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前天坐在床上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並噁心嘔吐,只有閉上眼晴腦袋不動才好受些。後被家人送醫院,CT、磁共振、胸部和胸側面X射線、心電圖檢查正常,血壓140/110,血糖高乙確診為糖尿病,血樣檢查正常,輸了丹紅、桂哌齊特、羥基澱粉液體後炫暈停止。今天醫生還要繼續做B超檢查,請大家給我分析一下,這到底怎麼了?
10
回覆列表
  • 1 # 科學運動與健康

    最近周圍人可能會多次向你描述嚴重的身體不適,諸如天旋地轉、噁心嘔吐。正如大家所瞭解到的,頸椎病、美尼爾氏綜合徵、暈動症等嚴重到一定程度都會出現類似症狀。而此種情況多表現為活動後明顯或加重。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徵,分為脊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及複合型頸椎病。頭暈、噁心常見於椎動脈型頸椎病及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前者是臨床中最常見,以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摔倒、頭痛、噁心嘔吐,或耳鳴、耳聾、視物不清、肢體感覺異常等為常見表現,合併耳鳴時易與美尼爾氏綜合徵相混淆。後者則表現為頭暈目眩、心悸胸悶等症狀。X片、CT、MRI、肌電圖等可協助診斷。

    美尼爾氏綜合症以膜迷路積水的一種內耳疾病,本病以突發性眩暈、耳鳴、耳聾或眼球震顫為主要臨床表現,亦可表現為同側頭及耳內悶脹感,或感頭重腳輕,多為單耳發病,眩暈有明顯的發作期和間歇期。研究表明該病多與內耳迴圈障礙、先天發育異常、顱腦損傷、內耳免疫反應有關,也有資料顯示其與慢性扁桃體炎、副鼻竇炎、闌尾炎及膽囊炎有關。

    暈動病,是由乘坐車、船、飛機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搖擺、顛簸,旋轉、加速運動等所致疾病的統稱,當人們凝視快速運動或旋轉的物體時也可引起本病。發病與影響前庭功能有關。本病常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後發生,初起會有胃腸道不適如噁心,面色蒼白,冷汗出,後可伴眩暈,血壓下降,呼吸深慢,眼球震顫,嚴重嘔吐,症狀一般在停運或減速後消失或減輕,重複執行或加速運動後,症狀再出現。發病時宜閉目仰臥,坐位時頭部緊靠固定椅背或物體上,避免較大幅度的搖擺。重者可選用抗組胺和抗膽礆類藥物。

    安靜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嘔吐症狀可能與上述疾病有關,病史、體徵及相關輔助檢查可協助診斷,有者祛除誘因者症狀可好轉,有者需積極針對原發疾病治療,有者可配合藥物及手術治療方案來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 2 # 夢雲山人1

    希望你認認真真的回憶,哪怕回想五天五夜都不要放棄。

    你的胸部是否曾經受過傷:或跌、或被打、或不小心撞到什麼?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回覆我。

  • 3 # 中華醫學科普

    首先說耳源性疾病,最常見的是良性位置性眩暈,其實分為周圍型和中樞型兩類情況,前庭周圍性病變主要見於內耳的耳石病變,或由於外傷、感染、血管閉塞,使前庭器官發生萎縮。臨床表現為在某種特殊的頭位,通常是患耳處在最低點時,經數秒的潛伏期發生中等程度的眩暈、噁心,極少有嘔吐。眼球震顫也需要數秒鐘(約5秒)的潛伏期才出現,主要是旋轉性,或水平性及旋轉性。眩暈和眼震只持續很短的數秒時間。在重複誘發位置時,眼震反應及眩暈程度都迅速減弱,有人稱此為“疲勞現象”。 前庭中樞性病變主要見於後顱窩病變(如腫瘤、蛛網膜炎影響腦脊液迴圈),或椎動脈在頭位改變時出現供血不全。臨床表現在很多方向上頭位置變化時,都可引起眩暈及眼球震顫的發生。起病迅速,沒有潛伏期,重複試驗時沒有疲勞現象。眼球震顫的形式也不一樣。往往合併有耳鳴、耳痛等,案例中情況不能除外這類情況。

    ①眩暈 此係主要症狀,出現率在90%以上,眩暈的性質可多種多樣,如動搖感,旋轉感,站立不穩感,浮動感等。但近半數以上有上述兩種以上的感覺,而且大部分位動搖感或旋轉性眩暈的組合。眩暈多數呈反覆發作性,約半數的患者由於頭頸之前後屈或旋轉運動引起,部分患者則由於體位改變、站立過久或行走誘發,美尼爾氏綜合症發作時有半數以上伴有耳鳴,約1/3患者有漸進性耳聾,部分患者尚有自發性眼震、位置性眼震。

    ②頭痛 出現率60-80%,常呈發作性跳痛性質,主要是單側性,多侷限於上枕部或頂枕部,有時有視覺先兆,如眼前一陣發黑或閃光等,且有噁心、嘔吐、出汗、流涎等植物神經症狀,故極易誤診為偏頭痛。

    ④視覺症狀 約佔40%,主要表現為複視、視力減退、幻視(不成形者為多)及暫時性雙眼視野缺損,有些人認為視覺症狀僅佔少數(6-9%)

    除上述症狀之外,約有1/3患者可有上肢或面部麻木或感覺異常,絕大部分患者有頸椎棘突,枕大枕小神經或耳大神經壓痛,部分患者出現頸部活動受限,活動時疼痛或有頸響等現象。該案例中並未提及患者頸椎情況,也不伴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症狀,但還是要警惕這類情況。

    多有動脈硬化或頸椎病的病史。臨床病徵多種多樣,相當複雜,主要表現為旋轉性、浮動性或擺動性眩暈,自覺雙腿發軟、站立不穩、地面搖晃、傾斜。伴一過性黑蒙、視野缺損或複視,共濟失調、平衡障礙、麻木和延髓麻痺等。各症狀具體分述如下:

    (1)眩暈 常常是首發症狀,據國內資料統計,約佔45.5-81.6%。眩暈的性質可為旋轉性、浮動性,或雙下肢發軟、站立不穩,自覺地面搖晃、傾斜。也有相當多的患者眩暈症狀並不明顯,只有“頭暈眼花”的感覺。有的伴有單側或雙側耳鳴及聽力減退,聽力檢查為神經性耳聾。耳蝸症狀的出現,提示基底動脈的分支內聽動脈供血不足,此時要特別注意與美尼埃氏病鑑別。眩暈可自發,也可因患者轉換體位、頭頸部屈伸和轉動時誘發,或使已有的眩暈加劇。

    (2)視力障礙 可以表現為一過性黑蒙或視野缺損,主要是影響了大腦後動脈的血液供給所致。如枕葉缺血不太嚴重,視力仍可儲存,但常伴有彩視、眼前閃金花,和偏頭痛發作時很相似。

    (3)共濟失調錶現為軀體位置及步態的平衡失調。傾倒,Romberg氏徵陽性,這是由於小腦核前庭系統功能障礙所致。不少患者可出現眼球震顫,其特點符合中樞性眼震的特徵。

    (4)頭痛大約30-50%以上的病例有頭痛發作。頭痛主要位於後枕部和頂枕部,其性質為跳痛、脹痛。並常伴有噁心、嘔吐、出冷汗等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症狀。頭痛發生的原因,是由於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顱內外動脈系統通過後枕部和頂枕顳部頭皮血管建立側枝迴圈,致使這些頭皮血管擴張,造成血管擴張性頭痛。此症極易誤診為偏頭痛,應予注意。

    (5)意識障礙 由於腦幹缺血累計網狀結構的上行啟用系統時,會發生暈厥乃至昏迷。有的患者可以在突然改變體位時,立即感到四肢無力,雙下肢肌張力突然消失而跌倒在地,此時意識可以是清醒的,能很快站起並繼續活動。

    結合做過得檢查頭部影像學並未提示明確的腦血管病,輸注活血化瘀改善腦供血藥物症狀緩解,建議進一步完善雙側頸動脈超聲檢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提高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