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之天下

    短程導彈比較快,機動部署的中距導彈一般都是一次,發射完立即轉移,不會考慮原地填裝繼續發射的問題,尤其是八千公里以上的遠距離導彈和洲際導彈,帶有核彈頭的戰略導彈,造價昂貴,儲存困難,都會將裝備數量控制在保證國家安全的最低限度(類似美國的暴發戶還沒有),甚至發射裝置數量大於導彈數量。

  • 2 # 兵器知識譜

    那就要看是哪種導彈發射車了,如果是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近程戰術彈道導彈、岸基反艦導彈、巡航導彈等等輕型導彈發射車,再裝填的時間不會超過半個小時;如果是中程彈道導彈、洲際彈道導彈等重型導彈發射車,那麼再裝填的時間就不會低於2個小時。

    不管是輕型導彈發射車還是重型導彈發射車,再裝填的時間是受彈藥供給能力制約的,比如說火箭軍在執行導彈打擊任務時,發射陣地距離基地較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就能趕到,那麼導彈發射以後再裝填的時間就為1小時的車程耗時加上2個小時的再裝填,那就是3個小時完成導彈再次裝填。

    如果發射場地距離基地很遠,需要鐵路機動一天或者數天才能抵達,那麼導彈發射車就屬於“一次性”用品,意思就是隻具備發射一發導彈的能力,不存在再裝填的問題,除非導彈發射後對方並沒有反擊,且補充的導彈已經透過鐵路運達,那麼所謂的“再裝填時間”才有意義。

    輕型導彈發射車意識一樣的道理,儘管大部分導彈發射車已經實現模組化,再裝填時只需要將空發射箱拆下,再將早就裝填好的新發射箱吊上去安裝好就可以了,但是在裝填之前也存在一個往返路程的問題,即戰場與彈藥庫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近,再裝填的時間就短,反之就長,

    當然了,導彈發射車的再裝填時間還受到戰爭程序的影響,就拿洲際彈道彈道發射車來例舉吧,由於中國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防政策,一旦洲際彈道彈道被動員起來即意味著核戰爭的爆發,由公路機動的洲際導彈所執行的任務必然是戰略核反擊,他們只有一次發射導彈的機會,之後就是世界的毀滅,能不能再裝填、裝填需要多久等問題不再有任何意義,這也是中程以上的彈道導彈發射車只拉一枚導彈的原因。

    當然了,從當下局勢放眼未來,核戰爭爆發的機率並不高,所以我們在學習有關導彈發射車再裝填的知識時還是以常規導彈為主,下面我們就來了解關於導彈再裝填的想過知識,就以俄羅斯“伊斯坎德爾”戰術彈道導彈來例舉吧。

    ▼下圖為俄羅斯導彈部隊正在進行洲際彈道導彈發射進導彈裝填操作,這樣的導彈裝填操作一般需要2個小時左右才能完成,而且只具備發射一次的能力,一旦導彈發射井開始發射導彈即意味著戰略核打擊的開始,人類世界即將毀滅。戰術彈道導彈發射車在發射完導彈以後的再裝填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

    “伊斯坎德爾”導彈為單級、固體燃料、全程制導導彈,起飛重量3.8噸,有效載荷380公斤,車載機動發射。有兩個改型:出口型“伊斯坎德爾”-E和本國使用型“伊斯坎德爾”-M(也稱為“投標”)。其中,“伊斯坎德爾”-E導彈的最大射程為280公里,最小射程為50公里;“伊斯坎德爾”-M導彈的最大射程據信可達到480公里且仍有增加的餘地。

    “伊斯坎德爾”導彈力量將主要編成導彈旅,每一個導彈旅下轄3個導彈營,導彈營除編有3個發射連外,還編有司令部指揮連、工兵連和導彈操作及前送連等保障分隊,具備獨立遂行導彈發射任務的能力。一個發射連編有3輛導彈發射車,每輛發射車裝載2枚導彈,導彈旅共裝備27輛導彈發射車,配備約100枚導彈(包括備用彈)。

    導彈發射車只是導彈部隊用於發射導彈的載具,而導彈部隊的裝備是一套完整的系統,“伊斯坎德爾”導彈也是如此,就拿一個導彈連來說明吧,他們的編制是這樣的:

    通訊指揮車1輛、陣地生活車1輛、三用發射車1輛、運輸裝填車1輛、目標指示車1輛、陣地勤務車一輛,戰時三用發射車上配備2枚導彈,運輸裝填車上備彈2枚。

    可見一個“伊斯坎德爾”導彈連具備發起兩輪導彈攻擊能力,每輪可發射2枚導彈,當發射車上的導彈打完以後,運輸裝填車立即提供補給,將彈倉裡的2枚導彈裝填到發射車上,而發射車在二次裝填完畢以後即可發起第二輪導彈攻擊。

    出於安全考慮,運輸裝填車一般需要停在距離發射車500米的隱蔽位置,待接到“再裝填”命令以後立即行駛到發射車所在位置,然後用車載吊車將彈倉內的備用導彈分別吊裝到發射車上,這個過程是非常快捷的

    俄軍導彈部隊對導彈再裝填的考核時間為10分鐘/枚,因此理論上只要運輸裝填車能順利抵達導彈發射車的位置,20分鐘之內就能完成2枚導彈的再裝填操作,而那些裝備“伊斯坎德爾”-E導彈的其它國家由於操作不熟練,再裝填耗時會略長。即便如此,再裝填速度也不過低於30分鐘/枚,正常情況下1個小時就能完成2枚導彈的再裝填作業。

    ▼下圖為俄軍導彈部隊正在考核導彈兵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再裝填技能,為了達到10分鐘/發的合格成績,當導彈運輸裝填車的吊臂吊起導彈以後需要一名士兵在地面上透過繩索硬拽的方式將導彈的姿態拉正,以便於導彈能準確地裝到發射架上,俄毛簡單粗暴的風格可見一斑。戰術彈道導彈的再裝填方法

    戰術彈道導彈的再裝填通常是由導彈運輸裝填車來實現的,導彈裝填運輸車是指既能在公路上運輸導彈(或發射箱)又能向發射裝置(或發射箱)裝填和退出導彈(或發射箱)內專用機動車輛,分自行式和牽引式兩種。

    導彈裝填運輸車的作業範圍較大,包括技術陣地、發射陣地以兩者之間的區域。因為導彈裝填運輸車既能公路運輸導彈又能裝填導彈,所以其結構比較複雜。運輸車的裝填動力一般都是由液壓傳動系統或者吊車系統來實現。

    比如說伊斯坎德爾”導彈運輸裝填車就是透過車載吊車系統來為發射車進行再裝填的,車載吊車在中國被稱為“隨車吊”,是一種將吊車整合到汽車上的吊車系統,起吊動力來自於汽車的發動機,當發動機轉動時可將動力帶動吊車轉盤,從而牽引鋼繩起降,實現對準重物的吊裝。

    “伊斯坎德爾”-M導彈的重量約為3,8噸(俄軍自用型),說明導彈系統中的導彈運輸裝填車所謂“隨車吊”為5噸級吊車,在實施導彈再裝填時的操作方法是這樣的:

    第一步,確認車輛停穩,手剎處於剎車狀態;第二步,將車輛功能鍵調至“起吊”檔,開啟取力器;第三步,釋放支腿,將車體抬離地面,啟動吊臂,準備起吊;第四步,開啟彈艙門,使用吊具將導彈固定起來;第五步,鬆開彈倉內的導彈固定裝置;第六步,打開發射車的導彈發射架上的導彈固定裝置;第七步,起吊導彈;第八步,安裝導彈;第九步,鎖止導彈發射車發射架上裝填好的導彈並關閉彈倉;第十步,裝填完畢以後依次收回吊臂、支腿,關閉取力器,將車輛駛離發射陣地。

    當操作結束以後即標誌著導彈發射車的再裝填完成,導彈發射車具備再次發起導彈打擊的能力,可見戰術彈道導彈的再裝填操作並不複雜,俄軍10分鐘/發的考核是有科學依據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導彈運輸裝填車內的備份彈耗盡以後,這個導彈系統就不再具備發射能力和再裝填能力了,除非再裝填操作結束以後導彈運輸裝填車立即趕往基地彈藥庫實施補給,但是在戰時這樣的條件可能很難創造出來。

    ▼下圖為軍事演習中正在進行“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裝填操作的俄羅斯導彈部隊士兵,導彈運輸裝填車正在使用隨車吊的吊臂從彈倉內吊出導彈,準備吊裝到導彈發射車上。未來戰術導彈再裝填技術的探索

    “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系統的再裝填技術屬於傳統技術,雖然再裝填過程並不複雜,裝填2枚導彈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但是這畢竟屬於落後的裝填技術。

    而現代戰爭往往是瞬息萬變的,30分鐘雖然不長,但是在關鍵時刻足以讓戰局發生改變,輕則導致失去戰機,重則會招致對方的報復性火力打擊,因此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導彈再裝填技術的探索。

    這樣的探索在歐美國家已經取得了成果,即“模組化”概念,模組化是指解決一個複雜問題時自頂向下逐層把系統劃分成若干模組的過程,有多種屬性,分別反映其內部特性。

    模組化用來分割組織和打包軟體,每個模組完成一個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組按某種方法組裝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完成整個系統所要求的功能,具有以下幾種基本屬性:介面、功能、邏輯、狀態,功能、狀態與介面反映模組的外部特性,邏輯反映它的內部特性。

    在導彈裝填技術上的體現是這樣的:使用標準的介面,在同一武器平臺上使用不同的彈藥模組時能發揮不同的作戰功能。

    比如說同一款火箭彈發射車,它在使用300mm口徑火箭彈發射模組時就發揮著大口徑火箭彈打擊功能;當發射模組換為105mm口徑時,它就發揮著小口徑火箭彈打擊功能。

    而導彈發射車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使用模組化裝填技術以後,當發射架上的導彈打完以後,再裝填時就不用再像“伊斯坎德爾”導彈那樣一枚一枚地,緩慢地吊裝導彈了,而是直接將打空的導彈發射模組取下,然後安裝上新的導彈模組,這樣的操作既能節省時間,同時還能降低導彈受損的機率,從而提高導彈發射車的作戰效率。

    比如中國外貿版的BP-12A戰術導彈系統就採用了模組化設計,導彈發射車在發射準備階段需要將發射模組立起來,採用發射箱垂直髮射的方式發射導彈,一旦發射箱內的4枚導彈打完以後,只需要導彈運輸裝填車將新的發射箱換裝,導彈的再裝填操作就完成了,這個過程不超過10分鐘。

    ▼下圖為防務展上展示的外貿版BP-12A戰術導彈系統模組化發射箱,模組化設計不但能提高再裝填速度,而且再裝填時可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安裝不同的導彈發射箱,發射不同型別的戰術導彈來打擊目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導彈發射車在打完導彈以後的再裝填速度取決於導彈類別,遠端彈道導彈的再裝填十分複雜,通常需要2個小時左右,但是基於遠端彈道導彈屬於戰略核反擊的性質考慮,一般認為遠端彈道導彈不具備再次裝填的條件,因為遠端彈道導彈是核武器載體,它的發射意味著核戰爭的到來,而核戰爭的爆發則意味著世界即將毀滅,再次裝填已然失去意義。

    第二、常規戰術彈道導彈的再裝填操作通導彈運輸裝填車來實現,傳統的隨車吊再裝填速度為10分鐘/枚~30分鐘/枚不等,而採用模組化設計的導彈發射車再裝填速度是非常快的,正常情況下10分鐘就能完成發射模組的更換。

    目前我軍裝備的岸基反艦導彈、路基巡航導彈等導彈發射側已經開始採用模組化設計,而戰術彈道導彈的模組化設計還在探索階段,只在外貿型戰術導彈上應用這項技術。

    我軍戰術導彈不使用模組化設計的原因在於威力和射程有著嚴格的要求,通常外貿型戰術導彈的射程不能超過450公里,否則就會被視為“非法”裝備,因此外貿戰術導彈的尺寸可以做得很小,實現模組化不存在技術制約;而我軍自用的戰術導彈不但要求射程要大於500公里,而且彈頭威力要儘可能大,所以我軍自用型戰術導彈的尺寸非常大,再裝填起來的速度就會相對慢一些。

    ▼下圖為我軍裝備的DF-17超高音速戰術彈道導彈,可見他的外形尺寸是比較大的,這樣的導彈是很難實現“模組化”設計的,再裝填時只能一枚一枚地吊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具體什麼是核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