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死絕之前,腐爛的屍體其實還生機勃勃。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把屍體看作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生態系統。“死”後不久,屍體便開始積極地自我分解。
分解剛開始的幾分鐘叫做“自溶”,或者“自我消化”。組織細胞失去了活性,受到酶的作用而發生溶解,如肝、脾、腎等臟器會變得質地柔軟、結構模糊,最後連細胞核一起消失。同時,體溫也開始降低,屍體從眼皮、下巴和頸部開始僵硬。
這一階段內,屍體的生態系統主要是由活躍在人體內外的細菌構成。身體的所有表面和角落都為細菌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居所。目前,屍體內最大的微生物群落定居在腸道,那裡可能有幾千種不同的細菌。
腸道微生物是生物學的熱門研究課題之一。2014年8月,阿拉巴馬大學的法醫學家Gulnaz Javan和她的同事首次發表了關於“thanatomicrobiome”(死亡微生物,取自希臘語代表死的詞彙“thanatos”)的研究。
“我們的樣本大都來自刑事案件,”Javan說,“有的人死於自殺、他殺、藥物過量或交通事故,我從他們的身體上採集了組織樣本。這裡還有倫理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徵得同意。”
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人體內多數器官會抑制微生物的存在。死亡後,免疫系統停止工作,微生物就在體內自如地傳播開來。腸道細菌先是消化了腸,受損細胞裡溢位的細胞液是它們可口的雞尾酒,之後它們再侵入淋巴系統、肝、脾……最後進入心臟和大腦。
Javan和她的團隊收集了11具死去20至240小時的屍體,從它們的肝、脾、心臟、大腦和血液裡提取樣本。他們使用了兩種最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結合生物資訊學,分析比較了這些樣本。
研究表明,細菌到達肝臟需要20小時,擴散到整個人體至少需要58小時。而且,屍體上的細菌成分與分解階段有關。
腐爛:失色的軀幹
德克薩斯州亨茨維爾市的蒼松間,躺著五六具腐爛程度不一的屍體。兩具最新放置的屍體上,灰藍色斑點覆蓋的鬆弛面板仍舊完好。幾米遠的另一具屍體,黑化了的表皮包住了骨頭。而放在鐵籠裡的那幾具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幾朵碩大的棕蘑菇從它的腹部裡冒了出來。
這是德克薩斯州東南部法醫學應用設施的一部分。它位於247英畝的國家森林裡,被10英尺的綠色鐵絲網圍繞,2009年正式啟動運營。這片森林歸薩姆休斯頓州立大學所有。2011年年底,SHSU的Sibyl Bucheli等研究人員在那裡放了兩具新鮮的屍體,讓他們在自然條件下腐爛。
研究人員觀察到,在溫和的正常環境中,屍體在死亡後三天左右即發生腐爛。這會導致身體進一步變色。由於受損細胞不斷崩解,從血管漏出,厭氧細菌將曾經帶氧的血紅蛋白轉化為硫血紅蛋白。這種分子在血管中流動時,會讓肌膚泛起大理石般的墨綠色。
接著,體內的氣壓漸漸增大。最後,氣體和液化氣會從肛門或者身體上的其他孔隙間排出。有時候,壓力會大到脹破腹部。因此,腹脹被經常用來標記分解早期和晚期的過度階段。另一研究表明,過度階段的特徵是屍體中細菌混合物的快速變化。
叢集:亢奮的蛆蟲
當腐爛的屍體自我清除時,它就完全暴露在了周圍的環境中。到了這一階段,屍體生態系統成了微生物、昆蟲和食腐動物真正的叢集“中心”。
蒼蠅和肉蠅(及其幼蟲)特別喜歡這時候的屍體。因為屍體會散發出病怏怏的甜味,來自分解過程帶來的揮發性物質的混合物。綠頭蒼蠅的觸角具有針對特殊氣味的感受器,能讓它更準確地降落在傷口或是孔隙處產卵。
每隻蒼蠅大約會產250只卵,會在24小時內孵化出第一批蛆蟲。它們依靠吃腐爛的肉、不斷地蛻殼進化成更大的蛆,直到化蛹後變成蒼蠅,就這樣迴圈往復,最後沒養料了就停止。
就像簇擁在一起行走的企鵝,這些蛆蟲也會聚集在一起,產生許多熱量,蛆群的內部溫度能提高超過10℃。但企鵝擠在一起是為了保暖,蛆群卻是為了散熱。
“蛆群把雙刃劍,”Bucheli解釋道,“如果總在邊緣,可能會被鳥吃掉。如果總在中間,就會被煮熟。所以,它們總是從中間移動到邊緣再返回。”
蒼蠅還會吸引昆蟲界的食肉系——甲蟲、蟎蟲、螞蟻、黃蜂和蜘蛛前來,它們都以蒼蠅的卵和幼蟲為食。禿鷹和其他食腐動物也不會錯過這場屍體的饕餮。但如果沒有它們在場,蛆群也能完美地清除軟組織。正如近代生物分類學奠基人卡爾·林奈所說:“三隻蒼蠅可以像頭獅子一樣迅速消化一匹馬的屍體。”
蒼蠅不僅會在屍體上產卵,還會帶走屍體的細菌,順便留下自己的。屍體裡滲出的液化組織也會和下邊的土壤交換細菌。因此,Bucheli也會從屍體周圍的土壤裡採集樣本:“當屍體腐爛時,腸道細菌就出來了,我們發現屍體外它們的數量更多。”
這樣看來,每個屍體可能都有個獨特的微生物簽名,還和當時死去的環境條件有關。更深入地瞭解這些菌落的組成、菌落之間的相互作用等,能夠輔助SHSU的研究人員更好地確認屍體死亡的時間、地點和原因。
清除:小型的生態系統
“我們正在尋找腐屍滲出來的分解液,”德州大學的法醫人類學研究主任丹尼爾·威斯科特介紹說。他的團隊中有一位飛行員,負責操作無人機在農場上空進行拍攝。
“它正在尋找肥沃的有機土壤,顏色會比其他土壤暗些。如果它能做到,我們也就能找出這些‘小圓圈’了。”
這些“小圓圈”指的是“腐屍島”。也就是說,屍體腐爛後,周圍的土壤裡會富含屍體自我清除出來的細胞液、從屍體爬出來的蛆等等,其他動物也可能會在這裡留下排洩物,昆蟲屍體也會為這裡提供有機物。這樣一來,一個生生不息的小型生態系統就形成了。
據估計,人體內平均含有50%至75%的水,脫水的人體最終會釋放32克/公斤的氮、10克/公斤的磷、4克/公斤的鉀和1克/公斤的鎂到土壤中。起初,體內的抗生素可能會殺死一部分植被,但最終的分解物還是有利於周邊的生態系統。
“腐屍島”內的微生物數量會大於周邊的區域,因而研究腐爛的屍體如何改變它周圍的生態環境,有利於發掘被拋屍於野外的受害者的更多資訊。
另外,關於“腐屍島”的土壤分析或許會是估算死亡時間的新方式。2008年的某項研究表明,“腐屍島”進入土壤的分解液中,氮、磷的濃度會在第72天和第100天出現峰值。
完全死絕之前,腐爛的屍體其實還生機勃勃。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把屍體看作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生態系統。“死”後不久,屍體便開始積極地自我分解。
分解剛開始的幾分鐘叫做“自溶”,或者“自我消化”。組織細胞失去了活性,受到酶的作用而發生溶解,如肝、脾、腎等臟器會變得質地柔軟、結構模糊,最後連細胞核一起消失。同時,體溫也開始降低,屍體從眼皮、下巴和頸部開始僵硬。
這一階段內,屍體的生態系統主要是由活躍在人體內外的細菌構成。身體的所有表面和角落都為細菌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居所。目前,屍體內最大的微生物群落定居在腸道,那裡可能有幾千種不同的細菌。
腸道微生物是生物學的熱門研究課題之一。2014年8月,阿拉巴馬大學的法醫學家Gulnaz Javan和她的同事首次發表了關於“thanatomicrobiome”(死亡微生物,取自希臘語代表死的詞彙“thanatos”)的研究。
“我們的樣本大都來自刑事案件,”Javan說,“有的人死於自殺、他殺、藥物過量或交通事故,我從他們的身體上採集了組織樣本。這裡還有倫理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徵得同意。”
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人體內多數器官會抑制微生物的存在。死亡後,免疫系統停止工作,微生物就在體內自如地傳播開來。腸道細菌先是消化了腸,受損細胞裡溢位的細胞液是它們可口的雞尾酒,之後它們再侵入淋巴系統、肝、脾……最後進入心臟和大腦。
Javan和她的團隊收集了11具死去20至240小時的屍體,從它們的肝、脾、心臟、大腦和血液裡提取樣本。他們使用了兩種最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結合生物資訊學,分析比較了這些樣本。
研究表明,細菌到達肝臟需要20小時,擴散到整個人體至少需要58小時。而且,屍體上的細菌成分與分解階段有關。
腐爛:失色的軀幹
德克薩斯州亨茨維爾市的蒼松間,躺著五六具腐爛程度不一的屍體。兩具最新放置的屍體上,灰藍色斑點覆蓋的鬆弛面板仍舊完好。幾米遠的另一具屍體,黑化了的表皮包住了骨頭。而放在鐵籠裡的那幾具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幾朵碩大的棕蘑菇從它的腹部裡冒了出來。
這是德克薩斯州東南部法醫學應用設施的一部分。它位於247英畝的國家森林裡,被10英尺的綠色鐵絲網圍繞,2009年正式啟動運營。這片森林歸薩姆休斯頓州立大學所有。2011年年底,SHSU的Sibyl Bucheli等研究人員在那裡放了兩具新鮮的屍體,讓他們在自然條件下腐爛。
研究人員觀察到,在溫和的正常環境中,屍體在死亡後三天左右即發生腐爛。這會導致身體進一步變色。由於受損細胞不斷崩解,從血管漏出,厭氧細菌將曾經帶氧的血紅蛋白轉化為硫血紅蛋白。這種分子在血管中流動時,會讓肌膚泛起大理石般的墨綠色。
接著,體內的氣壓漸漸增大。最後,氣體和液化氣會從肛門或者身體上的其他孔隙間排出。有時候,壓力會大到脹破腹部。因此,腹脹被經常用來標記分解早期和晚期的過度階段。另一研究表明,過度階段的特徵是屍體中細菌混合物的快速變化。
叢集:亢奮的蛆蟲
當腐爛的屍體自我清除時,它就完全暴露在了周圍的環境中。到了這一階段,屍體生態系統成了微生物、昆蟲和食腐動物真正的叢集“中心”。
蒼蠅和肉蠅(及其幼蟲)特別喜歡這時候的屍體。因為屍體會散發出病怏怏的甜味,來自分解過程帶來的揮發性物質的混合物。綠頭蒼蠅的觸角具有針對特殊氣味的感受器,能讓它更準確地降落在傷口或是孔隙處產卵。
每隻蒼蠅大約會產250只卵,會在24小時內孵化出第一批蛆蟲。它們依靠吃腐爛的肉、不斷地蛻殼進化成更大的蛆,直到化蛹後變成蒼蠅,就這樣迴圈往復,最後沒養料了就停止。
就像簇擁在一起行走的企鵝,這些蛆蟲也會聚集在一起,產生許多熱量,蛆群的內部溫度能提高超過10℃。但企鵝擠在一起是為了保暖,蛆群卻是為了散熱。
“蛆群把雙刃劍,”Bucheli解釋道,“如果總在邊緣,可能會被鳥吃掉。如果總在中間,就會被煮熟。所以,它們總是從中間移動到邊緣再返回。”
蒼蠅還會吸引昆蟲界的食肉系——甲蟲、蟎蟲、螞蟻、黃蜂和蜘蛛前來,它們都以蒼蠅的卵和幼蟲為食。禿鷹和其他食腐動物也不會錯過這場屍體的饕餮。但如果沒有它們在場,蛆群也能完美地清除軟組織。正如近代生物分類學奠基人卡爾·林奈所說:“三隻蒼蠅可以像頭獅子一樣迅速消化一匹馬的屍體。”
蒼蠅不僅會在屍體上產卵,還會帶走屍體的細菌,順便留下自己的。屍體裡滲出的液化組織也會和下邊的土壤交換細菌。因此,Bucheli也會從屍體周圍的土壤裡採集樣本:“當屍體腐爛時,腸道細菌就出來了,我們發現屍體外它們的數量更多。”
這樣看來,每個屍體可能都有個獨特的微生物簽名,還和當時死去的環境條件有關。更深入地瞭解這些菌落的組成、菌落之間的相互作用等,能夠輔助SHSU的研究人員更好地確認屍體死亡的時間、地點和原因。
清除:小型的生態系統
“我們正在尋找腐屍滲出來的分解液,”德州大學的法醫人類學研究主任丹尼爾·威斯科特介紹說。他的團隊中有一位飛行員,負責操作無人機在農場上空進行拍攝。
“它正在尋找肥沃的有機土壤,顏色會比其他土壤暗些。如果它能做到,我們也就能找出這些‘小圓圈’了。”
這些“小圓圈”指的是“腐屍島”。也就是說,屍體腐爛後,周圍的土壤裡會富含屍體自我清除出來的細胞液、從屍體爬出來的蛆等等,其他動物也可能會在這裡留下排洩物,昆蟲屍體也會為這裡提供有機物。這樣一來,一個生生不息的小型生態系統就形成了。
據估計,人體內平均含有50%至75%的水,脫水的人體最終會釋放32克/公斤的氮、10克/公斤的磷、4克/公斤的鉀和1克/公斤的鎂到土壤中。起初,體內的抗生素可能會殺死一部分植被,但最終的分解物還是有利於周邊的生態系統。
“腐屍島”內的微生物數量會大於周邊的區域,因而研究腐爛的屍體如何改變它周圍的生態環境,有利於發掘被拋屍於野外的受害者的更多資訊。
另外,關於“腐屍島”的土壤分析或許會是估算死亡時間的新方式。2008年的某項研究表明,“腐屍島”進入土壤的分解液中,氮、磷的濃度會在第72天和第100天出現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