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計考試草稿
-
2 # 資深財務開水洗頭
暫估入庫指當期發票未收到,但已收到對方貨物。本著"財務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將沒開票的貨物暫估入賬。具體處理方法為:
賬務處理於財務應付賬款下建二級科目"暫估應付",用以記錄還未開票,但已經來貨供應商當月借方入原材料後,貸方記"暫估應付"下月發票收到時衝"暫估應付",掛應付賬款。特殊說明1.暫估應付如果短時間內無法開票,下月應全部衝會,重新計提暫估,避免暫估掛賬
2.暫估應付金額應該為不含稅金額,與應付賬款開票之差為進項稅。
完整分錄為:
借:應付暫估
應交稅費-增值稅-進項稅
貸:應付賬款
3.暫估應付應有采購人員確認後入賬
-
3 # 康愉子
採購的賬務處理中,比較難的就是暫估業務,也是最容易算錯賬的,我以前見識過一家公司,在材料採購差異裡的餘額有好幾百萬,最後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管是放庫存成本還是調主營業務,都需要有依據,還需要跟審計溝通確認。
樓上@會計實戰 把暫估的業務處理流程描述得非常清楚,從賬務處理來說,主要是將採購入庫業務,分拆成了暫估入庫和實際到票兩個環節:
採購入庫的賬務處理(以製造企業為例),以採購不含稅價入庫,先不確認稅額。
借: 原材料 100000 (不含稅價)
貸:應付賬款-採購暫估 100000
實際到票後,衝原來暫估,確認應付賬款,並確認稅額。
借: 應付賬款-採購暫估 1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16000
貸: 應付賬款-供應商XXX 116000
以上是最常規的業務。但是,採購暫估真正複雜的地方不在憑證分錄,而在於實際發票金額與之前暫估不一致。
很典型的比如,入庫檢驗後發現有次品,跟供應商對接後,對方同意降價,採購發票的金額就和原來的暫估金額不一樣了。那麼,實際到票的時候,就需要調整之前暫估的庫存成本:
借: 應付賬款-採購暫估 1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15862.07
原材料 -862.07
貸: 應付賬款-供應商XXX 115000
那如果,庫存已經用完了,通常就會體現在【材料採購差異】科目:
借: 應付賬款-採購暫估 1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15862.07
材料採購差異 -862.07
貸: 應付賬款-供應商XXX 115000
如果類似的業務多了,滾在材料採購差異科目的餘額就會越來越大,特別是如果出現發票校驗錯誤的情況,比如本來是A訂單的發票,結果跟B訂單去校驗了,差異自然就會更大。
所以 ,採購的暫估業務,需要很好地進行梳理,並確定核對流程,如果有資訊系統的話,最好是能將流程固話到資訊系統中。
回覆列表
暫估入庫業務應該怎麼處理?
一、為什麼要暫估入庫?對於企業採購的原材料等存貨,如果月末原材料已入庫,但發票賬單未到,為了保證賬實相符,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資訊,所以才需暫估入賬,不能倉庫裡有原材料,賬上卻沒有記錄。沒有發票賬單,所以不知道這批原材料的成本,就只能暫估一個價格入賬。
二、怎麼暫估?按貨物清單或合同協議上的價格暫估
按最近一次的採購價格暫估
按市場的公允價值暫估
按目標利潤率倒推暫估
三、怎麼做會計處理?一般納稅人
借:原材料【不含稅價】
貸:應付賬款
小規模納稅人
借:原材料【含稅價】
貸:應付賬款
四、然後怎麼辦?發票賬單來了以後,因為前面預估入賬的會計分錄,記的是預估價,不是真實的價格,發票賬單上才是準確的材料成本,所以有兩個會計分錄,先將預估入賬的會計分錄用紅字沖銷,然後再根據發票賬單上的金額入賬。
一般納稅人
借:應付賬款
貸:原材料【不含稅價】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應付賬款
小規模納稅人
借:應付賬款
貸:原材料【含稅價】
借:原材料【含稅價】
貸:應付賬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