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小俠
-
2 # 懶羊羊的羊
關於黃茶起源,在不同的歷史年代有著不同的定義。古代所說的黃茶和如今我們這裡談到的黃茶,是兩種茶類。
譬如唐朝時期,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 。這種靠直覺來進行分辨“黃茶”的方式,太過於粗糙,混淆了幾種沒有什麼相干的茶類。
-
3 # 李保平
黃茶起源,據歷史料堆測,它在公元七世紀就已有生產了。但是,現行黃茶的全套生產工藝,約於公元1570年前後形成的。
-
4 # 羅英華752
據史料記載黃茶最早發現於中國唐朝建立時期,也就是601年至700年間。
一般黃茶分二大類:
一類經過茶樹本身品種茶嫩芽葉自然發黃的叫黃茶。
二類是透過人工精製工藝炒制過程中悶黃的芽茶,也就是說從炒青綠茶演變過來的。
中國最好的黃茶產地是在被譽為黃茶之鄉的湖南嶽陽。而能代表的黃茶的當屬名叫君山銀針和北港毛尖,曾在1957年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被譽為黃茶之冠。
黃茶屬發酵茶類。
黃茶特點:湯色鵝黃明亮,芽尖向上漂浮然後慢慢下降,香氣甜熟。味道爽口,柔和。
黃茶保健作用:經常飲用可提神醒腦,消除疲勞,消食化滯,減肥,特別對食道癌有明顯防治作用。
-
5 # 承藝旗艦店官方賬號
黃茶有兩種,一種與茶樹品種有關,生長的茶芽是黃色的。唐朝時的“壽州黃芽”便是自然生長髮黃,用蒸青工藝製作完畢後做成團茶。另一種便是與製作工藝有關,從炒青綠茶的製作方法創新而來。時間大約在1570年前後,在炒青綠茶的製作過程中,茶工發現茶葉在殺青和揉捻完畢後,如果不趕快進行乾燥,或者乾燥溫度不夠,茶葉便會變黃。出現這種情況後,茶工試著創新了一下,結果無意中做出了黃茶,後續將黃茶的製作方法統一完善,這道工序被稱為“悶黃”。黃芽茶是茶青後進行悶黃,黃大茶則是在初步乾燥後堆放20多天變黃。
許次紓在《茶疏》中寫道:“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南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縣名,其實產霍山之大蜀山也。顧此山中不善製造,就食鐺薪炒焙,未及出釜,業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鬥。”這段記載實際是許次紓在批評某個地方的綠茶製作工藝水準太差,常常將綠茶做黃。
《明 ·會典》中也記載到:“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令買茶中馬事宜,收買真細好茶,毋分黑黃,一例蒸曬,每篦重不過七斤。”這裡說的是四川曬青綠茶,用曬青綠茶做色蒸壓為邊茶,顏色太重的會變成黑褐色,顏色輕的是黃色。
瀏覽器 搜“承藝*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援。以公道的價格,讓大家喝到承藝最佳的原產地好茶;以誠心的匠心,承藝精湛工藝,製作好茶;以客觀公正的角度與大家分享通俗易懂的茶知識。
好茶,承藝希望與大家一同品鑑。承藝,不斷傳承創新,只做最好的茶。
-
6 # 懂茶帝
在中國,唐朝時便有獨黃茶的記載。不過那時的黃茶與現在的概念不同,是指鮮葉帶黃色的特異樹種製成的茶葉。
現在所說的黃茶,是指經過燜堆渥黃技術製成的茶。
黃茶在中國的發展一直不盡人意,與黃茶產區的政策有很大關係。
新中國建立初期,與蘇聯交好,貿易往來密切。蘇聯人大多喝紅茶,我們要用茶葉來換外匯,就不得不加大紅茶的種植和生產。當時黃茶的最大產出地是霍山縣,也因此全部改制紅茶。黃茶也因此淡出了大家的視線。
1969年珍寶島之戰,中蘇關係破裂,這才重新開始製作綠茶及黃茶。但這麼多年一直在種植紅茶,黃茶無人問津,它的製作工序幾近失傳。
後來,幾位茶學專家與三位老茶農曆經兩年的走訪嘗試,黃茶才重新出現。
現在市場上的很多黃茶,並沒有很明顯的“黃湯黃葉”特徵。這是因為,製作黃茶有一種特殊工藝——“燜堆渥黃”。這種工藝很難掌握度,當地又缺乏資料記錄傳統工藝,所以,當年恢復的霍山黃芽,也不能保證工藝完全傳承歷史。
黃茶的主要產區有四川雅安蒙頂黃芽、貴州畢節市大方縣海馬宮茶、湖南嶽陽君山銀針和北港毛尖、湖南寧鄉溈山毛尖、湖北遠安縣遠安鹿苑、安徽霍山黃芽、安徽皖西黃大茶、浙江平陽黃湯、浙江德清縣莫幹黃芽、廣東大葉青等。
黃茶產區廣,但是產量極低原因。這是因為大家對黃茶的認知度低,市場需求量也比其它茶類少很多,導致很多黃茶的主產區,主產的茶葉卻不是黃茶。
-
7 # 茶急送1
中國茶葉的生產歷史悠久,茶葉的適制性很廣,有的品類試製一種茶,有品種適制兩三種茶。
宋徽宗《大觀茶論》
在元代以前的茶葉,都屬於蒸清綠茶類。鮮葉直接曬乾的屬於白茶類,但品質與現在的白茶類不同。到了明代,衝破綠茶的範圍,發明了紅茶的製法,製茶品質與綠茶截然相反。
明代還有黃茶和黑茶,在穆宗隆慶五年(1571)記載:“售賣真細好茶,毋分黑黃正附,一例蒸曬。”這裡的黃花可能指的是羊樓峒的老青茶變黃的,而不是現在的黃茶。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區域性
黃大茶製法也是在明代發明的。明代已經出現了綠茶、黃茶、黑茶、白茶和紅茶五大類
到了清代,製茶技術相當發達,除5大茶類的內容更加豐富外,還發明瞭青茶類。
徐渭《煎茶七類》
很多人說其他五大茶類的出現是從綠茶做壞的工藝演化出來的,我不否定這點,但是也不認同,雖然茶農不懂製茶化學,但是每一款茶類的出現都是發貨中國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創造出各種不同的製法,製成的茶類就各色各樣了。
-
8 # 岳陽李強
黃茶的起源在什麼時候?當然是4000多年的舜帝時期。
黃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4000多年前,舜帝南下巡視天下,路過岳陽君山,但並沒有帶著任何的女眷。
當時的舜帝有兩個妃子,分別是娥皇和女英兩位妃子。她們聽說舜帝已經帶著大臣到了南方,為了照顧舜帝,她們連夜感到了君山,但是舜帝已經到了蒼梧。
由於天氣很晚了,大霧瀰漫於整個君山,娥皇和女英二妃就決定在君山的白鶴寺留宿一晚。第二天天剛剛亮,就有侍衛感到了君山白鶴寺向她們彙報了舜帝仙逝的訊息。
二妃突聞噩耗,頓時哭成一片,悲傷之下將隨身帶來的茶籽撒於君山白鶴寺旁。不成想這些茶籽最後長出了三株健壯的茶苗。
這三株茶苗就是君山銀針的母本,也是岳陽黃茶的起源,當然就是黃茶的起源!
回覆列表
黃茶的產生黃茶起始於西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主產於浙江、四 川、安徽、湖南、廣東、湖北等省。黃茶的產生比較意外,它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而是人們在炒青綠茶的製作過程中,發現由於殺青後未及時揉捻,或揉捻後未及時炒幹,堆積過久,葉色即變黃,產生黃葉黃湯,於是就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黃茶屬輕發酵茶類,製作工序主要包括萎凋、殺青、揉捻、悶黃、幹操等。其特殊的“悶黃”工藝造就了自身獨特的“幹茶黃、湯色黃,葉底黃”三黃品質特徵。殺青:殺青的目的是揮發掉鮮葉中的一部分水分,鈍化多酚酶的活性,散發出青草味,形成黃茶清純的香氣特徵。
悶黃:在揉捻前或揉捻後,或在初幹前或初幹後加以悶黃。目的在於透過溼熱作用使茶葉中的成分發生化學變化,形成黃茶“黃湯黃葉”的品質特徵。悶黃工藝分溼坯悶黃和幹坯悶黃。
沖泡方法黃茶的沖泡方法非常講究:在沖泡蒙頂黃芽、霍山黃芽等黃芽茶時,可用75一85℃的熱水沖泡;沖泡君山銀針要用95℃以上的開水沖泡,並且在衝入開水後要立即蓋上玻璃蓋或一片玻璃片。因為君山銀針芽頭肥壯,茸毛厚密,如果用低於95℃的水溫沖泡,則茶芽很難迅速吸水豎立並徐徐下降,只有用95℃以上的開水沖泡並蓋蓋,才能欣賞到茶芽在水中“三起三落”的奇觀。
茶具選配沖泡君山銀針、霍山黃芽、蒙頂黃芽等黃芽茶類,最宜用圓直、無稜角、透明的玻璃杯沖泡,以便欣賞茶芽的形態。北港毛尖、偽山毛尖、鹿苑毛尖等多采用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的鮮葉加工而成,屬於黃小茶類,也可用玻璃 杯沖泡。而廣東大葉青、霍山黃大 茶等均由一芽三、四葉或一芽四、 五葉的鮮葉加工而成,沖泡時要求 水溫較高,保溫時間較長,所以宜 先用瓷壺沖泡後,斟入品茗杯或瓷 杯再飲 。
品飲黃茶方法品飲黃茶在於觀其形、賞其姿、察其 色、嘗其味、聞其香。以君山銀針 為例,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時,可以看到初始芽尖朝上、蒂頭下垂而懸浮於水面,隨後緩緩降落,豎立於杯底,忽升忽降,最多可達3次,故君山銀針有‘三起三落”之稱。最後豎沉於杯底,個個林立,似群筍破土,芽光水色,渾然一體。且不說品嚐其香味以飽口福,只需要親眼觀賞一番,也足以引人入勝,茶姿的形態、茶芽的沉浮、氣泡的生成等堪比美不勝收的風景。根據“輕者浮,重者沉”的科學道理,“三起三落”是由幹茶芽吸水膨脹和重量增加不同步,芽頭比重瞬間變化而引起的。可以設想,最外一層芽肉吸水,比重增大即下降,隨後芽頭體積膨大,比重變小則上升,繼續吸水又下降……就像舞女在跳優美的舞蹈一般,直讓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