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技房產
-
2 # 鷹的家園
有一次本來讓我做設計的美術館,後來一個民企拿去讓扎哈做了,那些流暢的光滑的線條如此熟悉,卻又說不出味,這些反人類的線條光製作都是天文數字,再說?和美術有屁關係,而且是油畫館。
但我覺得,一個建築師要把建築演繹到位,是對建築深刻的理解,建築不是女人的時裝,要做男人的西裝。這些吸引眼球的線條、千篇一律的造型,哪天你覺得厭煩了,換也換不掉。
打個比方,一個把流行、搖滾、民謠都唱成一個味的歌手,你覺得是個好歌手嗎?
扎哈的建築好像時裝設計師,代表一種風格。她的線條流暢,建築簡單,脫離了正常建築的方盒子形象。但我認為只能做些博博眼球的工程,如果做辦公建築的話,至少內部空間不怎麼好用,造價又極為高昂。而且缺乏細節,材料過於簡單。如果在近處觀看,會很無聊。
建築空間是靈魂,微妙的細節和材料對比是永恆的節奏。那些光玩表皮的建築師很快會成過往雲煙。
-
3 # 極客視界
在由男性壟斷的建築圈裡,僅憑對曲線執著,她贏得了全世界的目光
一名女性,27 歲碩士畢業,從事一個由男性壟斷的建築行業,43 歲才拿到第一個專案;終身未婚、沒有家庭、沒有孩子......
在這個一切都追求速成的時代裡,像這樣的前半生會很輕易地被定義為失敗。
而 54 歲獲得建築界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併成為該獎的第一位女性獲獎者和最年輕的獲獎者;60 歲、61 歲獲得英國建築最高獎——斯特靈獎(Stirling Prize);在全球各地,她設計的眾多作品已經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建築......
在這個同時只注重結果的時代裡,像這樣的後半生無疑又是英雄式的。
她叫扎哈 · 哈迪德(Zaha Hadid),一名集質疑與讚譽於一身的建築師。
▲Zaha Hadid
GEEK君有話說扎哈 · 哈迪德於 2016 年 3 月 31 日因心臟疾病離世,她的建築作品有的已經成為地標,有的還在圖紙上,對於她的讚美與質疑也將隨著她的建築繼續下去。
評判她功績的任務還是交給歷史吧,但就單純的事實來說,給單調的男性建築圈帶來一些改變,給中規中矩的建築帶來一些新意,這樣的存在又有何不好呢?
▲北京新機場
曲線女王1950 年生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上流家庭,有著一個牛叉老爸的扎哈從小也自然自命不凡,而她與建築的淵源大概和父親朋友的建築師兒子脫不開關係,身為藝術家的母親也深深地影響了扎哈的品味。
1972 年,22 歲的扎哈前往位於倫敦的英國最老的獨立建築院校——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al,簡稱 AA)進修建築學碩士。
在畢業時,扎哈的老師 Koolhaas 將她描述成「有著自己獨特軌道的行星」;Zenghelis 則稱「她是我教過最優秀的學生......我們叫她 89° 的發明者,因為在她眼裡沒有東西是 90° 的」。
▲1983 年,扎哈和同事在 AA
1977 年畢業之後,扎哈選擇了在包括 AA 等院校繼續教授建築學;1980 年,她在 AA 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扎哈 · 哈迪德建築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
在這一階段裡,她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甚至是激進的建築設計為她贏得了一些聲譽,儘管在當時它們因為太離經叛道而沒有被最終採納。
比如在 1983 年扎哈為香港太平山山頂的私人會所 The Peak Club 做的設計,視覺衝擊力極強;
1986 年在德國柏林設計的一棟辦公樓 Kurfürstendamm 70 同樣和周圍顯得那麼不同。
世界上有 360 個角度,為什麼一定要堅持一個角度呢?結合以上的設計圖以及扎哈已經建成的建築來看,對於橫平豎直的不屑及對曲線的鐘愛成了其建築設計鮮明且一貫的特色。
▲阿薩拜疆首都巴庫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北京望京 SOHO
▲廣州大劇院
但也就是這份對曲線的堅持,在給扎哈帶來讚譽的同時也使其不斷遭受質疑。
「我不需要和諧,也不相信和諧」作為一個在倫敦的非英國本土的女性建築師,我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局外人。但喜憂參半的是,作為一名女性,我沒有那些一成不變的固有套路。追逐與眾不同也就必然要承受其帶來的重擔。
1994 年,扎哈為一個位於英國卡迪夫的大劇院做設計,該設計獲得了評判委員會的認可,但當地政府卻拒絕為該設計買單,最終把資金投入了一個看上去不那麼誇張的設計。
▲扎哈當時對大劇院的構想
同樣的事情依然在發生著。
2012 年,扎哈成功競得 2020 年東京奧運會主場館的設計權後,眾多日本本土的建築師就表達了反對意見,認為設計誇張、體量過大、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
最終,日本政府於 2015 年終止了該方案,並採用了日本本土設計師更為保守以及本土化的方案。
▲左:扎哈的方案;右:最終方案
雖然建築的審美是見仁見智的事,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扎哈的建築設計理念似乎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
位於南韓首爾市中心,酷似外星飛船的東大門設計廣場(DDP)在設計公佈之初曾有觀點批評其與周圍建築風格差異過大。而在幾年之後,評價有了變化:
建築本身體積的不規則性,使得人們在每個角度都能看到新的形象與模樣。建築看起來絕世而獨立,又與周圍景物融為一體,成為東大門整體環境的一部分。而在中國,扎哈的設計理念甚至得到了傳承。
2015 年底,師從扎哈的中國建築家馬巖松設計的哈爾濱大劇院竣工,還一度因其顏值而引發刷屏,成為了哈爾濱的新地標。更重要的是,該建築獲得的眾多獎項無疑也是對這一類建築風格的一種肯定。
▲與扎哈如出一轍的風格
回覆列表
透過對扎啥哈迪德富有代表性的建築作品進行系統分析,不難發現,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解構主義的理念在其中。扎哈反對極簡主義,提倡在現代主義的基礎上對線條和塊面的充分使用,作品風格柔中帶有剛毅,這種風格的形成與她剛毅而又帶有女性柔美的性格相關。總的來說,她的作品風格誇張驚異,卻又不失美感,塊面和線條的使用,有力帶有柔和。從扎哈設計風格的形成,可以認識到,設計思維方法及個人性格可能是決定設計風格成功形成的重要因素。
扎啥.啥迪德,這個世界著名的女建築設計師是解構主義的典型代表,是一位英籍的中東人,1950年出生於伊拉克巴格達,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是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女性設計師,也是最年輕的一位。她在1972年進入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學習建築學,並獲得倫敦建築聯盟碩士學位。此後便加入了著名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然而,她的成功道路並不一帆風順,固然她在設計上具有獨特的解構主義風格,但要想在建築界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離不開她自身的努力,她個人的火爆和剛強的性格,讓她對待工作持之以恆和堅韌,堅持走自己的道路,最終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
關於扎哈的設計風格一直存在很多的爭論,有讚賞的人,就有質疑的人,有人批判道:“扎晗的設計全是奇怪複雜的形狀,沒有規則的,雜亂的,而城市需要的是更加簡潔有序的建築格局。”投資商對於她的設計,也一直在探討,尤其是關於成本和可實現性方面。但是扎哈遇到這些看法,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她覺得雜亂中也存在妙趣,她的誇張而令人驚異的設計風格已經對設計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眾多設計師在形成自己的風格時,或多或少都有扎哈的“影子”,儘管她的設計需要很多工程技術支撐,有一定的旆工難度,但其獨有的建築風格,還是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
因此,扎啥的成功離不開她獨特的設計方法,異與常人的思維,更重要的是她努力和堅持的信念。從而形成了她極富個性的設計風格。她的成功,讓設計界的人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那就是獨特的設計思維和方法,加上個人的獨特性格,可能是形成偉大設計風格的重要條件。
扎啥.啥迪德的創作方法在建築領域很獨特,一向以大膽的設計而聞名,被稱為建築界的“解構主義大師”,她的作品大膽運用空間和幾何結構,反映出都市建築繁複的特質,交繁豐富的世界。她造就這樣的建築風格有一個因素是她的出生,在伊拉克出生和長大的她,從小便對繁複花樣的波斯地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將地毯的豐富轉化到現實世界中一棟棟漂亮的線條優美的曲線,作品中充滿了夢幻和令人著迷的線條,彷彿她一直喜歡的有著繁複漂亮圖案的一塊塊波斯地毯一樣,她的這個設計理念的形成與她對美好事物的切身體會有著緊密的聯絡。
扎啥的創作方法的形成還受到了建築聯盟學院學習的影響,該學院繼承“建築影象派“的傳統,很多學生向多向度透視、快速移動而強烈的造型,科技性的架構,這些表現方式靠近。扎哈未發明新的構造或技術,卻以新的詮釋方法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以拆解題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現代主義的根,塑造了全新的景觀,任由觀者遨遊。
廣州歌劇院是近來扎哈的代表設計之一,是廣州市將新建的七大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她在中國的為數不多的作品重要一環。扎哈在不斷的接觸中國,讓中國也能接觸到她的解構意味、她的沒有統一樣式的、不確定性的、連續的曲線式的、夢幻感覺的建築。同時,她也在觸控中國的文化,她可能想在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古國中探尋新的設計理念和思想。
扎啥的初期語彙是挑戰地理地貌,現在她學會從地貌找出能夠被她所運用的空間語彙。結合這些語彙與空間邏輯,創造出今人激動的建築,讓人們看到都能內心澎湃的建築,她的建築提醒人們這個建築本身的線條設計彷彿是一條條山丘的等高線,但是又不同於山丘等高線的的排布序列,是越過山丘的自然地貌的一種體現。還有表現類似自然洞穴的設計如何用建築的形式展現在人們眼前,河流如何蜿蜒,山峰的壯觀氣質如何表現等。扎啥可能已瞭解,設計中概念的“瞬間的爆發”並不能揭露人類心靈的本質,但能展現人造環境的本質。
“我自己也不曉得下一個建築物將會是什麼樣子,我不斷嘗試各種媒體的變數,在每一次的設計裡,重新發明每一件事物。建築設計如同藝術創作,你不知道什麼是可能,直到你實際著手進行。當你調動一組幾何圖形時,你便可以感受到一個建築物已開始移動了”這是扎啥的一段採訪,從她的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她的思維轉化過程,她的創作方法就是用她自己的感受和一套方法,讓自己融入這個還沒有設計出來的建築,身臨其境的用心去感受,不斷的進行設計嘗試,直到感覺完美為止,她的這套創作方法在外入看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她的看似無意的一個思緒,就是她的每一個方法在新增和轉化,快速的思維讓她的作品有著獨特的風格。
很長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扎哈所設計的建築作品,全部都富有動感和現代氣息,但是這些作品只能是她個人激情澎湃的設想而已,只是安靜地躺在圖紙上,在工程技術上根本無法付諸實施,人們甚至覺得她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建築設計師,儘管她得過大大小小的獎項,有時候甚至在一年內獲4項大獎,但這些在世界建築環境裡似乎並掀不起什麼波瀾。這種狀況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觀。
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建築業裡,哈迪德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憑的全是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每個人成功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扎啥的道路也是如此,她也遭受過很多重大挫折。正如獎項評審團所指出的那樣,哈迪德獲得如此多入的認可,如此高的認可,她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她的奮鬥歷程足以鼓舞每一個正奮鬥在自己道路上的人。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欣賞她的設計,直到如今,她已經在倫敦生活了二十多年,但在英國仍未有一件啥迪德的作品問世。她在獲獎後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談到自己在英國受到了因為性別和出生,而產生的一些“不公正”的待遇。
在獲得榮譽之後,世界各個國家邀請她主持設計的訂單也像雪片一樣向她飛來。這種情況對哈迪德來說,有些突然,獲獎後的日子非常忙碌。在歐洲,她已經為寶馬公司設計了位於德國萊比錫的新總部,此外,她還設計了坐落於羅馬的義大利國立現代藝術中心。在美國,她身為最終5位入圍者之一,將設計2012年的紐約奧運村。
當然,啥迪德出生在伊拉克,她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她也想為自己已離開近30年的故鄉巴格達做些什麼。“若能在那裡設計建築,將是很不錯的事。”
啥迪德說。因為她認為在廣大中東有著古老的文化,在古老的城市中如果有她設計的建築拔地而起,那將是很美好的事情,將自己的設計理念傳播到自己的家鄉去。縱觀以上哈迪德這些設計經歷,以及多項代表性建築作品的構思和表達方面來看,一直以“打破建築傳統”為目標的啥迪德,一直在不斷的實踐著讓“建築更加建築”的思想,於是才會有超出現實思維模式的、突破式的新穎作品,這些作品的設計風格是以前從未有過的。從她的作品風格也可以看出她的性格之中有著強硬、激越的一面,因此她的作品也是能帶給人們激情澎湃、熱血沸騰的感覺。
她的許多設計手法和觀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統中的剛勁精神熱烈地鼓舞著勇往直前,她極強的取勝心讓她一直永不放棄自己的設計,與此同時,她也在一些“隨形”和流動的建築設計方案之中流露出貼近自然的浪漫品位,突出了女性在性格方面的隨性和感性之美。
論述了啥迪德的建築創作手法和設計經歷,瞭解了她的設計思維,設計方法,人物個性,介紹了部分的設計作品,這些作品極富特色,線條的搭配,各種形狀的組合,都是讓每個人眼前一亮,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簡單的總結出她的設計風格,以及影響她設計風格形成的可能性因素,這些因素,或多或少對眾設計者有著一定的啟發性。
看扎啥的建築作品,建築風格令人激動而又有些不可思議,誇張而不失美感,看似凌亂的線條卻又帶著運動的規律,所以,她的設計風格是豐富而飽含規律的,複雜而不失簡潔的,誇張而不失美感的扎啥式現代主義風格。
扎哈式現代主義風格的形成,有兩個重要因素:首先是其天生的性格因素,她的剛毅、堅定的個性讓她永不放棄對美好設計的追求,她的出生和經歷和作為女人的特性,讓她的作品更加的自然,柔美,感性。其次是她的設計思維和方法,她的創作方法建立在她信奉現代主義的基礎上。
首先是使用現在新的結構方式創作,反對極簡主義,提倡對線條和塊面的充分使用;其次運用現在新觀點創作設計作品,摒棄舊的設計觀念,用心,用眼睛,用心靈去發現創造和使用新的設計觀點;最後是現實現代主義的表達,對現存造型進行重新組合,從而產生獨一無二的扎哈式現代主義風格。
扎啥設計風格的成功,鼓舞和啟發著很多人,讓人們知道了設計方法和思維固然很重要,但是設計師個性氣質的培養可能也是設計風格形成的重要一環。因此,設計師在認真學習別人優秀的創作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同時,個人的氣質培養可能也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