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帥叔愛歷史
-
2 # 老梁有看法
這個問題是有深度的,我們看,慈禧和光緒皇帝先後死掉了,繼承清皇位的是末代皇帝溥儀,但他一個小孩子家,怎麼能撐起偌大一個國家,於是自然而然他的爹,載灃就成了攝政王。
慈禧臨死讓溥儀即位,是動了心思的,她難道說不知道小孩子管理不了國家嗎?當然知道了,那用的是誰?一定是載灃!載灃這個人在當時被認為是宗室子弟中為數不多的開明的人。大家看看載灃做過的事情,義和團時期,德國公使克林德在禍亂中被幹掉了,為了平息這一事件,清政府派載灃去德國“謝罪”,你看人家載灃過去以後處理的非常好,有理、有力、有節的,並和德皇保持了良好的關係。為大清國贏得了尊嚴,那一年人家才18歲。
1908年,慈禧、光緒先後去世,載灃攝政,那一年二十五歲,如果要說朝廷內的鬥爭,也只有袁世凱,載灃是很痛恨袁項城的,因為他懷疑光緒的死和這老小子有直接關係,但人家袁世凱有兵,所以載灃也不敢做的太絕,只能將他遣散回籍。
趕走袁世凱後,載灃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用藥過猛,不但沒有效果,反倒讓本已岌岌可危的清政府有隨時關門歇業的危險,不得已只得再次召回袁世凱,請他收拾殘局,自己辭去攝政王。那你載灃沒了權力,就剩下隆裕太后和宣統小皇帝,那還不是任由著人家袁世凱擺佈,所以,在載灃卸任還不到四個月,袁項城變逼迫宣統退位,大清國就亡了。
所以說,這時的清廷行將就木,不用鬥也氣數已盡了。
-
3 # 公子品史
其實清朝皇室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政權要是不進行改革,肯定要求被推翻的,慈禧在位時已經開始著手開始了。光緒和慈禧去世後,溥儀繼承了皇位,實權在他的父親載灃手中。它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是如何爭鬥的,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講述。
(欽定憲法大綱)
政治方面: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8月27日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大綱共23條,其中“君上大權”14條,“臣民權利義務”9條,通篇除涵括“議院不許干涉君主”般各勢力妥協之產物,亦具備了“臣民需在法律範圍內行使權利”等君主立憲的理念。隨後《大清報律》等法案先後出臺,立憲的用意更加彰明。
宣統帝繼位後,其父攝政王載灃,加快離了立憲的程序。宣統元年(1909年),各省諮議局選舉,其中立憲派在這些人員中間佔有優勢。立憲派多次發動立憲請願活動,都遭到了清廷的禁止。
宣統三年(1911年)5月,載灃任命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籌組新內閣。新內閣部院首長共有13名成員,其中滿人8名、漢人4名、蒙古人1名,8名滿人當中有6人為宗室、1人為覺羅,被當時革命黨及立憲派諷刺稱為“皇族內閣”。這充分體現了皇室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做的安排。但是這樣也是人民看清了皇室的真面目,他們不是想真立憲,而是要維護皇室統治。
(溥儀和他的父親)
經濟方面:清政府為了換取帝國主義勢力的貸款,於1911年5月宣佈“鐵路幹線國有政策”,在“國有”名義下強奪商辦粵漢、川漢鐵路,把這兩條重要幹線的利權出賣給帝國主義勢力。因此,四川、湖南、湖北和廣東四省迅速掀起了有廣大群眾參加的保路運動,四川省尤為激烈。9月,四川總督趙爾豐槍殺請願群眾數十人,造成流血大慘案。當地百姓更加憤怒了,保路運動迅速發展為武裝起義,威脅了清廷在四川省的統治。推翻清皇朝的風暴即將來臨。
文化方面:廢除了科舉制度,大量新辦新式學堂。還有就是是派遣大批學生到海外留學,但基本是學習專科技術、外語、軍事方面的內容。這些留學歸國的學生經歷了西方的先進社會文化和制度的洗禮,很多人回國後最終做了清朝的掘墓人。這也是清廷萬萬沒有想到的。比如辛亥革命中,發動起義的新軍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曾經留學過外國的。
(皇族內閣)
綜上所訴,清朝皇室在光緒、慈禧死後在一直苟延殘喘,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使用了很多的手段,但最終還是失敗了。歷史的前進滾滾洪流是無法阻擋的,雖然有心,但已無力了。這就是晚清皇室的寫照。
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將會看到我釋出的更加優質的內容!
回覆列表
慈禧和光緒的生活年代已經到了大清的末期。慈禧於公元1908年11月15日病逝,光緒是11月14日殯天。根據2008年的光緒帝死因的研究,科學論證光緒帝死於砒霜中毒,而最有可能的真兇,無疑是老佛爺慈禧。
慈禧在死前最後兩道聖旨是,將醇親王載灃封為攝政王,並將溥儀接到宮中,繼承大統,年號宣統。
光緒帝死前並無子嗣,溥儀的伯父,也就是光緒帝,是載灃的哥哥(同父異母)。讓載灃擔任攝政王,目的是為了輔佐溥儀,鞏固大清的統治。
對於皇家血統傳承,我從道光皇帝論,大家是不是會清楚一些。道光,一生生了九個兒子。
最有名的是皇四子奕詝(讀音為億主)就是咸豐皇帝。第二個有名的就是皇六子奕訢(當然如果是奕訢變成咸豐帝也許清朝大不一樣)。最最有名的其實應該是黃七子奕譞(讀音為億宣),因為奕譞下面最有名的兒子就是光緒帝,第二個有名的兒子就是上面我說的載灃,載灃的兒子溥儀就是宣統。
其實如果要是這麼算,溥儀繼承大統是無可爭議的,而且這是老佛爺的最後一道聖旨,華人講究皇權為大,死者為大,遺照為大,皇考(這個意思)為大。當然這些都是老佛爺下的詔,當時就是老佛爺為大,所以溥儀當皇帝沒有爭議,而且親爹做攝政王,叫監國攝政王,也保證的皇權的唯一性。
其實清朝只要有皇子上位,都會有一段時間的波動。但溥儀繼位的時候,大清帝國已經風雨飄搖,油枯燈滅的時候。三年的光景溥儀就退位了。
在溥儀在位短短三年,真是不好過。從曾祖父道光開始,大清朝割地的割地,賠款的賠款,而政府已經腐敗到膀胱。外憂的西方列強,內患的不計其數。皇權已經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誰還有心思接手,到時外臣袁世凱過了一把皇帝癮,張勳左竄右挑,最後也沒什麼好果子吃。
在大清王朝的最後的這幾年,皇室成員基本上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明明知道已經不行了,但還是想繼續維持的;第二部分,已經看到不行的,儘量撈一些好處的求日後自保的,第三部分是,選擇沉默慎言低調的,我幫不了忙,也不挑亂。
無力迴天,大清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