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一軍情
-
2 # 思悟心蕾
詩人作詩需要的是情景交融富有韻味,更是用了“飛將軍”三個字,李廣因此作為漢朝名將更是讓人記憶猶新知的千年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名將。
漢朝文帝,景帝相繼採取和匈奴和親的政策,對匈奴進行安撫。同時在匈奴的邊界地區設立關市,和匈奴貿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騷擾。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衝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因而漢文帝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這其中有諸多因素:一,因要休戰日久,很少出戰影響武將戰功的積累;二,因和親關係需要緩解漢與匈奴之間的關係,對於武將提拔會過於敏感影響互信;三,並且當時提倡黃老學說,注重無為而治。
這是文學作品的時空傳承效應,也是讚頌飛將軍的勇武。
-
3 # 林158066935
李廣難封這還真的不能怪漢武帝。封侯的標準是死的,達不到標準就封不了,歷史記載李廣是能打但不善於統兵進行大兵團作戰,那個時代十萬騎兵已經封頂了,而且打得敗戰太多更沒有打殲滅戰能力,太史公對其同情但不代表漢武帝真的故意歧視壓制李廣的。真正收到壓制打擊的其實是衛青,最後是一鍋端呀。
-
4 # 啟蒙學堂
評價李廣,要全面的來看,不要因為他的名氣而忽視了他的短處。
李廣作為秦時名將李信後代,出身高貴,世代擅射,李廣的射術更是超過他的先人,當世人多以勇猛來形容他。那麼為什麼匈奴人畏懼他呢,因為他個人武力超群,常常孤身犯險深入敵營也能全身而退,被俘也能隻身逃走。匈奴人本就是個善於騎射的民族,看到漢軍中有個如此身手的人自然另眼相看,這也能從側面反映出李廣的騎射水平在當時比匈奴人還要厲害的多。草原民族崇尚武力,誰厲害就崇拜誰,害怕李廣也是因為他的個人戰力絕對超群。那麼,名氣如此之大的李廣為何沒有被封侯呢?
漢高祖早就定下了封侯的規則,有功者可封侯。
再看李廣,最接近封侯的一次就是跟隨周亞夫平定七王之亂,並且奪得吳王軍旗,按照標準是可以封侯的,可是李廣擅自接受梁王的將軍印惹得漢景帝不高興,自然不能給他封侯。
後來,漢武帝時期,李廣四次對戰匈奴。
首戰,四名將軍各率一萬騎兵分四路出擊,李廣為其中之一。結果:李廣的一萬騎兵全軍覆沒,李廣本人被生俘(後逃回);所殺匈奴人的數量:未知。
次戰,以偏將軍的身份隨衛青出征,為衛青麾下六將之一,結果:其他將領各有斬獲,不少中下級將領在此行動中先後立功獲得封侯,而李廣的收穫是:零(廣軍無功)。
第三戰,領兵四千,與匈奴左賢王部的四萬騎兵遭遇,由於張騫的援軍未能及時趕來,結果:又一次全軍覆沒(盡亡其軍四千人);所殺匈奴人數量:三千多人(見《漢書.武帝本紀》)。
最後一戰:因迷路,未能及時與衛青的主力會師合擊匈奴單于,按律要追究責任,憤而自殺。
在這幾次出戰中,李廣取得了兩次全軍覆沒、一次走迷失道、一次毫無收穫的戰績,且有一次被敵生擒的記錄。作為領兵將領,這樣的戰績很難讓人和他的名氣聯絡起來。
將領要做的就是以最少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李廣對戰匈奴戰績實在難以使人信服。漢武帝並不是有意打壓李廣,相反,漢武帝很賞識李廣的射箭本領。漢武帝外出狩獵時常帶著李廣,李廣也從沒讓武帝失望,既可以射穿石頭又可以射死老虎。如此勇猛的李廣,漢武帝很想他能在沙場上建功立業的。幾乎每次對戰匈奴都有李廣的影子,四十年的作戰史,最後的結局竟然是迷路自殺了。
可見,李廣在帶兵作戰方面是不具有天賦的,加之他天生自負,不服調遣,濫殺降軍,又不善於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他不能封侯完全是因為他自己的性格使然。
假使他能稍微虛心向衛青霍去病學習一下領兵技巧,建功立業封侯也不會與他無緣。
正所謂事在人為,做任何事都一樣,多總結經驗教訓,多向別人學習,而不是一味抱怨,功夫到了,成功自然就不遠了。
-
5 # 歷史簡單說
王勃的《滕王閣序》有一句話很出名: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是西漢人,有才能,但是一直得不到重用,後來有人向漢武帝推薦馮唐的時候,馮唐已九十多歲了,說到這的時候,我覺得不是馮唐易老,而是馮唐長壽了。
公元前121年,代公孫弘為丞相。李蔡的才能比不上李廣,名聲也不如李廣,但是李廣沒有封侯,官位也沒超過九卿,李蔡卻能封侯,還是三公。李廣的一些部下,也有一些被封侯了。
李廣就問王朔:自從漢朝打匈奴以來,我就一直參加了,可是各部隊校尉以下的,才能一般的,因為打匈奴有功的就有幾十人,而我李廣呢,不比別人差,但是沒有功勞來封侯,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我的骨相不好,不能封侯,還是我的命不好,只能如此?
王朔就問:將軍想一下,有沒有什麼後悔的事情?
李廣說:我曾經當過隴西太守,有一次羌人反叛,我就騙他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最後都被我殺了,這是我最大的悔事。
王逆說:讓自己遭殃的事,莫過於這種殺降的事情了,這個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了,但只是這個原因嗎?
李廣與李蔡曾經隨漢文帝出行,漢文帝對李廣說:可惜呀,你是沒有趕上好時候,如果你是在高祖的時候,肯定能封個萬戶侯的。但其實漢文帝,這句話說得並不對,因為他不知道後面也有機會的。
漢景帝的時候,七王之亂,李廣隨周亞夫平叛,但是李廣卻私下接受了梁孝王給的將軍印授,這個梁孝王是漢景帝的親弟弟,竇太后一直希望漢景帝死後傳位給梁孝王。
李廣率軍出雁門關攻打匈奴,被匈奴打敗,並且被擒了,李廣假死,趁看守不備,逃回長安城。李廣損兵太多,而且被活捉,應該處斬,李廣就用金銀贖死,貶為平民。
李廣閒居時,夜裡出行,走到霸陵亭,霸陵尉禁止他通行,扣留了李廣。李廣後來起復為右北平太守,他請求讓霸陵尉一同赴任,接著就把他給殺了。
最後李廣隨衛青出征匈奴,李廣軍迷路,李廣為了不讓史官說他,就自裁了。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李廣不能封侯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他沒有功勞,自然不能封侯,他的部下,還有衛青的很多部下都封了侯,就只有他沒有封侯。
-
6 # 南方鵬
荊軻刺秦失敗,秦王政大怒,發兵攻燕,大將李信身先士卒,窮追太子丹不捨,前222年,與其他路軍合力攻滅燕國。蠃政要滅亡楚國問需要多少兵馬,王翦說六十萬,李信說二十萬,秦王嘉許,令李信帶兵攻楚,大敗而歸。飛將軍李廣,就是李信的後人,李廣名將世家,滿門忠勇,漢文帝時,與匈奴力戰有功封中郎,文帝感嘆說,李廣如果生在高帝時代,封萬戶侯不在話下,漢初大敵是北方匈奴,而漢朝與匈奴和親防禦為主,缺少戰場。
個人武勇出色,李廣治軍卻以寬仁為主,頗得軍心,但這一點也多為後人詬病,認為他軍隊缺乏紀律沒有戰力,當時與他並列的有將軍程不識,卻軍紀苛刻,士兵們樂於跟從李廣而不願跟程不識,司馬光評價說,“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在與匈奴的幾場戰事,李廣多次出征,不是碰不到敵人,便是打得不夠漂亮,他的後輩在武帝期間多人因戰功封侯,連他的兒子李敢都受封關內侯,而李廣一直達不到封侯條件,時人稱他是“數奇”。
李廣又有三次出征匈奴,但未能碰上敵軍與敵接戰,一次是馬邑之謀,計謀洩露,匈奴兵退走,漢軍不敢追擊;一次是漠南之戰,隨衛青出征,漢軍前鋒過於兇猛,李廣擔任後將軍,等趕到時,敵人基本被殺光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是前119年漠北之戰,因迷路貽誤戰機,自殺身亡。
唐朝詩人王維有《老將行》感嘆: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奔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回覆列表
曾經有人說出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也發出過“李廣難封”的歷史感慨。這麼多人如此緬懷飛將軍李廣,為李廣打抱不平。難道如此英雄般的人物,至死都無法獲得侯爵?究竟是作為最高統治的漢景帝、漢武帝錯了,還是世人故意片面的去看待歷史,想以此來表現自我的境遇呢?
雖然李廣在漢文帝的時候就已初露鋒芒,隨皇帝衝鋒陷陣、抵禦匈奴,也曾被漢文帝感慨李廣說:沒遇上好時機,如果遇上高祖那個時代,封個萬戶侯是不在話下的,從此深得漢文帝同情與看重。但自此以後,李廣自認為已天下無敵,在心底裡蔑視匈奴人,每次進擊匈奴都拼了命的打。這就造成了李廣雖然能身先士卒,勇猛殺敵,但除了拼力氣外,沒有戰局觀念,不顧及戰略部署,不會從戰術上勝敵人,典型的有勇無謀。
比如漢武帝時期,大將軍衛青在與匈奴大單于進行漠北決戰的時候,衛青本來想讓李廣從側面偷襲匈奴,但他卻不顧全大局,請戰當先鋒,衛青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本來衛青就覺得李廣比較自負,不聽從指揮,沒有大局觀念,這種情況下跟敵人小打小鬧還可以,如果是大規模作戰就不行了。而且衛青也深知李廣年紀已大,在長途跋涉當中體力和精力都不足。最重要的是李廣急於封侯,想著最後一博以取得戰績,在這種情況下他會急於求勝、輕敵冒進,觸犯兵家的大忌。而衛青作為全域性的統帥,就很理智的拒絕了李廣這個請求,還是讓其讓從側路進攻,但李廣卻沒有順利的完成任務,在行軍途中迷了路,沒有及時與衛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匈奴大單于逃跑。之後因為衛青的責怪而引領自刎,從而直接失去了封侯的機會。
可以說,李廣雖然名氣很大,但那只是在區域性抵抗匈奴的侵擾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使得他名氣大噪。但在大規模的軍團作戰中,他卻沒有能拿的出手的戰績,所以至死沒有封侯就顯得理所當然了,李廣也並非像後人所說的那麼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