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功用行

    簡單的說:

    經學是已經被驗證過了的,適合於在大一統時期,用來長久統治國家,穩固政治,平衡人心的理論學說。

    子學是已經被驗證過了的,適用於各個單獨環境下的,對治效果非常強的治國理論。

    如法家適合於國家奮鬥期,有強敵環側的情況下使用。

    道家適合於國家新成立,一窮二白的環境下使用。

    墨家理論適合於和平環境,大家衣食無憂的情況下使用。

    兵家適合於諸國混戰時期。

  • 2 # pku小動物

    經學和子學的區別,與馮友蘭哲學史裡面經學時代和子學時代的區別,這是兩個問題。

    馮友蘭所謂子學時代,是指經學尚未定於一尊,思想界中仍然存在多種學派和學說共同競爭的狀態。這種情況下,每個思想家都可以獨立提出自己的一套學說,並不需要跟儒家的五經發生什麼關係。

    而經學時代則是經學與漢政權掛鉤,成為一門一家獨大的統治性思想,此後的思想家一定要或多或少藉助經義,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當然,子學時代中並非沒有經學,而經學時代中仍然也存在子學,只不過形態、影響以及人們的接受度上都各有差別罷了。

    如果只說經學與子學的區別,簡單來講,經學一定是儒家的,而子學則並不一定是儒家的。但是這裡存在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子學裡面的儒家,跟經學有什麼不同。具體來說,如果問名學或墨學跟經學有什麼不同,這是很清楚的,想必大家都能回答。但是如果問孟、荀為何稱子,以及理學或朱子學與經學有什麼不同,這就是個需要思考一下的問題了。

    當然,隨著時代學術風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哲學研究者也喜歡強調自己研究的是經學,但實際上在我看來,他們研究的都是子學,至少是一種子學化的經學,這裡先不多說。

    為什麼孟、荀稱子,以及孟學、荀學在後世均為視為子學,而不會被視為經學,這在傳統學術中間是個不言自明的問題,因為四部分類裡面經史子集的劃分就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四部分類裡面,經部大部分都是事關經學的著作,這個就不用多說了。而子部同樣設有儒家類,在文字內容上跟經部關聯不大的,就放在子裡面。

    換句話說,所謂經學,它必定是由經而發,或者歸之於經的。子學就不一定了,思想脈絡上與經有聯絡,但是可能不限於經。

    舉個例子來說,《近思錄》這部書是理學經典讀物,但是四部分類上習慣歸入子部儒家類,因為跟經在文字上的關係並不緊密。

    朱熹

    可是朱熹這個人他既有這類的子學著作,同時也有《詩集傳》、《儀禮經傳通解》這樣的經學著作,所以他的身份就比較複雜。所以哲學系背景的研究者,多數會習慣將朱熹稱為朱子,這是因為後世學者高揚朱熹地位,將他擬於孔子。但是在我聽來,就總會覺得朱子這個稱呼,有點類似於在經學的時代裡面,將朱熹矮化為子的意思。

    曾經有朋友聊天的時候問我,鄭玄注能不能也算成是一種子學。我說如果從現在的教科書定義出發,這麼說沒錯,但是放在傳統舊學的語境下,這當然是不可能的。經學子學應當如何劃分,至少在古人看來,並不會有太大的爭議。

  • 3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為什麼會稱孔子、老子、荀子、曾子等呢?子的含義可以寫成一篇文章,這不是主要,主要的是人們的智力太低下,不能接受子的含義。例如:子是雨水,逐漸匯成是江河之水,最終到達大海。一滴水要到大海中才能得到永生,因此,水將大海視為天堂,水是天下最聰明的一種物質,它會走上通往大海的正確道路,……,”上善若水“ ,”譬道之在天下,猶小溪之於江海也。” 子就是水,聖人就象水一樣,所以,……。

  • 4 # danyboy

    這個問題問的挺好。

    一、先說些基本的

    從概念上說,子學就是諸子之學。中國古代沒有哲學,也沒有哲學的概念,而“諸子學”往往就用來指稱一家一派的學術思想,和“哲學”有一些近似(只是近似,不能等同)的地方。在先秦時期,道術為天下裂,誰都可以提出一整套解釋時代、解決問題的思想學說,這些都可以被納入子學,所以在這一時期,儒學也是子學的一種。

    而經學是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的。在先秦,許多子學的著作都可以稱為經,但這個經是“經典”的意思,與經學的“經”不同。經學的“經”,具有一種普世的、自然法的含義,是指當一種思想被從政治上定為一尊,從意識形態上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並且成為上至貴族下至百姓們普遍遵循的行為規則後,就成為了經學。

    因此,一般意義上說,經學是從漢武帝聽從董仲舒開始將儒家定為一尊,到清朝覆滅這一時期的儒學。

    這裡我們要強調的是,即使在諸如唐朝這種把道教、佛教提高到極高地位的時期,經學仍然是儒學。這是因為,作為經學的儒學,並不只是在廟堂上高高在上的一些死板的學說,而是用來規定朝廷禮樂制度,規定老百姓的風俗生活的一整套行為規範,作為經學的儒學,在歷史中已經深深嵌入了個體的行為和生活中。這是儒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學的根本要義,並不僅僅是因為被官方指定了,或是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了才成為經學的。

    換言之,經學,可以看作是古代的“憲法學”,因為在西漢,的確存在著“春秋決獄,三百篇為諫書”的現象,甚至到了清代後期,常州學派的劉逢祿還曾經在朝廷上引用經學,成功的解決了越南提出的外交難題。

    因此,子學,就是思想家提出的自己的學說,而經學是國家執行的根本依據。兩者具有天壤之別。

    你可以聯想一下歐洲的“神學”,當然經學並非神學,但神學對歐洲中世紀各基督王國的意義,其實和經學是相似的。

    那麼,經學和儒學是什麼關係呢?

    作為經學的儒學,兩者並不是一一對應的,即使在西漢,一些後來被當做經學典籍的儒學著作,比如《論語》《孟子》,在《漢書藝文志》裡是子書。當然,隨著經學典籍逐漸拓展到十三經,我們也可以說,在古代,經學就是儒學,但儒學並不總是經學。

    二、再說點展開的

    樓主提到了馮友蘭的那句話,大意是,董仲舒向漢武帝獻策之後,中國從此進入了經學時代,子學時代結束了。

    這句話是馮友蘭的個人觀點,在學界也並不是絕對被認同的。因為關於經學的開端和結束,關於當代中國是否還有經學,這都是一些有趣但聚訟紛紜的問題。

    就此問題,我也談談自己的觀點,只是個人觀點,請大家批評指正。

    我個人是不贊同把經學的開端劃在漢武帝時期的,因為,經學其實是一種“大經大法”,是普適性的人類行為的法度。那麼,在古代,這種法度的基礎來自於周公(六經皆史),而這種法度的創立顯然是創立於孔子之手。孔子製作春秋的意義,就在於他首先建立了這種法度。孔子活著的時候,他本人就是活著的“經學”。

    那麼,孔子死後呢?孔子死後,他的法度存在於儒家經典中,也就是說,經學是透過儒家經典來界定的。所以,我認為經學的起點不是漢武帝時期,而是“孔子之後”。

    概括來說,所謂“經學”,就是“孔子之後”。

    如若不然,在清朝滅亡之後,中國是否還存在經學?如果存在,是什麼?如果僅僅把朝廷的推崇、指認來作為經學的標準的話,那麼,在民國時期的經學是“三民主義’,而建國之後的經學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而如果不把政治因素作為唯一的條件,那麼,透過今天仍然廣泛存在的比如孝、比如禮等,那麼今天的經學仍然是儒學。

    以上的後半部分,僅僅是個人觀點,請知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如海家四世列侯,應居住在京城,為何黛玉沒有去過榮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