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鄭說歷史

    2020年開年大劇《大明風華》,是近年來少有提及明初殘酷殉葬制度的電視劇。

    當然,劇中對明初嬪妃殉葬制的描述,是太子妃張氏口中的「後宮無所出者殉」,其實大大減輕了其殘酷程度。

    明初真實歷史中,除正宮皇后外,所有妃嬪無論是否生育,都要殉葬,只有皇帝或太后特旨赦免的個別妃嬪,才能免死。

    明太祖朱元璋,與和馬皇后是結髮夫妻,共歷貧賤患難,恩愛至深,

    然而,並不妨礙他同時廣納妃嬪,有封號的后妃四十六人,生下了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

    朱元璋一直自詡只好讀書,不好女色,對後宮這些女人,毫無憐惜之情,完全視之如草芥,甚至復古了千年之前的人殉制度,死後將她們盡數打包帶走。

    事實上,朱元璋確實對女色無所愛之所以廣納妃嬪,也只是為了儘可能多的繁衍後代,把自己從孤身一人繁衍成一個枝繁葉茂的大家族,兒子可以用來封藩一方,女兒可以用來聯姻和籠絡功臣,從而讓自己建立的帝國,根基儘可能鞏固。

    這同樣也是歷史上絕大多數帝王,明明有心愛之人,一樣要廣納後宮的根本原因。以古人的平均壽命和極高的嬰孩夭折率,以及產婦死亡率,只有一個妻子,對整個王朝的社稷前途,都實在太危險了。

    而朱元璋死後,那些生育了皇子的妃嬪,全部都被他勒令殉葬了,即使她們的兒子已經是封藩一方的藩王,也都不能免死。哪怕是年僅3歲的幼女寶慶公主的生母,在野史中被赦免了,其實一樣也沒破例。

    更殘酷的是,從皇次子秦王朱樉早死,秦王妃王氏被朱元璋勒令殉葬起,明朝還形成了這樣的慣例,親王郡王的正室王妃如果“無所出”,就是沒有生育兒子,也要和側妃、姬妾一起被強迫殉葬,生下兒子的才能免死。比如明仁宗之子,衛王朱瞻埏,越王朱瞻墉,早死且無子嗣,其王妃都被殉葬。

    而另一方面,飛揚跋扈、居功自傲的大將軍藍玉,應該是朱元璋生平最痛恨的人,和胡惟庸並列,令他專門興起“胡藍大獄”,株連無數。

    但是在把藍玉剝皮實草,株連一萬五千多人,殺戮無數功臣之後,藍玉的女兒蜀王妃藍氏。卻居然沒有被牽連。甚至最後朱元璋還把藍玉的人皮留在了蜀王府,讓他們夫妻一直供奉。

    相反,秦王妃王氏作為蒙元名將王保保的妹妹(真實歷史中的“趙敏”郡主),她被指婚給皇次子秦王朱樉,意味著秦王被肯定排除出皇儲人選了,再不能與太子朱標相爭了。

    因此,秦王妃和秦王關係極差,長期被丈夫虐待,幽囚宮中,又沒有生育,就在秦王早死後,成為第一個被朱元璋勒令殉葬的正室王妃。

    而秦王更寵愛的次妃鄧氏,開國功臣寧河王鄧愈之女,更因為被朱元璋宣佈“忌妒迷惑”秦王“寵妾滅妻”,直接被追責、自縊身亡。

    ——所以,朱元璋對這些女子的處置,其行事其實是【很有邏輯】的:

    只要你安生做我老朱家兒媳婦,完成了相夫育子的本職工作,我就可以網開一面,不因你父親的罪過牽連你,否則,縱然是被丈夫虐待,無辜受累,也難免殘酷的殉葬結局。

    只因在朱元璋眼裡,自己的女人(馬皇后除外),所有兒孫的女人,統統都是為老朱家繁衍後代、開枝散葉的【生育工具】。

    那麼當自己死後、或者自己兒子早死,那些還活著的女人,自然也就再沒有作為生育工具的價值了。然後按漢晉唐宋各個前朝的慣例,朝廷居然還得專門花錢糧去供養她們,還得專門安置宮室看管,防止其勾連外人,不守貞節……

    從起自布衣,平素節儉樸素的大明太祖皇帝看來,繼續供養這些嬪妃,這實在是很浪費民脂民膏的事,他老人家自然難以容忍。

    而到明成祖朱棣去世後,明朝後宮幾十年的最高統治者,都是明仁宗皇后張氏。這位被外廷人士文官吹噓成“賢明聖德”的誠孝昭皇后,也是明初慘烈的妃嬪殉葬制,除朱元璋之外的最大責任人。

    哪個後宮嬪妃殉葬,哪個可以免死,幾乎都是張皇后一言而決。敬妃張氏是名將張輔之女,就得到了特旨赦免。另幾個無子嗣的老妾,和張皇后關係好,也被赦免了。

    明仁宗生前最寵愛的郭貴妃,生下3個皇子,又是功臣之女,卻不免於被殉葬。郭貴妃所生的騰王,梁王,衛王,在生母慘死後,心情可想而知,最後全都早死、無子、國除。

    《大明風華》劇中,李朝進貢他們“全貴妃”所生的“嬰寧長公主”給朱棣做了“樸妃”,這本身就肯定不符合歷史,因為李氏北韓作為明朝藩屬國,國君只是郡王,既不能有“貴妃”也不能有“公主”,更不姓樸。

    而且, 如果按真實歷史來,北韓進貢的“安貴妃”和“樸妃”姊妹,無論如何折騰,是否生下子嗣,都註定難逃殉葬噩運。

    所以,為了劇情需要,才要在劇中將殉葬制改成了「後宮無所出者殉」,讓“安貴妃”有一個努力折騰的動機。

    至於當時的明朝為何有如此殘酷的殉葬制度,願意入宮攀龍附鳳的女子還絡繹不絕,原因也很簡單,當不了嬪妃的宮女更苦……

    明朝的宮女,生病了不給醫治,而且是終身制,到死不得出宮,如明神宗王皇后好酗酒,打死的宮女上百人,竟然還被外廷文官視為賢后,竭力維持其地位。

    另一方面,這些後宮女子, 同樣也過著封建社會女性最頂端最奢華的生活。特別是高位嬪妃的物質和禮制待遇,甚至遠遠超過了名聲赫赫、殫精竭慮的國家重臣。

    她們如有幸生下子女,相對於大明王朝其他幾乎所有人而言,那是真正的高高在上,身份之別如鴻溝天鑑,而且這種地位差距,同樣被當時所有人視為天經地義。

    而且,明初那些殉葬嬪妃的家人,有個專門稱呼“朝天女戶”,可以世襲錦衣衛千戶、百戶的官職,這是比類朝廷一品大員才有的待遇了。

    要知道,于謙打贏北京保衛戰,也只是讓兒子于冕得到了“世襲錦衣衛千戶”的世職。

    歷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死時,除了胡皇后、孫皇后肯定不用殉葬,還有生下皇次子朱祁鈺的吳賢妃被特別赦免,

    他的其餘10個妃子都被殉葬,這其中或許就有被“火線提拔”的宮女,給家族掙下了偌大的前程。

    何貴妃,諡端靜。趙賢妃,諡純靜。吳惠妃,諡貞順。焦淑妃,諡莊靜。曹敬妃,諡莊順。

    徐順妃,諡貞惠。袁麗妃,諡恭定。諸恭妃,諡貞靜。李充妃,諡恭順。何成妃,諡肅僖……她們全都是在殉葬前才被冊封,冊文雲「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

    張太后可以不顧朱元璋的慣例,赦免吳賢妃,卻定要殺死這些女人,多半也是因為兒子38歲就英年早逝,遷怒於“後宮女色”之舉。

    而《大明風華》劇中,明宣宗朱瞻基作為男主角,至始至終只有胡皇后、孫皇后這兩個在劇情中“把他綠了”的妻子,別無其他妃嬪,或許也算是對男主角的一種變相美化、以此作為補償吧。

    朱瞻基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後,被囚禁在南宮做太上皇的那幾年,和一群妃子、奴婢、罪婦,一共生下了4個兒子6個女兒,另外還有3個兒子,出生不久夭折。其中有個進宮20年,比他大13歲的老宮女,因為生了個女兒,復辟後被封為樊順妃。

    朱祁鎮其人喪師辱國、殺害忠良、治國無方,可說是明朝執政水準最差勁的皇帝。在復辟後,他一邊殘酷打擊報復景泰君臣,一邊對這些他眼中的共患難的“自己人”卻多有關照。

    千錯萬錯,他臨死前,能顧念當初被囚時和這些女子的患難情誼,廢止這項野蠻而落伍的殉葬制度,亦是百惡終有一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名姝》這部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