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哥說史
-
2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羅剎”一詞,源於明代中國和北韓王國對俄羅斯的稱呼,從字面上看,像是早期基輔羅斯(Kievan Rus)的音譯。
整個14、15世紀,沙俄帝國的前身——莫斯科大公國還是個內陸國家,受金帳汗國的控制。大約到了明朝中後期,莫斯科大公國成功逆襲,踩著金帳汗國的遺體,建立了沙俄帝國,並兵分兩路,開始朝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出海口逼近。
隨著沙俄帝國的東擴,直到17世紀中期的明末清初之際,中俄雙方才真正有了較為頻繁的交集。
此時,中國文獻和民間對於俄羅斯的稱呼,仍然沿用“羅剎”一詞。比如,1684的雅克薩之戰中,收穫了一百餘名沙俄俘虜,這些人對大清表示了臣服。於是,康熙皇帝下旨把他們編入鑲黃旗滿洲第四參領第十七佐領,安置在北京東直門內胡家圈衚衕,為了尊重這些人的民族信仰,還特意在周邊撥了塊地,讓他們蓋東正教教堂。這就是“聖尼古拉教堂”的來歷。不過,北京人都習慣地將這種頂著“洋蔥頭”的建築稱作“羅剎廟”,一叫就是好幾百年。
講真,所謂的“羅剎”可真不算是什麼好聽的稱呼。
“羅剎”多出現在佛教典籍中,泛指惡鬼,“男極醜,女甚姝美”。
與現在咱們非常喜好“跟風”西方審美不同。對於男性而言,當年天朝上國那種“帥”,要皮面白淨,毛髮整潔,身材纖細,行為儒雅。比如《羅敷行》裡描述的——“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尤其是這個“鬑鬑頗有須”,下巴上有稀疏的鬍子,不可太濃密,才算作帥的男人。
很明顯,這跟當年俄國男人粗獷的外表、紅撲撲的面龐,看似野蠻的行徑和非常不講究的生活習慣,正好相反。
(莫斯科大公國夫婦收拾乾淨了,盛裝禮服也不過如此)
尤其是給沙皇打頭陣的哥薩克騎兵們的大鬍子和油膩的捲髮,再加上高鼻深目的“怪異”長相,讓當年對東方審美充滿自信的華人看到他們,就如同“見了鬼”一般。
相對身材魁梧,鬍子拉碴的男“羅剎”,比較少見俄羅斯女性倒被認為還是可以的,因而女“羅剎”,又被記載“甚姝美”。
不過,鑑於“羅剎”和“羅剎國”非常負面的感情色彩,此時在中國官方的正式對外文獻中,比如《中俄尼布楚條約》的漢文版,還是會很鄭重的將其寫作“俄羅斯國”。
但中國對內的一些史料和官方記載,仍習慣用“羅剎”兩字。像同期記錄中俄交戰戰況的文獻,就叫做《平定羅剎方略》。
到了18世紀初,在彼得大帝效仿歐洲先進國家的各項改革下,原本野蠻的沙俄社會風氣也逐漸“文明開化”了。中上層階級的男人們刮掉了大鬍子,頭髮也被仔細梳成低馬尾,還會綁上個美美的蝴蝶結,大家互相交流都說法語,用法國宮廷禮儀。
此時,隨著俄羅斯知識分子階層眼界的不斷開闊,他們對東方文化的瞭解也逐漸深入。因而,俄國使者們對於“羅剎”和“羅剎國”這種帶著明顯貶義色彩的稱呼,向清庭提出了多次質疑。
到了乾隆年間,為了表示尊重,中國內外的官方檔案都不再用“羅剎”兩字了,跟俄政府之間的外交文書,仍沿用《中俄尼布楚條約》中的“俄羅斯國”,內部檔案把“羅剎國”全換成了俄羅斯的俄語Россdaoия音譯——拉西亞,也有時被寫作“露西亞”。隨後,這種習慣稱呼又被傳入了民間。
其實,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些國家名稱字尾都有“西亞”、“尼亞”或者“斯坦”。實際上,這都源於早期的拉丁語,指土地、地方。加在名詞後面,意為“來自……的人們”。
顯然,俄羅斯也屬於一個典型的帶著“西亞”字尾的國名。
再往後,到了近代時期,衰落中的大清國開始掙扎著“跟國際接軌”,為了統一各國名稱,以避免造成混亂,就直接採用了最正式的稱呼——“俄羅斯國”,其公民又被叫做俄華人或者俄羅斯人,進而就延續至今了。
-
3 # 南閣水哥
導言
俄羅斯這個名字怎麼來的,這基本上要從清朝開始說起,因為再往前幾個朝代幾乎和這個在歐洲的國家沒有什麼交集。當然我們古書中也有“羅剎”的出現,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兩者到底是指什麼,而後來為啥又合二為一。
羅剎的由來在清朝康熙之前,人們對於 羅剎 和俄羅斯是兩個不同的人種。這一點是很多人所忽略的。
史書上對於俄羅斯或者是俄羅斯地區的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稱呼
①、吳兆騫在《秋笳集》卷2《奉送巴大將軍東證邏察》雲:“邏察,一名老羌,烏孫種也。”
②、吳振臣《寧古塔紀略》記:“餘五歲,始就塾讀毛詩,時邏車華人造反。”
④、方拱乾《絕域紀略》則認為:“邏車,亦不知其國在於何所,雲舟行萬二千里,不知其疆。所遇皆擅鳥槍,又遂訛鳥為老,訛槍為羌雲。”
當時人們認為俄羅斯是老槍 或者是老羌。
到了康熙以後,隨著對俄羅斯認識的加深,清人開始將“羅剎”等與俄羅斯聯絡起來。
俞正燮於《俄羅斯事輯》中記:“俄羅斯……其先,起於右哈薩克部西鄙,其人曰羅剎,亦曰 藥剎。當南北朝魏太和時,羅剎始立國曰俄羅斯,其人用天主教,欲殺佛。佛遇惡物奇怪,輒以羅剎名之。”
“羅剎者,紅毛諸番。其正名羅剎國者,今之俄羅斯。其國東北自黑龍江邊外,北盡北海,西盡西海,西南包額納特珂克外。羅剎種人素與佛不合,自立天主教。其部強盛,當佛時,羅剎王名阿修羅,欺浚佛,並欺浚佛國。佛國深畏之,遇惡人、惡物,則皆以羅剎名之。故有在山羅剎,有在海羅剎,有飛天羅剎,皆假名羅剎而於真羅剎無與也。羅剎至今俄羅斯而極大。
此時的人們將俄羅斯人不信奉佛教所以稱之為羅剎。這種說話有一定道理,但是呢也有大量的學者認為不對。但是也沒有給出更好的解釋。
俄羅斯一詞的由來早提出漢語中現行“俄羅斯”之名來源於蒙古語一說的是韓儒林。他在《清初中俄交涉史札記》一文中提到:“元代‘斡羅思’與現行‘俄羅斯’兩名詞皆間接由蒙古文Oros來,非直接由Rossiya或Russiya一字譯出。蒙人遇r發聲之外來字,必取r後之母音於r前重迭之,始能讀出。故吾人簡稱俄國之‘俄’,不能於Russiya一字中求出也。”
這是比較官方的一種解釋。所以在官方使用的時候,羅剎指的是在中國東北作亂的土匪,而俄羅斯是哪個真正的俄國。清初對於俄國有“羅剎”和“俄羅斯”兩個稱呼,也就不難理解了,一個稱呼來自索倫土語,一個來自蒙古語。
-
4 # HuiNanHistory
羅剎也好,俄羅斯也罷,都是清朝人所起的譯名。
清朝對俄羅斯的早期認知,主要透過兩個渠道:其一是東北的鄂倫春、鄂溫克人;其二是北方的蒙古人。
因此,來自不同地區的語言塑造了不同的漢語譯名。“羅剎”一詞的起源,就來自於東北地區的鄂溫克語。
根據《平定羅剎方略》的記載:
羅剎者,鄂羅斯華人也。鄂羅斯,僻處西北絕域,自古不通中國,其人率皆獷悍貪鄙,冥頑無知。所屬有居界上者,與黑龍江諸處密邇,我達呼爾、索倫之人因呼之為羅剎。
簡而言之,清初黑龍江流域的土語稱俄羅斯人為“loca”,也就是“羅剎”、“羅叉”、“老槍”、“老羌”等不同的漢字音譯。
至於俄羅斯這個名字,則是通過蒙古語學習到的。
蒙古人最初稱俄國為“斡羅思”(Oros)。蒙古人與俄羅斯的交涉,也是17世紀前期發生的事情。
例如,1648年葉尼塞斯克貴族伊凡·波哈鮑夫(Ivan Pokhabov)訪問了蒙古車臣汗部,並由此得知了中國內部明清鼎革的資訊。
由於蒙古人先於清朝與俄羅斯交往,所以清朝會沿用蒙古語的讀法,也稱俄華人為“俄羅斯”。
總而言之,這是不同語言所帶來的譯名差異。
回覆列表
清朝前期,無論官方與民間,還是中央與地方,對俄羅斯的稱呼可謂多種多樣。除了羅斯、俄羅斯以外,另有兩種稱呼較為獨特:一種是黑龍江地區居民對俄國哥薩克在該地區“吃人惡魔”行為的控訴和蔑視,稱之為“羅剎”;另一種是流行於中國東北民間,稱之為“老槍”或“老羌”。乾隆年間官修《四庫全書》,將元代譯名“斡魯思”正式改譯為“俄羅斯”。終止了俄羅斯譯名自元代以來混亂不統一的局面。
“羅剎”
“羅剎”是清朝初年華人對俄羅斯的一種特殊稱呼。《俄國・蒙古・中國》的漢譯本序言中進一步指出:“羅剎,是當時清廷對侵擾我東北邊疆的沙俄哥薩克的通稱。”“羅剎”可指國家也可指國民;由於音譯不同,也作羅察、羅車、羅又、羅沙、羅禪等。
在清初的許多文獻中,關於俄羅斯的稱呼大都使用“羅剎”一詞。據《八旗通志》記載:“(順治)十一年,明安達哩自京師統兵往徵羅剎,敗敵於黑龍江。”滿文俄羅斯檔說:“黑龍江一帶,有羅剎國之宵小,劫擾我捕貂之朱舍裡、達斡爾等,並有我根忒木爾叛逃投靠羅剎等情。”此外,清初記載康熙帝用兵雅克薩。征討侵擾中國黑龍江地區俄國哥薩克遠征軍的官方文獻,名稱就作《平定羅剎方略》。
除官方編纂的文獻外,清初許多私人編纂的著作,涉及到有關俄羅斯稱呼時,也大都使用“羅剎”一詞。如魏源《聖武記》卷六:“當明末季,我大清方定黑龍江,索倫達瑚拉及使犬、使鹿各部,東北際海,而俄羅斯東部曰羅殺者,亦逾外興安嶺逼黑龍江北岸之雅克薩、尼布楚二地,樹木城居之。”徐繼畲在《瀛環志略》中對俄國國名一一記述,可謂俄國國名大全:“俄羅斯國,俄羅斯、鄂羅斯、厄羅斯、阿羅斯、斡魯思、兀魯思、羅剎、羅東、葛勒斯、縛羅答、莫哥斯未亞、魯西亞、汲壽啡……
清初的華人為什麼會以“羅剎”來稱呼俄羅斯或俄羅斯人?歷來眾說紛紜,但大致有四種解釋較為典型:
第一種屬國說。中國清初的許多文獻,沒有具體解釋何為“羅剎”,而是籠統地把“羅剎”看作俄羅斯屬國。
第二種毀佛說。嘉慶年間俞正燮試圖從佛經中尋找“羅剎”的語源:“羅剎種人素與佛不合,自立天主教。其部強盛,當佛時,羅剎五名阿修羅,欺凌佛,並欺凌佛國。佛國深畏之,遇惡人惡物,則皆以羅剎名之。
第三種音轉說。道光年間魏源認為“羅剎”即羅斯之音轉,或又轉為羅車,又轉為羅沙。
第四種惡魔說。康熙年間官方編纂的文獻《平定羅剎方略》中有這樣的記載:“其人(指俄羅斯)皆獷悍貪鄙,冥頑無知,所屬有居界上者,與黑龍江諸處密邇。我達呼爾、索倫之人,因呼之為羅剎。每橫肆殺掠,納我捕逃,為邊境患。這也是來自黑龍江地區居民對俄國哥薩克在該地區“吃人惡魔”行為的控訴和蔑視。
隨著時間的遠逝,中俄兩國和平相處,到清中期以後,華人已不再稱俄羅斯人為“羅剎”。但“羅剎”一詞代指俄羅斯的含義,仍然在中國文化中流傳。如康熙帝用兵攻克雅克薩期間,俘虜了近百名俄羅斯人,清政府把他們編入鑲黃旗滿洲第四參領第十七佐領,安置在北京東直門內胡家圈衚衕,“容許俄羅斯佐領保持東正教信仰,並撥給廟宇一座,權充教堂,聽其作禮拜。”這座教堂就是“聖尼古拉教堂”,而北京人習慣地將它稱作“羅剎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