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是唐代以族粟末部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政權,上京龍泉府是渤海國五京之一,也是渤海國經濟政治最發達的地區。此城營建於 8世紀中葉,是模仿唐代長安城佈局興建的,城門和宮殿建築又有其地方特點,反映了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和漢族間的文化交流,體現出盛唐時代,大唐文化對周邊小型王朝、國家、地方政權的影響力。有關渤海上京的史料很少,位於寧安的上京遺址地面建築只有一座高6米的石燈。在1963—1964年進行了全面調查和考古發掘後,城市的規模、佈局、輪廓逐漸顯現出來,屬於那個時代的秘密終於水落石出。發掘出來的城市總面積約15.6平方公里,建有外郭城、皇城和宮城。
外郭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4586米,南北寬約3400米,城垣外有城壕。城有十門, 東、西垣各二門,南、北垣各三門。門中間為寬約5.5米,長約6.1米的城門道;根據考古發掘,城門門道兩側各立木柱,建寬3.6米的門屋,木柱上架木樑。這一建築物的做法不用於同時期中原大唐長安城的建築,說明此城的建築物有著明顯的少數民族地域特徵。
外郭城內的道路系統方正對稱,劃分出矩形裡坊。南北向道路7條,其中3條通城門的為大幹道;中軸線上大道寬約110米,相當於唐長安的朱雀大街,將城分為東西兩區。東西向道路5條,其中3條為大幹道。這和唐長安城縱橫有六街的佈置也是相同的。大幹道寬78-92米,次幹道寬28米。縱橫幹道把外郭劃分成東、西區各41坊,都作橫長方形,坊牆寬1.1米。矩形規劃的裡坊制度,完全和唐長安城一致。
皇城、宮城同唐長安城一樣,均分佈於外郭城北部居中。皇城東西寬1050米,南北長約1390米。皇城正中為宮前廣場,面積220×450米,東西兩側為官署區。廣場北有橫貫東西 的橫街,將皇城與宮城及禁苑隔開。宮城是皇室成員居住的地方,在皇城中部,東西寬 1050米,南北長約720米,佈局也仿唐長安宮城,用南北向宮牆將宮城分為中、東、西三部 分。由皇城、宮城組成的宮殿區中軸線即全城中軸線,軸線延長道皇城之外就是朱雀大街。位於中軸線上的三大殿經過考古發掘之後,輪廓清晰,殿前有大面積的城市廣場,是舉行國家大典的重要場所。皇城中經過考古發現有的殿中使用了火炕,為同期中原宮殿所未見, 體現出渤海國宮廷為適應北方氣候而設立的取暖裝置。
在一組院落中央有一方圓形大水池,面積約2公頃。池中有兩座建築,池東、西兩岸堆成小山,池北部地勢稍高,推測應該屬於皇家園林建築區。
渤海國是唐代以族粟末部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政權,上京龍泉府是渤海國五京之一,也是渤海國經濟政治最發達的地區。此城營建於 8世紀中葉,是模仿唐代長安城佈局興建的,城門和宮殿建築又有其地方特點,反映了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和漢族間的文化交流,體現出盛唐時代,大唐文化對周邊小型王朝、國家、地方政權的影響力。有關渤海上京的史料很少,位於寧安的上京遺址地面建築只有一座高6米的石燈。在1963—1964年進行了全面調查和考古發掘後,城市的規模、佈局、輪廓逐漸顯現出來,屬於那個時代的秘密終於水落石出。發掘出來的城市總面積約15.6平方公里,建有外郭城、皇城和宮城。
外郭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4586米,南北寬約3400米,城垣外有城壕。城有十門, 東、西垣各二門,南、北垣各三門。門中間為寬約5.5米,長約6.1米的城門道;根據考古發掘,城門門道兩側各立木柱,建寬3.6米的門屋,木柱上架木樑。這一建築物的做法不用於同時期中原大唐長安城的建築,說明此城的建築物有著明顯的少數民族地域特徵。
外郭城內的道路系統方正對稱,劃分出矩形裡坊。南北向道路7條,其中3條通城門的為大幹道;中軸線上大道寬約110米,相當於唐長安的朱雀大街,將城分為東西兩區。東西向道路5條,其中3條為大幹道。這和唐長安城縱橫有六街的佈置也是相同的。大幹道寬78-92米,次幹道寬28米。縱橫幹道把外郭劃分成東、西區各41坊,都作橫長方形,坊牆寬1.1米。矩形規劃的裡坊制度,完全和唐長安城一致。
皇城、宮城同唐長安城一樣,均分佈於外郭城北部居中。皇城東西寬1050米,南北長約1390米。皇城正中為宮前廣場,面積220×450米,東西兩側為官署區。廣場北有橫貫東西 的橫街,將皇城與宮城及禁苑隔開。宮城是皇室成員居住的地方,在皇城中部,東西寬 1050米,南北長約720米,佈局也仿唐長安宮城,用南北向宮牆將宮城分為中、東、西三部 分。由皇城、宮城組成的宮殿區中軸線即全城中軸線,軸線延長道皇城之外就是朱雀大街。位於中軸線上的三大殿經過考古發掘之後,輪廓清晰,殿前有大面積的城市廣場,是舉行國家大典的重要場所。皇城中經過考古發現有的殿中使用了火炕,為同期中原宮殿所未見, 體現出渤海國宮廷為適應北方氣候而設立的取暖裝置。
在一組院落中央有一方圓形大水池,面積約2公頃。池中有兩座建築,池東、西兩岸堆成小山,池北部地勢稍高,推測應該屬於皇家園林建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