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3986033597

    秦九卿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宗正、太僕、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9.少府,負責皇家財政及官府手工業。

    東漢和新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即中央各機關的總稱。東漢時九卿分屬三司(太常、光祿勳、衛尉三卿並太尉所部;太僕、廷尉、大鴻臚三卿並司徒所部;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並司空所部),多進為三公,各有署曹掾史,隨事為員。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

    梁武帝天監七年,以太常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農為司農卿,三卿是為春卿。加置太府卿,以少府為少府卿,加置太僕卿,三卿是為夏卿。以衛尉為衛尉卿,廷尉為廷尉卿,將作大匠為大匠卿,三卿是為秋卿。以光祿勳為光祿卿,大鴻臚為鴻臚卿,都水使者為大舟卿,三卿是為冬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

    北齊改廷尉為大理,少府為太府,合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鴻臚、司農,稱之為九寺。置卿、少卿、丞各一人,各有功曹、五官、主簿、錄事等員。自古“九卿”同“九寺”,但正式將“九寺”與官職連用則始於北齊。

    隋唐九寺與北齊同,即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

    宋九寺與唐同,惟光祿寺因避宋太宗趙光義諱,改為崇祿寺。

    魏晉南北朝以後,設尚書分主各部行政,九卿專掌一部分事務,職位較輕。

    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別。明之大九卿為六部尚書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小九卿為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詹事、翰林學士、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苑馬寺卿、尚寶司卿。清代皇帝的諭旨中常以六部九卿並提,可見不把六部計算在九卿之內。九卿究竟指哪些官,說法不一致。其小九卿則指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鴻臚寺卿、國子祭酒、順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

  • 2 # 帝國的臉譜

    所謂九卿,是指官職名的合稱。《尚書大傳》記載:“古者天子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故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帝王、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為中國最早的官僚統治架構,為中央機構的雛形,也是官僚機構千年源頭,後雖有所更易,但大致不變。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以《周官》所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為六卿,少師、少傅、少保為孤卿,合在一起,稱為九卿。在漢朝,大家習慣把——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祿勳)、太僕、延尉(大理)、典客(大鴻臚)、宗正、治粟內史(大司農)、少府、衛尉、中尉(執金吾)、三輔長官——這些俸祿二千石一級的中央各高階行政機構長官,並稱為九卿,因為並非專指九種官職,所以有時也稱列卿。

    到了王莽改制時期,曾用九卿去稱呼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共工、予虞等九種俸祿二千石的官員。西漢九卿僅次於丞相、御史大夫,分掌全國行政,可謂位高權重。東漢以後,九兒女權位漸輕。

    在魏晉南朝時期,九卿也作為卿級官員的統稱,無論當時這些人總共有十卿或十二卿,而都以九卿稱之。北齊時候,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九寺,九卿便成為九寺長官的專稱。由於諸卿寺均為事務性機構,政令由尚書省出,所以職權更輕。

    從隋朝到唐朝再到宋朝,都沿襲不改。從南宋到清末,九寺常缺,九卿所指也各有不同。明朝一般以六部(吏、戶、刑、禮、兵、工)、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的長官乃至堂上官為九卿,又稱大九卿;以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詹事、翰林學士、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苑馬寺卿、尚寶司卿為小九卿。

    在清朝,以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都察院左督御史、大理寺卿為大九卿,以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順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為小九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什麼可以活血化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