尤其獻“兵出子午谷徑取長安”妙計,為後人稱道。當劉備把“漢中太守”授予他時,其實已經視他為“韓信再世”。
關於王平,史書三國志記載寥寥,《三國演義》中也以只言片段出現,其中,公認的最大戰功是在街亭之戰中,力阻馬謖山上紮營。諸葛亮開始北伐,兵出祁山。派參軍馬謖去把守戰略要地街亭,王平為馬謖先鋒。馬謖察看地形後,決定舍水上山。王平一再勸阻,馬謖不聽。後蜀軍水源被斷,大敗,士卒離散。唯王平領本部千餘人虛張聲勢斷後,收拾敗軍徐徐而退。事後,馬謖被諸葛亮軍法從事,而王平“因功”破例升為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可見,王平的特點與名字相符——四平八穩、謹慎作戰。這恰與他的主帥諸葛亮的作風不謀而合。諸葛亮數次北伐之所以不能積小勝為大勝,就是因為他堅持四平八穩的作戰風格。穩當的王平,在主帥眼裡,是十分可靠的。諸葛亮當然也明白,一般的軍事奇才,大都個性鮮明。魏延是個有個性的軍事奇才,而王平與魏延相比,不僅少有奇謀,而且幾無個性。穩紮營,堅守戰,王平可以一用,但出奇制勝的大手筆,就難為這位“平將軍”了。王平最終取代魏延,從才氣而論,基本上是逆淘汰的結果。
陳壽《三國志》評王平“忠勇而嚴整”。又說他“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焉。”一個“輕”再加個“損”字,道出了王平實乃善於撿漏一“庸才”。史官的話一般不會空穴來風,我們不妨追溯一下王平的“功勳”疑點,發現陳壽所言不虛,其來有自。
《三國志》記載了王平參與的三大戰役:一是家喻戶曉的街亭之戰,二是祁山之戰,三是漢中保衛戰。在街亭之戰,參軍馬謖一敗塗地,而作為先鋒的王平,卻不戰成名,撿了個了參軍的大便宜。在諸葛亮死後,蜀軍內訌中,王平站在楊儀一邊表現得非常積極,但當楊儀命他追擊魏延時,王平自知武功比魏延差不少,不敢追。而當魏延被馬岱斬殺後,他漁翁得利,又撿了個“漢中太守”,終於坐上了漢中第一把交椅。在接替魏延,出任漢中太守後的漢中保衛戰中,王平遭遇草包大將軍曹爽都不敢出戰,效仿的卻是“魏延戰法”,堅持守興勢圍,拒敵待援之策。可見,此公除了免戰消耗,實無過人之處。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襲的是漢朝“舉孝廉”遺風,注重表現出來的“德行”。而好德勝於好才,必有虛偽無能之徒表演的舞臺。
再看王平與魏延,到底誰對蜀漢的貢獻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接替馬謖前,王平一直以偏將副手形式出現,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而魏延自領漢中二十載,威震漢中。他的那句“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何等豪邁,撿漏將軍王平,說得出此等豪邁之言嗎?在使用王平魏延的問題上,諸葛亮與劉備截然不同。劉備愛才重魏輕王,諸葛重德重王輕魏。對人才,劉備看長處、容個性,而諸葛亮卻不容有短、求全責備。世上人才哪有完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完人”王平算是人才嗎?求全責備的結果,是“盡數庸才”。感化人才,令有個性的人才從心裡上有歸屬感,這才是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最高境界!也是劉備高於諸葛亮之處,由是使得前者在識人的眼力上,遠勝後者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