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暮有文化
-
2 # 閏土看歷史
《葉生》是一篇鬼怪小說,然而也是蒲松齡本人功名蹭蹬的寫照。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篇蒲老先生的自傳!
一,坎坷科舉路。蒲松齡先生生於明崇禎十三年,死於清康熙五十四年,一共活了七十五歲。蒲老先生的一生並不歡樂,貧窮和科考落榜這兩件糟糕的事情始終伴隨著他。
蒲松齡出生和成長於山東淄川縣一戶已經破落的書香門第,曾經這個家族也曾風光顯赫,科甲相繼。但是經歷明末的天下動盪和明清鼎革的大變局,蒲家便沒有了昔日的光彩,有的只是貧窮破敗與對先祖種種光輝無限的懷念。
蒲松齡天資聰穎,少年時代便以文采而名播淄川,家族和鄉親都認為這個少年會重振蒲氏一族。
以文章意氣雄一時,學問無問親疏遠邇,識與不識,蓋無不知有柳泉先生者!由是先生之名名滿天下。 《柳泉先生墓表》
蒲松齡也不負眾望,在十九歲的時候參加童子試,以縣,府,道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取得了秀才身份,被無數人羨慕稱讚。
蒲松齡就像那個時代所有的讀書人一樣,夢想著透過科舉實現自己的滿腔抱負,同時也擺脫貧困,光宗耀祖。只要能在鄉試中取得舉人的身份,那就基本取得了做官的資格。
然而志得意滿的蒲先生卻沒有想到,在此後的人生中,他一直都無法邁進舉人的行列。從二十一歲第一次參加鄉試起,每次都以名落孫山告終。
生活越過越窮,蒲先生不得不奔走四方,靠替人做塾師和幕僚賺取生活費用。可是一大家子人需要供養,自己賺的那幾兩銀子猶如杯水車,“窮神”始終伴隨他和家人。
有誰從小康之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魯迅
生活的貧困,科舉的坎坷,讓他變得憤世嫉俗。而數十年的貧苦生涯,也讓他對科舉制度中的不公和社會中種種醜惡現象深惡痛絕。這一切的愁苦,只有靠文字才能得到盡情的釋放。正因如此,才有了《聊齋志異》,而《葉生》篇正是蒲先生借鬼神傾訴自己痛苦的文字之一。
蒲松齡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是為科舉而奮鬥,卻屢戰屢敗。一直到七十一歲的時候,在傾慕他文筆的山東學政黃叔琳的幫助下,破格錄取他為“歲貢生”,取得了入國子監讀書深造的機會。
但是,蒲松齡已經垂垂老矣,雖然他渴望功名,但是年紀已經不允許他想太多了。回顧自己的一生,功名未遂,實在羞愧難當,從他的詩作中可以看出他的心情:
落拓名場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頭。
腐儒也得賓朋賀,歸對妻孥夢亦羞。
餘謂此篇即聊齋自作小傳,故言之痛心也!
這個評價是十分準確的,葉生是誰?葉生就是蒲松齡的自我寫照啊!
科舉之路的辛酸,由一輩子都在落榜的蒲松齡來描寫,故此能讓讀者體會到作者的心痛和無奈。
這是一篇很簡單卻很心酸的鬼怪故事。
淮陽人葉生,文章辭賦冠絕當時,而科場考試屢戰屢敗。關東人丁乘鶴是當地的父母官,很欣賞葉生的文章,與他談論後覺得此子必是大才。吩咐官府對他的生活多加照應,到了考試的時候,丁乘鶴是主考官,葉生也在考場脫穎而出,成為秀才。
這一段基本就是聊齋先生早年的真實寫照。少年的蒲松齡由於文采出眾,受到了淄川縣令費禕止和山東學政使施潤章的青睞。
施潤章評價他的試卷道:“觀書如月,運筆如風!”繼而取為第一名,開啟了蒲松齡的科舉道路。
施,費二人的知遇之恩,蒲松齡銘記不忘,他曾這樣寫道:
愚山先生(施潤章號愚山),吾師也。方見知時,餘猶童子。竊見其獎進士子,拳拳如恐不盡。小有冤仰,必委曲呵護之,曾不肯作威學校,以媚權要。真宣聖之護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無屈士已也。而愛才如命,尤非後世學使虛應故事者所及。 《聊齋志異·胭脂》
成為秀才的葉生,在丁乘鶴的巨大期望中參加鄉試,結果鎩羽而歸,而丁乘鶴也在這時因為得罪上司而被罷官還鄉。葉生苦讀多年,對考取舉人視如探囊取物。然而造化弄人,考官無眼,他回到家中,悲憤慚愧,很快便病倒,形銷骨立,呆若木雞。家人請醫吃藥卻毫無效果,眼看只能等死了。
但是葉生心裡仍舊想跟隨恩師學習,再次考試,他的魂靈居然跟隨丁乘鶴來到了關東。丁乘鶴見到葉生來訪,十分高興,就請他留在家中做自己兒子丁再昌的老師。
丁再昌已經十六歲,為人聰明伶俐,過目不忘,但是不會做八股文。葉生在丁家將畢生所學都傾囊相授,丁再昌進步神速,並考取了秀才。後來,葉生把自己鄉試所總結的寫作方法和自己以前寫的文章教給丁再昌,令他熟讀背誦。這年丁再昌在鄉試中靠著葉生的文章一舉考中舉人!
如果說前半段是在描寫科舉道路的艱難的話,那麼故事發展到這裡已經充滿了濃濃的諷刺了。同樣的文章,葉生就考不中,丁再昌就中了!科舉考試,真是看人下菜碟啊!
古代多少有才華的讀書人,不就是因為無權無勢,而總是在科場中受挫麼?蒲松齡見慣了科場中徇私舞弊,走後門,送紅包的齷齪事情,他痛恨這種種不公,故此設計出丁再昌考中舉人的情節來諷刺當時的科場。
然而恨歸恨,蒲老先生仍舊不能跳出時代的侷限,雖然世道黑暗,但自己仍舊希望有金榜題名的一天,這是他的夢想,也是無數人的夢想。他借葉生的口說:
借福澤為文章吐氣,使天下人知半生淪落,非戰之罪也!
三,鬼魂中舉,作者自哀。丁再昌中舉後,又去京城參加貢試。丁乘鶴十分感激葉生。勸他不可因為一時挫折而灰心喪氣,而是該拿出鬥志,再次去參加科考。但是葉生不忍離去,丁乘鶴為了感謝葉生,命丁再昌到京後為葉生納粟取得監生資格。
在丁氏父子的幫助下,葉生來到國子監讀書。此時丁再昌已經成為進士,被封為部中主政,實現了封建讀書人光宗耀祖,金榜題名的夢想。丁再昌與葉生朝夕相處,研究文章,並勉勵老師一定要以功名為念。
一年後,葉生果然中舉,衣錦還鄉。正當他跨入門檻的時候,看到家業蕭條,妻子正在做著繁重的家務。見到葉生歸來,妻子大驚失色,恐懼異常。葉生便詢問妻子為何怕他。
妻子驚慌地說:“夫君已經死去數年,為何要來驚嚇活人?只因家中貧困,你的棺木一直無力置辦,等到孩子大了,一定湊錢將你下葬!請你不要這樣嚇我們!”
葉生走入房內,才看到自己的靈堂。此刻才明白原來自己已經死去多年,他無奈地嘆了口氣,撲入地下化為虛無!
丁再昌得知此事後,悲嘆一場。出錢為葉生辦置棺槨,買了塊墳地,以孝廉之禮將葉生安葬。
故事到了這裡,悲劇氣氛到達了頂點。原來所謂的科舉中榜,不過是一個遊魂不甘心的最後一搏,而且還是靠做官的朋友出錢才獲得監生資格。
葉生沒有迎來衣錦還鄉的榮耀,反而是明白自己早已死去,而且連棺材都買不起,一直停屍家中數年。
從始至終,自己都是個失敗者!這種失敗是葉生的失敗,也是蒲松齡的失敗,更是千千萬萬讀書人的失敗。而造成這悲劇的根源就是世道的不公和命運的不濟。
蒲老先生深刻的批判和痛罵了當時的科舉制度,但他依舊不能放棄追求功名。所以才有了葉生死後以孝廉之禮埋葬的情節。
《葉生》故事中,丁乘鶴可謂是費禕止和施潤章的化身,而葉生則是蒲先生的自喻。
蒲公一生艱辛,在科舉道路上可謂受盡打擊和磨難。他一方面悲嘆命運不濟,一方面也為有負師友期望而感到羞愧。
而這一切的羞愧之情只能透過筆墨文字來表達。《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折獄》,主角就是費禕止。蒲公曾這樣表達自己對恩師的愧疚之情:
方宰淄時,松裁弱冠,過蒙器許,而駑鈍不材,竟以不舞之鶴為羊公辱。是我夫子平生有不哲之一事,則松實殆之矣!悲夫!
《葉生》一篇,真是道盡了蒲松齡一生的苦水和無奈。而這種悲哀,在科舉時代,比比皆是。
總結:蒲松齡因為沒有考中科舉而悲哀了一生,看盡了世態炎涼。所以將一生的悲憤和愧疚注入文字,終於給後人留下了奇書《聊齋志異》,而《葉生》一文正可以讓幾百年後的我們依舊能體驗到蒲公和無數落第秀才的悲哀,雖過幾百年,其哀傷之情仍令人感同身受。
蒲公一生不能金榜題名,自然是不幸的,然而這卻是後世人之大幸。假如當年蒲公科舉順利的話,或許歷史中只能多一個平庸的官僚,卻少了一個偉大的批判者!
回覆列表
淮陽縣有個姓葉的書生,文章詩詞寫的非常不錯,在當地算得上是首屈一指了,然而此人卻時運不濟,每次考試都落榜。當地人談起他都非常同情。
恰在這時候,關東丁浩來淮陽做知縣,讀了葉生的文章以後非常欣賞,認為此人不同尋常,將來必有一番作為,便把他叫來當面談話,談完話以後更加器重他了,此後丁知縣就讓他住進縣衙裡讀書寫文,時常賜予他一些金錢來接濟家用。
當時恰值州府考試,丁知縣有意在學政大人面前推薦葉生,因此葉生便得了全縣第一名。
此後丁知縣的對他的期望也更加迫切了,到省上鄉試以後,丁知縣又找來他的文章閱讀,讀完後拍手稱道,說此人將來必出人頭地,不料造化弄人,發榜時,葉生名落孫山。
葉生沮喪的回到了家裡,他為辜負丁公而深感愧疚,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人也日漸消瘦,整天痴痴傻傻,像個木偶一樣。
丁知縣得知他的近況以後,多次召見他,安慰他。葉生更是感激涕零,丁知縣覺得他懷才不遇,十分同情他,並和他約定,等自己任期滿了,二人一同回京都。葉生更加感恩了,可回家後一直閉門不出。
不久後,在各種精神壓力下,葉生病倒了,丁知縣聞訊便經常派人來探望他,可服了很多藥都沒有療效。
恰逢這時,丁知縣因為得罪上司而被免職,就要卸任離去了,走之前丁知縣寫信給葉生說:我不日便要回京,現在遲遲不動身的原因就是為了等你,待你一到我們就動身,葉兄莫要辜負了我的好意。
送信人來到病床前,葉生把信接到手裡後看著內容淚流不止,說道:“我重病在身,一時難以痊癒,還請丁公先走吧。”
丁公聽了這個訊息以後,不忍心離去,一直在等葉生,過了幾天,門衛忽然報告說:葉生來了。
丁公聽了非常高興,親自出門迎接,並且詢問他的病情,葉生說道:“我得了這樣的病,勞煩您久等了,心裡實在放心不下,今日勉強能夠行走,便急忙趕來與您同行。”丁公於是收拾好行裝,等待明天出發。
回家後,丁公讓兒子拜葉生升為師,白天晚上相聚在一起,常讓葉生指導兒子的文章詩詞。丁公兒子的名字叫做丁在昌,當時16歲,還不會寫文章,但為人卻極其聰明,所考取的八股文,只要過目兩三遍,便牢記不忘。
就這樣,葉生教導了他一年的時間,丁公的兒子下筆行文如有神助,再加上丁公的關係,便很快考上了秀才。
葉生將自己當初應付科舉考試所做的八股文全都抄了下來交給丁公子誦讀,考試時七道試題沒有一道疏漏,金公子中了鄉試第六。
有一天,丁公對葉生說道:“葉老弟將自己準備的文章隨便拿出教給小兒,就很快使他中舉,以你這樣的高才卻長期被遺棄,真是無可奈何啊。”
葉生說道:“這就是命運啊,我們無從抗爭,但今天我能借著公子的福分,為我的文章出一口氣,讓天下的人都知道我淪落半輩子並非沒有本事,這樣我就很欣慰了。況且,我這一生能遇到像您這樣的知己,已經沒有什麼遺憾了,又何必去考取功名,脫下布衣,走入仕途呢?”
丁公覺得葉生離家時間很長了,怕耽誤考試,於是便讓他回去準備考試。但是葉生卻神色悽慘,不願意離開,丁公也因此不再勉強他了。
丁公的兒子因為要去京城會考,丁公便再三囑咐他,讓他替葉生出錢捐個監生。丁公子在京城又考取了進士,授為部主事。
過了大概一年之久,葉生考中了舉人,這時恰逢丁公子奉命到南河道去辦理公務,公子便對葉生說:“這次去南方正好離您家鄉不遠,先生如今已獲取功名,正好可以衣錦還鄉。光耀門楣。”葉生聽了此話,內心自然非常高興,於是便選了一個好日子一同出發,二人高高興興的返回了家鄉。
到了淮陽縣內,公子備好馬匹命令侍從護送葉生回家。到了家裡,葉生見門田蕭條破敗,不免內心十分悽苦,他猶猶豫豫的走到庭院內,看見妻子拿著一個破舊的簸箕從屋裡出來,妻子看見葉生,扔了手裡的東西就跑,嚇得失魂落魄。
葉生很悲涼的說道:“妻兒,你不認識我了嗎?是我啊,我如今已經顯貴了,我考中了舉人,終於衣錦還鄉了,三四年時間不見,怎麼就認不出我了?”
妻子此時驚恐萬分,站得遠遠的對他說道:“你不是已經死了好多年了嗎?怎麼能說成了貴人呢?這三四年間,我一直沒有安葬你的原因,是家裡實在太窮,兒子尚小,如今老大才剛剛成年,近日就要補個好日子將你安葬了,再不要作怪了,嚇死活人了。”
葉生聽了妻子的話不知是真是假,他徘徊間走進了屋裡,看見自己的靈柩還停放在那裡,頓時跌倒在地,失魂落魄間便撲了上去,一下便消失在了房屋內。
隨行人,再一看那衣帽鞋襪就像金蟬脫殼一般原原本本的留在了地上,而葉生本人卻不見了蹤影,妻子見此情景,先是有些驚駭,隨後便抱起丈夫的遺物痛哭了起來。
兒子放學回來,看見家門口停放著馬匹,問清楚來歷,然後驚詫的跑回家告訴了母親,母親含淚把自己剛才所見到的一切告知了兒子。隨後詢問跟隨葉回來的人,這才知道了原委。
僕從回去以後,丁公子得知事情的真相,淚如雨下,立刻命人備上車馬到葉家去憑弔,親自出錢為恩師舉辦了喪事,以舉人的禮節,安葬了葉生。
臨走時丁公子又給葉家留下一大筆錢,讓葉生的兒子好好讀書,並託付學政大人給予關照,一年後,葉生的兒子考取了秀才。
暮有話說丁公乃葉生伯樂韓愈曾經說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很顯然,夜深就是那一匹千里馬。他的文章在當時來看,確實能夠出人頭地,這也在後來他考中舉人時得到了證明。
可這世間總有一些我們不能如願的事,生前葉生並沒有考取功名,但是心願未了,以至於他死後靈魂竟然離開了身體,跟隨在丁公左右,以報答他的知遇之恩。
只是葉生沒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生前鬱郁不得志,變成鬼還日夜想著完成他的願望,最終如願以償,可衣錦還鄉時,卻看到自己的靈柩。這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
葉生報丁公恩情令人欣慰的是,他藉著最後的機會,將自己的生平所學全都教給了丁公子,這也讓丁公子考取了功名,而丁公子為了報答他的恩情,也資助他的孩子完成學業,最終考中了秀才。葉生報答丁公所種的種子,終於在自己的兒子這裡結出了果實。
古人的科舉考試和現代教育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古時候那些書生為了考取功名所下的功夫。他們想要憑藉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所做的事我們可能無法理解,可當我們迴歸現實,去想想如今每個立志透過讀書改變命運的當代學子,便再也不覺得當時奇怪了。
也許對於我們來說,能夠出人頭地,能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這是一種迫切的心願,這是努力了十幾年所要達到的目標。
也許現在來說,高考比當時的科舉考試輕鬆了很多,至少在如今的時代中,你只要認認真真的完成學業,最起碼能夠去大學中完善自己。只要你肯努力,肯勤奮,便能夠在現如今的這個時代中,去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然而在當時來說,考取不了功名,便只能一輩子孤苦伶仃的種著幾分薄田勉強維持生計。蒲松齡用一個簡單的故事向我們訴說了當時科舉考試背景下的封建社會,人們為了出人頭地到底能有多麼艱難,讀完故事,我們也更應該努力憑藉自己的本事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