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雅詩詞沙畫
-
2 # 葉天痴
首先,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先來看下王勃和李白兩位大詩人的基本情況。
李白(701年-762年)[1]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2] 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3] 。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可以看出,李白的傳世之作,多為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樂府詩歌。這樣的詩歌,從藝術感染力來講,比較容易打動人,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因為這樣的詩歌風格,瀟灑豪邁,縱情萬里,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情緒共鳴和心理共鳴。
王勃的詩歌傳世經典,主要是《滕王閣序》,以及他的五律和五絕。個人覺得,從藝術感染力來講,感染力度可能要比李白的詩歌相對要弱一些。因為從多數讀者的角度來看,自由奔放的詩歌型別更容易被人接受,每個人心理其實都有著對自由、無拘無束的理想生活的追求,遇到這樣的詩歌以後,更是能夠直接和作者的詩文產生共鳴,從而被他的作品征服。
如果看兩位詩人的藝術成就來看,個人覺得,王勃不見得會超過李白的,可能會和李白並駕齊驅。原因如下:
一是兩人各擅勝場,藝術成就都極高。王勃幼年聰明,但擅長的主要是駢文,最著名的是《滕王閣序》,詩文上經典的傳世作品並不是很多,當然,這和他英年早逝有很大關係。假想如果王勃沒有早逝,一定還會有更多的經典詩文傳頌古今的,從詩歌創作來看,還有個量的積累過程,依王勃的才華,當然會有更多的作品傳世,自然藝術上也會更加成熟,但是也只能是和李白並駕齊驅罷了。
二是幾千年以來,才華如王勃的,也不乏其人,但是沒有誰能超越李白的詩名。究其原因,是因為李白的詩歌獨一無二的,正如後人所評價的“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奇妙,浪漫主義,立意清晰。”他的詩歌,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詩文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當之處,還望各位文友海涵。
-
3 # 給靈魂一點味道
不會超過李白,儘管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之說,雖說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有點可以肯定的是李白由於性格原因,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其詩文清新飄逸,豪邁奔放,如清水出芙蓉,驚豔超俗,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奇妙,浪漫主義,立意清晰。其詩歌已經成為一座巍巍的高峰,千百年能出其右有幾?王勃儘管詩文也很優秀,但從其性格來看,還是缺少自由奔放,豪邁不群,超凡脫俗的氣度。一個人的性格即文心,王勃死的時候已經27歲其性格已經定型,從其生前前期的詩文風格來看,《滕王閣序》,不免發現裡面多了幾分世故,多了幾分圓滑。王勃再也不能像少時的自己那樣激揚文字,灑脫自如。固然能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壯闊與寂寥的神來之筆。但在寫自己的時候卻要謙稱“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再也沒有寫鬥雞時“昂首而來,絕勝鶴立”的威風凜凜。在封建社會不是每個人都像李白一樣能夠如此放浪不羈過一生,那個時代封建社會里誰不想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為王勃思想性格帶有這些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世故來,所以說王勃在寫《滕王閣序》已經不是那個閒來無事瞎寫雞的高傲少年了,上來就是誇誇各位賓客,“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後面就是描述秋色,而後用大段的文字傾訴了他個人的愁悶之情:什麼“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什麼“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王勃在寫《滕王閣序》其思想境界並沒達到一個巍峨的高峰。唐書.裴行儉傳中曾評價初唐四傑: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衒露,豈享爵祿者哉?楊炯沉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為幸。詩文應該把度量見識放到前面,文辭技巧放到後面,王勃他們雖然有才,但是浮躁愛顯露自己,文章多顯露技巧,“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從庾信《射馬賦》中“荷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脫胎翻新而出。此外王勃殺人這事純粹是自己作啊,王勃在當兵期間,他恃才傲物,與周圍人格格不入,遭到了同僚們的聯合排擠。這時,一個名叫曹達的官奴因犯了犯需要處於刑罰,他就躲到王勃的住所,王勃害怕事情敗露連累自己,就費了九牛二虎把曹達給殺了。至於怎麼殺死的,史料沒有記載,估計王勃當時是做了一番思想鬥爭,才費了一定力氣才把人給殺死的。 雖然王勃當時做的天衣無縫,這件事情最後還是敗露了,王勃被判以死刑。一個官奴犯了罪,王勃要包庇他,後來又怕事情敗露又把那個官奴殺了,人品要打問號…王勃少年成名,官場春風得意,這時候,王勃的“低情商”開始慢慢顯露。因編寫史書贏得了沛王李賢的歡心。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鬥雞,王勃就寫了一篇感恩的《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鬥雞,反襯沛王鬥雞的勇猛。不料此文傳到唐高宗手中,惹得聖顏不悅,當即怒下聖旨道:“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有才是有才,人品不行也是真的。所以講王勃從其性格和思想境界來看並不十分突出,遠不及李白詩文自然明快,飄逸瀟灑,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採用了大開大合、跳躍宕蕩的結構。詩的開頭常突兀如狂飆驟起,而詩的中間形象轉換倏忽,往往省略過渡照應,似無跡可循,詩的結尾多在感情高潮處戛然而止。李白詩歌的語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語,有的豪放,不拘聲律,近於散文,但都統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之中。這和他自覺地追求自然美有關。他繼承陳子昂的文學主張,以恢復詩騷傳統為已任,曾說“梁陳以來,豔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歟?”(孟棨《本事詩·高逸》)他崇尚“清真”,諷刺“雕蟲喪天真”的醜女效顰,邯鄲學步。他的詩歌語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認真學習民歌明白通俗的特點的結果,明白如話,通俗生動。
下面是對王勃的歷史評價:
鄭振鐸評王勃:“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佈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稱讚王勃作盛唐詩歌的黎明女神。毛澤東評王勃:“這個人高才博學,為文光昌流麗,反映當時封建盛世的社會動態,很可以讀。這個人一生倒黴,到處受懲,在虢州幾乎死掉一條命。所以他的為文,光昌流麗之外,還有牢愁滿腹一方。”並且把他和賈誼、王弼、李賀、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評點,“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蘇軾:“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書黃子思詩集後》)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白居易:“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楊升庵:李太白為古今詩聖。(《周受庵詩選序》)嚴羽:李、杜二公,正不當優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太白《夢遊天姥吟》《遠別離》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車行》《垂老別》等,太白不能作。論詩以李、杜為準,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少陵詩法如孫吳。太白詩法如李廣。(《滄浪詩話》王世貞:五七言絕句,李青蓮、王龍標最稱擅場,為有唐絕唱。少陵雖工力悉敵,風韻殊不逮也。(《藝苑卮言》)
呂居仁:“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後之言詩者,皆莫能及。”(《江西宗派圖序》)余光中:“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所以講綜合王勃和李白的性格和文風來看,王勃即使不是英年早逝,其成就也不會超過李白的。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問的就非常不客觀,對於文學啊,鑑賞類的東西,實在是各花入各眼,沒法做上下的比較。
有人喜歡李白的浪漫飄逸,有可能就有人就是討厭,覺得這個人整天胡思亂想,不如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和憂國憂民的心思,更讓人“心有慼慼焉”。
王勃確實是文學大家,其詩歌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注入了時代氣息,壯闊明朗又慷慨激越。送別詩也是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滕王閣序》更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詞藻絢麗,又生動形象。李白,更是不用說,享有“詩仙”的美譽。其詩文風格也如仙人所見一般,想象力極其豐富,浪漫又飄逸。“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諸如此類,多不勝數。兩人有一定相似的地方,但是因為兩人相似之處,李白留下的比較多,詩文更大膽,更豪邁,也更狂妄。相比起來王勃要稍稍收斂一些。說到底,也還是隻憑讀者喜好,不好妄加比較。
本人並非文學專業出身,只是對詩詞感興趣,平常多讀讀而已,以上都是我一人之言,才疏學淺,不足之處甚多,願多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