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烏陵和土明
-
2 # 聆聽美聲
我平常有一個感覺,覺得巴金先生的小說"有點"像朵斯退益夫斯基(今譯為“妥斯妥耶夫斯基)。因為:第一,他們同樣有一顆同情而苦痛著的心;第二,他們同樣偏重於寫人們的心靈,而不太像托爾斯泰那樣著力於寫人物的外表(假若用米列考夫斯基的話,就是托爾斯泰更偏於感官些。)
以這本新著《憩園》看,上面這觀察就更證實了一步。朵斯退益夫斯基喜歡在一個大故事中套一些小故事,那小故事往往是大故事的縮影或襯托,例如《窮人》是描寫愛的距離的,中間就又有那個女孩和一位學者的愛的懸殊,《罪與罰》是描寫人受良心的責難的,中間就又有一個小書記願意受妻子的痛打,以舒緩心靈上的創傷。巴金這本《憩園》,在這點上也似之。他寫的是住在朋友家裡(地點看來是成都),在寫一本關於車伕和瞎女人的故事的小說,朋友家有一個前妻的為外婆家驕縱的兒子虎少爺,因為驕縱,終於任性地在泅水時淹死了,這朋友家就叫做憩園。同時常到這憩園來的則有一個以前的房主人的兒子楊家小少爺,他每每來折花,為的是給他那被家中驅逐出來的住在廟裡的爸爸。這爸爸是楊三老爺,因為自己一度荒唐,受了內心的責罰(多麼象朵斯退益夫斯基!),後來又從廟裡逃出,只留下一個鉛筆字條,讓連小少爺也找不著他了。作者在這裡說:"人性在我眼前現露了"(頁一一四)。此後小少爺始終不知道他這可憐的爸爸的蹤跡,卻是由作者偶而在挑石頭的囚犯中發現了他,然而已經改名,待要設法救出來時,便又很快地病死了。作者心裡藏著這個悲慘的結局,沒有告訴那小少爺。至於朋友家的虎少爺的淹死,則和這故事的結束沒有好久。那朋友最後從心裡說出的真話是:"我也應該負責";"只求天保佑虎少爺沒有事情就好了"。作者是處處要發掘人們的善性的。作者的車伕和瞎女人的故事(這故事也叫憩園,未免和本書書名重複得不必要!)既寫完,楊家小少爺的爸爸既已死,朋友姚國棟的虎少爺既終於在失教中作了水鬼,作者也就離開了憩園,這小說結束了。這兩重的故事(虎少爺和楊小少爺)的意義似乎在教育。我說"似乎",因為原書的用意究竟不明確。虎少爺當然是由於失教,可是楊小少爺也並非由於管教才那麼好心腸。說不定作者的意思是在:楊家是破產賣房的,反而有好子弟,姚家是同一園庭的新主人,卻失掉了對子弟的監護督導,物質上的得失究竟不如精神上的得失之重要吧。我想故事的連繫伯即在此。作者在後記裡說:"漂亮花園的確常更換主人。……保得住的倒是某一些人看來是極渺茫極空虛的東西--理想同信仰。"那用意就更明晰了。可惜的是,故事雖不怎麼複雜,而作者所要表現的端緒相當多,而每一端緒又都象浮雕似的,沒有刻畫或者強調,因此就連這主旨(假若是)在故事中也不能得到它應有的比重了。
我說作者所要表現的端緒相當多,而每一端緒都只像不過作到了浮雕的意味,這是例如:兩家的故事似乎(對不起,我又要用似乎)楊家是中心,而姚家不過像這故事的映獻的幕似的,然而因為把姚家的事寫得相當多,作者常為虎少爺的教育著急,於是那楊家一邊悲慘的情況便因而削弱了,此其一。以楊家論,本來好像(!)是重在寫三老爺之荒唐、自責、顯露了的人性的,可是因寫他家中之妻對他還好,最不放鬆的卻是大兒子,便又讓讀者把注意分散到伊底帕斯情意綜(Oeaiaus Complex)裡去了,此其二。以姚家論,假若是重在虎少爺的失教,可是恐怕書中費的筆墨最多(卻也是最成功)的,乃是姚家的女主人昭華,這是一個可愛的有好心腸的女人,於是虎少爺的問題也就減少了嚴重性,此其三。再說,書中又像是借姚太大之口,說明文藝的價值在讓人擴大自己,從別人的哭笑裡發現自我(頁一七八),人生的理想在使人減少仇恨與給人溫暖,而犧牲是最大的幸福,同時作者似乎更借姚太大的指點,說明自己的作風將有些變革,不該老寫些悲慘或叫好人受苦(頁七七),於是本書便又把楊家和姚家的事都歸於偶爾的見聞,而作者是重在寫自己的寫作生活及寫作態度了,此其四。古人的詩說:"世短意怕多",文章也怕主題太多。--縱使都是美旨勝義,也有彼此抵消或淹沒之虞了!
只是在那故事中套故事的寫法,越發叫我們覺得像朵斯退益夫斯基。況且,再說吧,朵斯退益夫斯基寫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也是寫他在著作時所遇見的故事,和這裡寫作者在朋友家中寫作時的見聞,尤有些意外的巧合。
不過我不得不馬上宣告,我說巴金的小說"有點"像朵斯退益夫斯基,並沒一定說他跟著什麼人學,或者受什麼指實了的影響之類。我覺得他們的相同處,除了技巧和作風外,最顯著是人道主義的濃厚色彩。他們的同情心之強,也幾乎可以相比並。所不同的卻仍然有,這就是朵斯退益夫斯基常常在作品裡鞭打主人公的靈魂,而且鞭打得狠毒,這便使人讀了毛骨悚然,陰森森地,然而因此.他能探發人心靈的深處;巴金的作品,卻即雖寫悲慘,也仍有些暖意,象微寒的初春。這也許是因為國民性之異所致吧。
單就這本小說論,最可稱道的自然是作者那慣有的熱情和悲憫,其次是楊家那個故事之次第展開,彷彿剝筍似的,一層一層地揭出,讓讀者在期待與驚愕中逼近那核心;還有,是他創造了那麼一個可愛的人物--姚太太,或者就是給人類一點溫暖的象徵了。更因為是為同情所灌注,作者那一點自然的謊言,例如對小孩不能告訴他的爸爸仍在城中和已死之類,便越叫人覺得真切。中國現代的小說中,在大部分是寫實主義底之外,巴金之理想主義底色 彩,可說幾乎是唯一的人。這都是我們應該予以重視處。
然而令人不滿足的是,它的內容猶如它的筆調,太輕易,太流暢,有些滑過的光景。缺的是曲折,是深,是含蓄。它讓讀者讀去,幾乎一無停留,一無鑽探,一無掩卷而思的崎嶇。再則他的小說中自我表現太多,多得讓讀者厭倦,而達不到本來可能喚起共鳴的程度。作者的心腸之熱,我們只有敬愛,可是在寫時何妨稍微把自己再遮掩一下,讓讀者自己去感悟,豈不藝術效果更大些麼?
-
3 # 使用者144789345418365
1、內容簡介《憩園》寫戰時回到故鄉棗成都一作家,寓居友人的新置館邸棗《憩園》寫作。在那裡他發現《憩園》主人夫婦有內憂,新婚的女主人,受前妻留下獨生子小虎的困擾,前妻孃家是鉅富,他們有意無意利用小虎折磨續絃的後母。隨後他又發現憩園舊主人的悲劇,他因一樁婚外愛情,被長子和愛妻逐離家庭流落破廟中,可是愛他的小兒子則與他保持神秘的往來,並且常到憩園折花安慰他父親。
2、《憩園》的成就與影響(1)結構上,以楊、姚兩家的生活為線索,雙線並運,或平行發展,或交錯扭結,前後呼應,相互映襯,十分得體。且運用了懸念的手法使故事的敘述引人入勝。(2)人物描寫上,作品運用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交叉進行的手法,多方面地展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楊老三的形象就是這樣描寫的。(3)意境上,借鑑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學追求,形成了既有濃厚抒情氣氛又帶有象徵意味的境界,“憩園”顯然是當時新舊交替的中國社會的象徵。(4)語言上,採用了親切婉轉、舒緩自如的散文筆調。《憩園》標誌著巴金以往那種熱情奔放的藝術風格,開始朝冷靜嚴肅,深蘊細膩的方向轉變。
3、評價香港文史學家司馬長風曾如此評論《憩園》:“論謹嚴可與魯迅爭衡,論優美則可與沈從文競耀,論生動不讓老舍,論繾綣不下郁達夫,但是論藝術的節制和純粹,情節與角色,趣旨和技巧的均衡和諧,以及整個作品的晶瑩渾圓,從各個角度看者恰到好處,則遠超過諸人。”
-
4 # 15速食小廚師
我平常有一個感覺,覺得巴金先生的小說"有點"像朵斯退益夫斯基(今譯為“妥斯妥耶夫斯基)。因為:第一,他們同樣有一顆同情而苦痛著的心;第二,他們同樣偏重於寫人們的心靈,而不太像托爾斯泰那樣著力於寫人物的外表(假若用米列考夫斯基的話,就是托爾斯泰更偏於感官些。)
以這本新著《憩園》看,上面這觀察就更證實了一步。朵斯退益夫斯基喜歡在一個大故事中套一些小故事,那小故事往往是大故事的縮影或襯托,例如《窮人》是描寫愛的距離的,中間就又有那個女孩和一位學者的愛的懸殊,《罪與罰》是描寫人受良心的責難的,中間就又有一個小書記願意受妻子的痛打,以舒緩心靈上的創傷。巴金這本《憩園》,在這點上也似之。他寫的是住在朋友家裡(地點看來是成都),在寫一本關於車伕和瞎女人的故事的小說,朋友家有一個前妻的為外婆家驕縱的兒子虎少爺,因為驕縱,終於任性地在泅水時淹死了,這朋友家就叫做憩園。同時常到這憩園來的則有一個以前的房主人的兒子楊家小少爺,他每每來折花,為的是給他那被家中驅逐出來的住在廟裡的爸爸。這爸爸是楊三老爺,因為自己一度荒唐,受了內心的責罰(多麼象朵斯退益夫斯基!),後來又從廟裡逃出,只留下一個鉛筆字條,讓連小少爺也找不著他了。作者在這裡說:"人性在我眼前現露了"(頁一一四)。此後小少爺始終不知道他這可憐的爸爸的蹤跡,卻是由作者偶而在挑石頭的囚犯中發現了他,然而已經改名,待要設法救出來時,便又很快地病死了。作者心裡藏著這個悲慘的結局,沒有告訴那小少爺。至於朋友家的虎少爺的淹死,則和這故事的結束沒有好久。那朋友最後從心裡說出的真話是:"我也應該負責";"只求天保佑虎少爺沒有事情就好了"。作者是處處要發掘人們的善性的。作者的車伕和瞎女人的故事(這故事也叫憩園,未免和本書書名重複得不必要!)既寫完,楊家小少爺的爸爸既已死,朋友姚國棟的虎少爺既終於在失教中作了水鬼,作者也就離開了憩園,這小說結束了。這兩重的故事(虎少爺和楊小少爺)的意義似乎在教育。我說"似乎",因為原書的用意究竟不明確。虎少爺當然是由於失教,可是楊小少爺也並非由於管教才那麼好心腸。說不定作者的意思是在:楊家是破產賣房的,反而有好子弟,姚家是同一園庭的新主人,卻失掉了對子弟的監護督導,物質上的得失究竟不如精神上的得失之重要吧。我想故事的連繫伯即在此。作者在後記裡說:"漂亮花園的確常更換主人。……保得住的倒是某一些人看來是極渺茫極空虛的東西--理想同信仰。"那用意就更明晰了。可惜的是,故事雖不怎麼複雜,而作者所要表現的端緒相當多,而每一端緒又都象浮雕似的,沒有刻畫或者強調,因此就連這主旨(假若是)在故事中也不能得到它應有的比重了。
我說作者所要表現的端緒相當多,而每一端緒都只像不過作到了浮雕的意味,這是例如:兩家的故事似乎(對不起,我又要用似乎)楊家是中心,而姚家不過像這故事的映獻的幕似的,然而因為把姚家的事寫得相當多,作者常為虎少爺的教育著急,於是那楊家一邊悲慘的情況便因而削弱了,此其一。以楊家論,本來好像(!)是重在寫三老爺之荒唐、自責、顯露了的人性的,可是因寫他家中之妻對他還好,最不放鬆的卻是大兒子,便又讓讀者把注意分散到情意綜(Oeaiaus Complex)裡去了,此其二。以姚家論,假若是重在虎少爺的失教,可是恐怕書中費的筆墨最多(卻也是最成功)的,乃是姚家的女主人昭華,這是一個可愛的有好心腸的女人,於是虎少爺的問題也就減少了嚴重性,此其三。再說,書中又像是借姚太大之口,說明文藝的價值在讓人擴大自己,從別人的哭笑裡發現自我(頁一七八),人生的理想在使人減少仇恨與給人溫暖,而犧牲是最大的幸福,同時作者似乎更借姚太大的指點,說明自己的作風將有些變革,不該老寫些悲慘或叫好人受苦(頁七七),於是本書便又把楊家和姚家的事都歸於偶爾的見聞,而作者是重在寫自己的寫作生活及寫作態度了,此其四。古人的詩說:"世短意怕多",文章也怕主題太多。--縱使都是美旨勝義,也有彼此抵消或淹沒之虞了!
只是在那故事中套故事的寫法,越發叫我們覺得像朵斯退益夫斯基。況且,再說吧,朵斯退益夫斯基寫的也是寫他在著作時所遇見的故事,和這裡寫作者在朋友家中寫作時的見聞,尤有些意外的巧合。
不過我不得不馬上宣告,我說巴金的小說"有點"像朵斯退益夫斯基,並沒一定說他跟著什麼人學,或者受什麼指實了的影響之類。我覺得他們的相同處,除了技巧和作風外,最顯著是人道主義的濃厚色彩。他們的同情心之強,也幾乎可以相比並。所不同的卻仍然有,這就是朵斯退益夫斯基常常在作品裡鞭打主人公的靈魂,而且鞭打得狠毒,這便使人讀了毛骨悚然,陰森森地,然而因此.他能探發人心靈的深處;巴金的作品,卻即雖寫悲慘,也仍有些暖意,象微寒的初春。這也許是因為國民性之異所致吧。
單就這本小說論,最可稱道的自然是作者那慣有的熱情和悲憫,其次是楊家那個故事之次第展開,彷彿剝筍似的,一層一層地揭出,讓讀者在期待與驚愕中逼近那核心;還有,是他創造了那麼一個可愛的人物--,或者就是給人類一點溫暖的象徵了。更因為是為同情所灌注,作者那一點自然的謊言,例如對小孩不能告訴他的爸爸仍在城中和已死之類,便越叫人覺得真切。中國現代的小說中,在大部分是寫實主義底之外,巴金之理想主義底色 彩,可說幾乎是唯一的人。這都是我們應該予以重視處。
然而令人不滿足的是,它的內容猶如它的筆調,太輕易,太流暢,有些滑過的光景。缺的是曲折,是深,是含蓄。它讓讀者讀去,幾乎一無停留,一無鑽探,一無掩卷而思的崎嶇。再則他的小說中自我表現太多,多得讓讀者厭倦,而達不到本來可能喚起共鳴的程度。作者的心腸之熱,我們只有敬愛,可是在寫時何妨稍微把自己再遮掩一下,讓讀者自己去感悟,豈不藝術效果更大些麼?
-
5 # 17047267874
作家所寫小說的情節(盲琴師與賣唱女子之戀),憩園主人的內憂,舊主人的悲劇,以及作家對女主人的關懷,這四條趣味線,交織進展,而各得到動人的歸結。
回覆列表
巴金的小說《憩園》講的是抗戰時期的故事。本文第一人稱黎先生是一個小說家。他在抗戰時期回到家鄉成都,但是由於家裡的公館已經賣掉,跟親戚也疏離,因此借住在同窗姚國棟的名為“憩園”的公館。因此,他得以近距離觀察“憩園”新舊兩代主人的家庭故事。
“憩園”是一座舊式公館,是一座漂亮的大宅子。設計建造這座公館的是楊家老爺。後來,楊家老爺過世之後,公館被賣給了姚國棟。
巴金的文章很多都以家庭為主題,因此,“憩園”又被人稱為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之外的《冬》。
《憩園》雖然是抗戰時期的作品,但是,對家庭倫理的探索對現代也有著很深的警示意義。
購買“憩園”的人叫姚國棟,沒有工作,靠祖產生活。他在喪偶後又娶了一位善良賢淑的妻子。這個妻子出身知識分子家庭,雖然家境並不是十分富裕,但是家教良好,價值觀正確,為人善良真誠。姚國棟對妻子是很滿意的,認為夫妻關係和諧。而且,他也一廂情願地認為妻子必定認為一切都很好,沒有什麼不滿意的。畢竟,嫁了一個又有錢,又愛自己的丈夫。
然而,他的現任妻子其實很憂愁。因為,姚國棟前妻所生的兒子小虎對這個繼母很不屑。小虎的外婆家是很有錢的家族,也很溺愛小虎,因此經常接小虎去那邊玩兒。在外婆趙家,小虎沾染了很多不良習氣、耍錢、看戲,逃學,極其不務正業。繼母擔心他會學壞,然而卻無法管教。趙家對姚國棟的現任妻子是很敵視的。導致這個女子內心非常憂慮愁苦。
然而,對這一切,姚國棟是不知道也不願知道的。他一廂情願地認為夫妻感情非常好,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對小虎,他也是一味縱容嬌慣。他始終認為,小虎是不會學壞的,將來一定有出息。
對這一切,別人的善意勸阻,他都不肯聽。最終,小虎在縱容和嬌慣下,失足溺水而亡。
這是新一代主人家破人亡的故事。
借住姚家的時候,黎先生還得以瞭解了上一代主人楊家的故事。
楊家有幾兄弟,相互之間感情淡漠。特別是老三,不務正業,揮金如土,包養情人,整天和妻子要錢、吵架。這給大兒子的心理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後來,大兒子帶著對父親的深深的痛恨長大了,在賣公館的時候,大兒子不顧父親的反對,按了手印,代表了他們三房的態度。楊老三痛心卻毫無辦法。
後來,大兒子畢業後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就在外面又買了小院子和母親、弟弟一起生活。妻子和小兒子都盼望楊老三能和他們一起生活。楊老三也的確回去過。可是,由於和大兒子之間深深的裂隙,最終,父子還是反目成仇。
楊老三終於流落街頭,暴斃身亡。
這家公館兩代主人都最終落得家破人亡。
正像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的那樣: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主人公的困惑在現代家庭中也普遍存在,好的夫妻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應當留給孩子什麼樣的遺產?
《憩園》在用詞和敘事上有一種哀愁的基調,給整本小說鋪上了一層憂傷的底色,令人讀完有一種悲涼壓抑的感覺。然而,正是這種淡淡的、隱忍的悲涼和充滿懸念的寫作手法,令人想要一口氣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