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遼北老代

    現在你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漢人歸復了滿清,我想說,當時的明朝也不都是漢人,還有其他少數民族,其中就包括滿族。

    滿族發源於長白山山脈,具體位置在吉林的長白山天池一帶,後來遊走到遼寧撫順的新賓縣一帶,努爾哈赤的爺爺叫覺昌安,在明朝,明成宗朱棣時代,就受過皇封,任建州都督史,也就是現在的新賓縣,而且努爾哈赤在遼東總兵李成梁部下當過兵,滿族實際上受明朝的管轄,只是種種原因,明朝的李成梁殺害了努爾哈赤的爺爺,父親和姥爺,幾乎斬盡殺絕,努爾哈赤以13副鎧甲起家,對明朝造反,最後發展了八旗子弟兵,前幾天五一我到了撫順市薩爾滸作戰遺址,很多遺址已被大夥房水庫淹沒,但還有許多簡介,當時努爾哈赤已佔領了撫順城,震動的朝廷,朝廷傾全國之力,要一舉剿滅努爾哈赤,當時的經略史是楊鎬,坐鎮瀋陽指揮,調集陝甘寧江漸一帶的兵力,從山海關出發,由杜松帶隊,為前任先鋒,為西路軍共三萬人,南路軍由李儒柏帶兵, 共兩萬人,東路軍由遼寧的寬甸出發,由劉挺帶隊,15000人,北韓幫助明朝出動13000人,共28000人,北路軍由鐵嶺的開原有馬林總兵帶隊,共兩萬人,還有在吉林的梨樹葉赫部,幫助馬林助陣,來了2000人,共22000人,在1619年的三月份,在薩爾滸開戰,由於當時在三月份,遼東的地區還是大雪封山,山高林密,不適與南方人作戰,努爾哈赤一共有八旗軍隊,每旗7500人,都是由他的兒子和親信指揮,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他們集中兵力先打一路,由於當時的資訊不發達,明朝的軍隊有快有慢,這一路被殲滅以後,那一路還往這趕呢,努爾哈赤用了五天時間,就殲滅了明朝大部分部隊,劉挺總兵戰死,李如百行動遲緩,逃脫了一部分軍隊,後李如柏回去後服毒自殺,北路軍馬林逃脫,在解放開原時馬林戰死,經略史楊鎬逃回京城,二年後被朝廷處死,透過這一戰,東北大部分疆土落在努爾哈赤手中,而且越打太多越旺,明朝已苟延殘喘,加之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北京城,明朝已徹底崩塌。

    說吳三桂成立漢八旗,他也是明智之舉,不然的話,他最終也會被殲滅。

    努爾哈赤與明朝的鬥爭是權利的鬥爭,也是內部的鬥爭,有許多人說滿族是外族,這一點我不承認,他與元朝我認為還有區別,國家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歷史的潮流,天下者乃人人之天下,有德人坐之。

    清朝已成為歷史,都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論說,究竟好壞與平民沒什麼關係。

  • 2 # 周方851

    城頭變換大王旗,百姓只能做順民,你要是不從啊?提頭來見!

    你要是從了新朝啊?小心前朝知曉!投敵附逆的罪名也不小!

  • 3 # 平凡的世界4046

    吳三桂降清,關寧鐵騎成為了八旗軍的一員,其實不管歷史怎麼選擇,都已經成為歷史。大清建立初期的策略是成功的,用漢臣,漢將,目的就是收買人心。鞏固政權,讓漢人攻打漢人,跟元朝打南宋一個策略。

  • 4 # 笨拙拼DD

    中華民族凝聚是經過歷史多次戰爭興替分合才成為現在有56個少數民族的大民族!漢文化融合功不可沒!而非靠戰爭!

  • 5 # 秋雨魯北說歷史

    吳三桂投降清朝只能說形勢所迫,與漢人選擇了滿清沒什麼太大的關係。對於滿清統治者來說不論漢人滿人都是臣民,對於老百姓來說只要有好日子過,大明朝大清朝都一樣。

    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吳三桂只能二選一

    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大明朝滅亡。此時的吳三桂已經作為明朝的遺臣而不能自立,老謀深算的吳三桂在權衡了農民軍和成熟的大清朝後,最終選擇了投降了多爾袞的清軍。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明智的,這也為他後來的飛黃騰達奠定了基礎。

    漢八旗是清朝統治者的一種方略,也是適應中原統治的表現

    皇太極統一關外後意識到統一關內僅僅依靠滿八旗是不夠的,他隨後擴充了蒙八旗和漢八旗。這樣自己的總兵力就擴充到了20萬人以上,為後來入關一統創造了條件。

    至於漢八旗也是清朝為適應關內統治不得不進行的自我變革,即便是如此許多漢族的仁人志士依舊是反抗清朝統治,為留頭不留髮而堅持。

    吳三桂是政治投機家只有利益才是他的追求

    吳三桂在明朝滅亡後,本應該抵抗到底為明朝殉國,他卻選擇了儲存實力以求未來。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他看重的不是國恨家仇而是自己的利益。

    投靠那個主子能把利益最大化,在他心中穩定的清朝自然比動盪的新生大順政權要穩當的多。隨後山海關之戰也證明了他的判斷,最終清入關,李自成起義以失敗而告終。

    因此吳三桂的抉擇和漢人的歸附沒關係,他只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選擇了投靠大清朝。而到了康熙年間再次反叛也不是為了漢人天下只不過為了自己的利益受損而反抗罷了。

  • 6 # 北洋海軍炮手

    然而,實際上遼東漢人在當時已經接受了滿洲大汗的統治,這也是建立在遼東漢人的反抗基礎上。

    因為努爾哈齊的視野並不大,只要在關外割據當一個滿洲之主,因此他對遼東漢人的政策出現了失誤,因為建立在民族壓迫的基礎上。其實這也和滿洲早期兵民一體的制度有關,因為兵民一體用西方話說就是公民兵制度,漢人勞動供養滿洲是因為要保障滿洲壯丁的經濟來源,以方便滿洲壯丁準備鎧甲、武器和戰馬,並進行軍事訓練。

    當然這個制度努爾哈齊是不會動的,因為這個制度是努爾哈齊的武力保障,所以只能壓榨遼東漢人的價值。俗話說得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所以遼東漢人紛紛反抗努爾哈齊,小到投毒、打悶棍,大到集體逃亡到明朝,不一而足。所以說遼東漢人在當時是徵而不服,因為征服不僅是武力的勝利,還需要政治、經濟等多種手段作為輔助。而且當時還有另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糧食危機。也就是明吹津津樂道的小冰河期,導致糧食減產,這對以農耕為主要經濟生產方式的後金是致命打擊。

    此時努爾哈齊有限的戰略眼光讓他做出了另一個錯誤決策,就是殺無穀人。雖然名義上是捕殺諸申、漢人當中的不耕田、不居於家、無谷的光棍逃人,但是實際上是在割漢人的韭菜。對於努爾哈齊來說,他首先要保障滿洲的經濟來源,那麼在沒有其他經濟來源以及內部漢人反抗的情況下,透過捕殺無穀人以及鎮壓反抗活動,透過掠奪漢人的財產來滿足滿洲壯丁的經濟來源。

    但是沒啥卵用,因為這根本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而且遼東漢人的反抗也沒停止過,只不過已經改成了逃亡到明朝。而且後期的糧食危機愈演愈烈,不僅糧食有價無市,境內甚至出現人相食的慘劇。所以努爾哈齊的繼承人天聰汗皇太極立即調整了相關政策,解放漢人農奴,並透過考試選擇境內的漢族知識分子組成文官集團。同時給境內的漢人計丁授田,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漢人可以像滿人那樣,準備鎧甲、兵器、戰馬上陣作戰並進行軍事訓練,而且漢人從軍還可以獲得和滿洲人同樣的口糧待遇以及分配戰利品的權力。換句話說,此時皇太極開始給遼東漢人作為公民的權力。

    這是什麼概念?這標誌著遼東漢人不僅不再受壓迫,還可以憑藉戰功獲得財富、田產、奴僕,以及社會地位。從這時候開始,遼東漢人的反抗運動逐漸消弭,逐步接受並認同滿洲大汗的統治。可以這麼說,遼東漢人的反抗運動讓皇太極不得不做出讓步,而且是大大的讓步,以此來穩定內部。

    同時,皇太極之所以會願意給遼東漢人讓步,另一點原因就是引進漢族儒家集團的政治力量。因為皇太極的戰略眼光十分長遠,他要的是滿漢共主、天下共主,而不是僅僅在關外當一個滿洲之主。所以,他就必須要引進一股政治力量來制衡滿洲貴族,強化君主專制,所以漢族儒家集團的政治力量就成為皇太極倚重的目標。而且皇太極對漢官也挺寬容,不管是投降過來的還是他解放的,比如張存仁曾經讓他下不來臺,寧完我因為好賭博被多次懲罰也能寬容之。我琢磨皇太極對漢官寬容還有一點原因,就是要讓漢官做對比,就是崇禎值得效忠還是皇太極值得效忠。

    所以,至少在清朝入關前,遼東漢人已經接受並認同清朝。同時出自於遼東漢人的陳漢軍旗人就被清朝皇帝視為滿洲家裡人而受到重視,有多重視呢?替清朝看守盛京老家最多的人就是陳漢軍旗人。

    至於清初剛入關的時候,漢人也是徵而不服,雖然清軍所到之處大多數地區都會打著寫有大清國皇帝陛下萬歲萬萬歲、大清國國泰民安一類的條幅歡迎清軍的接收。但是在漢官的建議下,攝政王多爾袞進入北京之後立即給崇禎發喪並修建陵墓、指定守墓人,並且宣佈開科取士以及不強調滿洲傳統、繼承明朝的相關制度。知識分子不再徵而不服,選擇了同清朝合作,即便是《剃髮令》也鮮有反對的。

    而老百姓不再徵而不服那都是康熙時候的事了,因為康熙朝平定三藩之後天下承平,康熙出臺了一系列恢復生產、調動老百姓勞動積極性、鼓勵工商業發展等政策,並且解除佃農和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老百姓經濟負擔降低,收入提高,生活質量提高,自然會認同清朝的統治。這其實也是康熙向老百姓讓步的結果,因為康熙出臺的政策大多數都是總結明朝歷史教訓的結果。

    當然,康熙朝就連死硬的明朝遺民態度都出現軟化,比如清初反清最激烈的清初三先生,除了王夫之死的早之外,顧炎武和黃宗羲都接受並認同了清朝的統治,不再持反對態度。而且轉折最大的就是黃宗羲,他除了堅持遺民的規矩之外,稱清朝為國朝,稱清軍為王師,稱康熙為聖天子。而且黃宗羲還稱讚康熙今聖天子無幽不燭,稱讚康熙的統治為五百年明世,還說自己要觀太平。

    所以,此時漢人已經不再反抗清朝統治,因為皇帝讓步了。而且整個康雍乾盛世之所以是盛世,也是建立在向老百姓讓步的基礎之上,畢竟康熙和乾隆祖孫倆就蠲免了高達四億兩白銀的賦稅,而且田賦也極低,清末黃遵憲都讚歎未有如我大清之輕賦者。這恰恰說明了老百姓普通人並不關心誰的屁股坐在龍椅上,只要老百姓生活能得到保障老百姓就認同誰,否則就會推到誰。

    畢竟,創造這個世界的是人民,是勞動者!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四君子湯”的,請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