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豐鎬遺子
-
2 # 至樂無如讀書
周朝實行分封制,主要是把姬周姬姓子孫,分封到全國各地做諸侯王,這些諸侯就以封地為姓氏。周初封國71,其中,姬姓佔了53。這些諸侯國又層層分封,姬周子的遍天下!據統計,由姬姓衍生了411個姓氏,佔《百家姓》504姓的82%!
-
3 # 大意覺迷
西周時期為了對當時比較有影響的政治家族進行統一管理,設定了姓氏制度。這種制度應該說不是一種嚴格的政治制度,算是一種比較鬆散的文化制度。不過一旦規定下來,那些貴族們就按照這個基本制度來規範人際關係。這個制度首先是根據父系血緣,將貴族集團劃分成不同的大族系,每個大族系設定一個家族標誌,稱為“姓”。“姓”既是用來凝聚已經分家的貴族之間的血緣紐帶,也是貴族之間通婚的基本憑據。常見的姓有:姬、姜、姚、嬴、姒、子、妘、媯、任(妊)、姞、祁等等。姓有一個基本的特徵就是都有女字旁,不過由於古文字變遷比較厲害,現在的寫法很多女字旁都沒了,比如任姓,早期寫作妊,後來變成單人旁。
每個家族設定什麼姓,應該是有一定講頭的,但由於時代久遠,已經不能明瞭真實含義。後世對於西周時期設定的“姓”的起源產生了很多傳說,比如有人認為“姓”是堯舜甚至黃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夏朝的姓為“姒”,是因為夏禹的母親吃了薏苡,商朝的姓為“子”,是因為商契的母親吃了燕子卵。這些說法帶有很強的神話色彩,可能與相關“姓”的設定初衷有很大的不同。
姓氏制度的設立對於分封制沒有直接的影響,同樣姓的貴族可以分封到不同地區。但作為婚姻來說,同姓貴族哪怕是相隔一百代,男女也不能成婚,這就是所謂“同姓不婚”。女性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封地的,所以女性可以一直使用“姓”,而男性貴族到一定時候可能要從大家族中分離出去,他們可以再取一個“氏”,但他們必須記住自己的老祖宗是誰,知道自己是什麼姓,如果遇到自己喜歡的妹子首先需要知道她是什麼“姓”,然後才能談婚論嫁。
有的貴族可能有多個“氏”,但一般只有一個“姓”,比如戰國時期的魏國國君,祖先出自畢公高,即畢氏,而畢公高為姬姓,所以魏國國君也是姬姓。
回覆列表
要搞清楚這個,先要分清“姓”與“氏”。遠古時期,母系社會,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遵守同宗不婚,產生了“上古八大姓”中,分別為“姬、姜、姚、嬴、姒、妘、媯、姞”,因百姓只知其母,故每個姓均有女字旁或女字底,同姓則同血緣,為同一個祖先。
但是隨著子孫繁衍,人口暴增,同姓的太多,就出現了姓下面的分支,也就是“氏”。按照《風俗通義·氏族篇》裡講:“蓋姓有八,或氏於號。或氏於諡,或氏於爵,或氏於國,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居,或氏於事,或氏於職。”,也就是說通行的人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即以自己官職、地方名稱、山川河流等給這個小部族取“氏”位號。
周朝共計800年,分西周和東周。西周時期,周天子權威巨大,分封諸侯七十一國,周王室姬姓獨居五十三國,以拱衛宗周。
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又將子孫封為士大夫,各家子孫都有封地,一層一層分下去,都是嫡長子繼承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總的來說,諸侯國貴族不論誰當國王,都是一脈血緣。因周王室姬姓獨居五十三國,天下王室宗親大部分是周天子的血緣。
到了戰國時期,當時分封七十二諸侯國,姬姓獨居五十三國,到戰國後期大一點的國家只剩下七個,這就是戰國七雄。七國裡面南韓、燕國、魏國三家都是姬姓諸侯國,與周天子是血緣宗親。齊國開國祖先是姜子牙,為姜姓呂氏,後被田家篡位;楚國是羋姓熊氏;趙國和秦國是一家子,都是嬴姓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