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顛一壺清酒r

    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後在位22年),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朱祁鎮的人生也算坎坷,前後兩次在位,共計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後八年又當皇帝。

    在正統年間 ,9歲即位的朱祁鎮,由誠孝昭皇后與賢臣“三楊”輔政。當時,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大明朝國力也是十分鼎盛的。

    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

    “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所以說,正統初年,由於張太后與三楊治國有道,在他們的輔助下,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從正統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派出南兵大軍“三徵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勝利班師,平定了麓川。其中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朝廷對雲南西南邊境重新調整改置“三宣六慰”。

    之後,三楊去世,太后駕崩,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興風作浪。至此,明朝開始走下坡路。

    當時的少年皇帝,頗有一番雄心壯志,只不過錯聽小人讒言,導致最後土木堡之變。

    在經歷被俘、軟禁這些事情,之後奪門之變,南宮復辟,朱祁鎮復位,開啟了天順王朝。

    這些事情終究是會讓一個人慢慢成長的,當年過於意氣風發、年少肆意無知。這些,都讓這位皇帝更加懂得很多。

    英宗在天順年間開始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又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顯現了英主的風采。

    英宗曾對首輔李賢說過他每天的起居情況:

    “吾早晨拜天、拜祖畢,視朝。既罷,進膳後閱奏章。易決者,即批出,有可議,送先生處參決。”

    英宗還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難後被幽禁宮中逾五十年)。之後,又恢復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

    《明史》贊曰“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在他1457年復位後,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說朱祁鎮前期算是年少輕狂,“聽小人,遠賢臣”,說他是昏君,也不盡然。後期,雖然枉殺了于謙。 但是,也是勵精圖治,做出了一番事業。只能說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朱祁鎮可以做到這樣也是不錯的。
  • 2 # 微史春秋

    與其說評價明英宗前後的“功績,還不如用評價他前後的“作為”更恰當。

    一、正統朝:一手好牌被打爛,葬送前代辛苦打下的底子

    明朝從明太祖到成祖、仁宗、宣宗,國力蒸蒸日上,到了明英宗時期,那是一個極好的安定繁盛景象。就如《明史》所言:

    “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

    前代皇帝不但給了留下一個富庶的江山,也給他留下一般傑出的治國理政的輔臣。

    “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勳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

    明英宗拿到的是一手好牌,在三楊等大臣輔佐之下,他雖然沒有取得什麼重大政績,但也沒有什麼重大過失。

    直到寵信宦官王振,綱紀敗壞,而導致“土木堡之變”,將一切葬送,導致大明差點亡國。

    只這一點,他就是罪人一個。

    二、天順朝:史書刻意強調他的盛德

    明英宗透過“奪門之變”重新稱帝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備受非議的。

    他殺了于謙這位保衛了大明國祚的忠臣。

    雖然最後他可以將罪名推給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說是受小人奸臣矇蔽,但是大家都知道,這不過是找替罪羊罷了。

    再此統治天下,他比之前收斂很多,畢竟八年失去帝位的苦日子他是有感受的。

    不過他對寵幸王振導致土木堡之變並沒有足夠認知,繼位第一年便褒獎死去的王振。

    冬十月丁酉,賜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

    除了殺于謙,旌王振外,治國方面他並沒那種勵精圖治的意思,也並沒有什麼政績。

    有的是他的盛德表現,“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明史》認為這些“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但是這些東西對於實際治國並沒有什麼大用,只是彰顯仁慈罷了。

    除了前期信王振導致大難,後期殺于謙外,明英宗前後在位二十多年,總體表現是一般。

    “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

    他沒有顯赫功績,也沒有什麼稗政,算不得昏君,也算不得明君。

  • 3 # 一切都付笑談中

    明朝的傳奇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之外,還有一位,這就是今天的主角明英宗朱祁鎮,他的生平可謂兩起兩落,經歷了皇帝-俘虜-太上皇(實為監禁)-皇帝(重登大寶),經歷這樣大起大落的皇帝,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明英宗的傳奇經歷讓他擁有兩個年號正統和天順,八個字概括他,正統昏庸,天順賢明。

    正統年號(1436年-1449年),可分為兩個時期來分析明英宗的政治建樹。

    正統元年(1436)-正統七年(1442),這段時期明英宗雖登大位,然未親政,朝廷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還有三楊內閣輔佐,即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名相,有著豐富的治國經驗,明初至宣宗一朝,經歷幾代的休養生息,大明的經濟呈現了欣欣向榮的喜態,到了英宗這一朝,在張太后和內閣三楊的主持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大明的發展動力依然強勁。這一階段與其說是朱祁鎮的功勞,倒不如說是朝廷輔政大臣們的功勞。

    正統七年(1442年)-正統十四年(1449),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張氏病逝,明英宗朱祁鎮開始親政,三楊閣老也先後退出,這一時期的朱祁鎮,可謂少年得意,寵信宦官王振,任其專權,導致朝政混亂,社會也開始出現動盪不安,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土地兼併問題愈演愈烈,農民大量流亡,社會出現動盪不安,內亂的同時,北部蒙古瓦剌部落開始崛起並開始騷擾中原。1449年,瓦剌也先帥軍南侵,英宗聽信寵信太監王振的建議,竟然以五十萬軍隊御駕親征,想重現其祖父的輝煌,畢竟是深宮長大的皇帝,對於軍隊指揮毫無經驗,偏聽王振,結果導致土木堡慘敗,自己也成了俘虜。這段時間英宗可謂昏庸無能,毫無政治建樹。

    天順年號(1457年-1464年)經歷俘虜和囚禁後的英宗,勵精圖治,勤於理政,能夠任用賢能,破壞的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朝局日穩,這一時期的英宗歷史評價頗賢明,政治建樹頗多。

    也許經歷了人生的苦難,長達八年的磨鍊,二度登帝的英宗不再年少輕狂,決意做一個明君,他勤於政事,宵衣旰食,不再寵信奸臣,南宮復辟後,宦官曹吉祥、大將石亨自持功高,專橫朝廷,不可一世,英宗鑑於前朝教訓,及時除掉他們,朝廷開始恢復政治清明,任用了一批賢臣李賢、彭時、王翱等。除此之外,有感於自己被囚禁,釋放了靖難後被幽禁長達五十多年的建文帝幼子朱文圭。天順八年正月,朱祁鎮臥病榻上,下了最後一道聖旨,“遺詔罷宮妃殉葬”,自此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殉葬制度正式廢除。張廷玉《明史》對此美贊“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英宗的一生說不上明君,他沒有他的祖父輩那樣的輝煌政績,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好人。

  • 4 # 蟈蟈的文史原創

    我認為明英宗在明朝的歷史上是一位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帝,也是一位最有存在感的皇帝,之所以這樣看似矛盾的所,最主要的還是根據明英宗從第一次登基,到第二次復位以來,他對於大明王朝的實際貢獻來說的。

    明英宗畫像

    【1】他是明朝歷史上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帝。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年僅9歲的朱祁鎮登基,是為明英宗,自此大明王朝開啟了正統時代。因為明英宗年齡尚小,不能夠治國理政,於是在太皇太后張氏,以及“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的輔佐下,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基本上延續了明宣宗時期良好的發展形勢,但此階段,實際的大權還是掌控在太皇太后張氏的手中,朝廷重要的決策都是由張氏發出,明英宗只不過是一位傳達者而已。但隨著“三楊”的先後去世,以及最終張氏的去世,朱祁鎮也長成了熱血青年,獨掌大權後,因為重用宦官王振,導致明朝的發展開始走向下坡之路,之前良好的發展勢頭戛然而止。

    影視劇中的明英宗和明代宗

    1457年,在明代宗重病期間,朝中一些大臣為了個人的利益,發動了奪門之變,將被代宗朱祁鈺圈禁起來的朱祁鎮迎接出來重新推上皇位,朱祁鎮第二次當上皇帝,改元天順,自此天順時代開始,第二次當上皇帝的朱祁鎮雖然要比第一次好很多,重用賢臣、平定叛亂,也很勤政,就如他自己所說的:

    吾早晨拜天、拜祖畢,視朝。既罷,進膳後閱奏章。易決者,即批出,有可議,送先生處參決。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明英宗強烈的想表達出現在的自己已經不是以前的自己,想當一名明君的思想,也希望得到朝臣們的信任。直至天順八年正月十六即1464年2月23日,明英宗駕崩享年三十七歲,第二次又做了八年的皇帝,雖然勤政廉政,但是大明王朝在他前後兩次做皇帝中,國力已經被大大消耗,本來根基就薄弱,再經過兩次的折騰,明朝實際的發展狀況令人堪憂,而明英宗自身也不具備那種力排眾議的能力,在他後期八年的統治期間也是功績平平,並沒有實現大明王朝的重新崛起。明英宗唯一讓後人留下好的深刻印象就是在他去世的時候,廢除了明朝歷來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

    影視劇中的土木堡之變

    【2】他是明朝最有存在感的皇帝。

    存在感也就是他的一些事蹟後世很多人都知曉,每每提到相關話題的時候都會想到他。而明英宗他的存在感對於他或是對於明朝來說是一種恥辱,在“三楊”和太皇太后張氏去世後,獨掌大權的明英宗年輕氣盛,意氣風發想像先祖那樣闖出一番名堂,但是他只有一腔熱血,卻沒有能夠闖出名堂的真才實學,於是當瓦剌不斷騷擾邊境的時候,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當時的實際情況,匆忙調集軍隊御駕親征,再加上太監王振從中作梗貽誤戰機,最終兵敗被俘,明朝的一國之君成為瓦剌的階下囚,這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恥辱,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明英宗拒絕寫投降書,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勇氣,但是作為一位帝王能夠做出如此低階的錯誤決定確實不應該。還好瓦剌的野心不足,再加上朝中於謙等大臣們的努力,保持了明朝的穩定向前,而瓦剌對他也沒有過分的苛刻,這要比北宋的靖康之變中徽欽二宗要好上幾百倍。

    所以,如何評價明英宗在正統、天順期間的表現,我說只能是平庸無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農戶的烤煙合同,由烤煙點長安排給煙販賣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