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耳邊碎史

    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共計兩次朝堂爭鋒,前後歷時23年,各方死傷無數,嚴重損耗了東漢的國力,最終導致了黃巾之亂和諸侯割據。黨爭主要有三派勢力,一是清流士大夫,二為外戚集團,三為宦官集團。漢桓帝利用宦官剷除大將軍梁冀後,將其中出力最多的五人在同一天封賞為侯爵,稱為“五侯”。這個行為在宦官的眼中等同於皇帝的背書與站臺,而在清流的眼中,卻是驚世駭俗,畢竟宦官是被閹割過的下等奴才,按照制度是不可以被封侯的。於是,清流大臣們藉此發起 了第一次攻擊,他們反覆上書,規勸桓帝疏遠宦官。開始時,桓帝也非常開明的接受他們的建議,懲治了兩撥宦官中的貪腐分子。

    一、第一次黨錮之禍,以清流、外戚、宦官三方達成平衡為結局

    清流們發現這招好使,於是就更加激烈的彈劾,打擊宦官集團,但這時桓帝覺得有些不對勁了。他發現當時以清流為首的世家大族其實透過“察舉制”壟斷了國家大部分的人事權,並且在地方上,許多人口也成為他們的佃農,以逃避國家的賦稅,導致中央政府的財政每況愈下。不僅如此,在社會輿論中,清流領袖陳蕃、李膺、王暢也被宣傳為天下的楷模、人間的俊傑,人事、財政、名聲全都已經被世家大族壟斷,桓帝自然不能繼續坐以待斃,必須要樹立一股新的勢力來平衡他們的權力,否則自己將會失去對國家的控制。

    因此在後來,即便很多官員繼續彈劾“五侯”及其親族,桓帝也不為所動。但自從宦官集團藉助桓帝的扶植成長起來之後,有部分中央和地方的官職都被安排上了宦官們的親屬和門徒(其實他們也是皇權的延伸),這些原本可都是世家大族的基本盤,被分割了權力的清流們當然不能善罷甘休,發起了第二輪更猛烈的攻擊。他們專門針對嚴重犯罪的宦官親屬,寧可自身違法,也要處決他們,並以此在輿論上抨擊宦官集團。

    其中有幾個典型的例子,一是在南陽郡,有個富商和宦官走得很近,在當地仗勢欺人、橫行霸道,南陽太守逮捕了他之後,不顧朝廷大赦天下,強行將這個富商和他的親族、賓客共二百餘人全部處死。二是在太原郡,有個小宦官貪汙腐敗,太原太守也是在大赦之後將其違規斬首。三是在京都洛陽,有個算命的人和宦官交好,他算出很快就會大赦,就教唆兒子去殺人,結果正好撞到了司隸校尉李膺(清流領袖)的槍口上,也在大赦之後把這兩父子都處決了。

    接二連三的針對性打擊嚴重激怒了宦官們,他們發起了絕地反擊,控告李膺等人越權違法,並且結黨反對政府。這下桓帝爆發了,清流們違規處決本就是越權行事,無論出發點如何,他們眼中已經沒有了皇權與法紀,除此之外竟然還涉嫌結黨營私,最後這點無疑觸碰到了皇權的逆鱗。反擊的暴風雨大大出乎清流們的預料,皇帝直接繞過了世家大族掌控的政府流程,自行簽署了搜捕黨人的命令,由宦官集團去執行。宦官們本就不是有道德底線的人,這下新仇舊恨一起算,東漢的官場上瞬間颳起了一陣腥風血雨。

    李膺被革去官職,關入監獄,因此還株連了兩百多人,其他違規處決人犯的官員更慘,全部都在獄中被殺。太尉陳蕃上表替他們說話,也被桓帝以其他不相關的小事為由免職。一時間,清流官員受到了極大的重創,直到有人說服外戚集團的領袖,皇帝的老丈人大將軍竇武為他們求情,桓帝才做出妥協,停止搜捕並且釋放所有黨人,但所有涉事的黨人及其親屬將終身不得做官,第一次黨錮之禍就這樣落下帷幕。在漢桓帝的鐵腕之下,以大批黨人的終身仕途為代價,使清流、外戚、宦官三方達成政治上的平衡,停止了互相攻擊。

    二、第二次黨錮之禍,士大夫失去了一代人的政治機會,致東漢大亂

    從第一次黨錮之禍結束到漢桓帝駕崩,清流、外戚和宦官之間總共維持了一年左右的短暫和平。新即位的靈帝只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孩,漢朝的最高權力暫時由竇太后掌握。竇太后的父親大將軍竇武雖然是外戚,但也是世家大族,很喜歡和清流名士結交,之前就出面在桓帝的面前保下了黨人,後來更是與陳蕃、李膺等清流領袖越走越近。如此,大將軍竇武內有女兒掌握最高權力,外與清流結盟,於是他與清流領袖陳蕃密謀,準備趁著這個無限大優的時機,對死敵宦官集團進行總清算,將宦官全部處死。

    誰能想到正是這個極端的趕盡殺絕的計劃激起了所有宦官的反抗。漢靈帝建寧元年,農曆九月七日,大將軍竇武在遞上了誅滅全體宦官的摺子後,就拍拍手回家休假了。而就這麼剛剛好,一個宦官偷看到了他摺子裡的內容,完全被嚇傻了。大將軍和太尉要他們所有人的命。那天晚上,所有的宦官都沒有睡,他們全體歃血為盟,決定跟陳蕃竇武拼個魚死網破,政變開始了。

    首先,宦官們挾持了皇帝和太后,謊稱大將軍和太尉謀反,接著,宦官們假傳詔令追捕陳蕃、竇武及其同黨。其間,八十歲高齡的陳蕃收到訊息,帶領身邊的數十名太學生拿著劍匆忙衝向皇宮,想要奮力一搏,但在途中因寡不敵眾被擒,後死於獄中。同時,竇武也得知了訊息,他趕忙奔入軍營,準備起兵反抗,但宦官帶著皇帝的詔書趕到士兵們不敢抗命,紛紛歸降,竇武走投無路,只得拔劍自刎。竇武和陳蕃就這樣為他們極端和計劃和馬虎行事送了命。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接下來大批的同僚好友也將因為他們的錯誤紛紛陪葬。

    陳蕃和竇武的死只是一個開始,從建寧元年到中平元年整整十五年,成為了東漢歷史上對清流們來說最黑暗的十五年。有人因為是陳蕃竇武的朋友而被殺,有人因為收納了逃亡的黨人而全家被滅門,還有更多計程車族被誣陷為黨人,終身不能為官。這次比上一次黨錮之禍更甚,不僅黨人自身,連帶他們前後五代的親屬都受到波及,總共有上千人之多黨人們整整沉寂了一個時代,直到黃巾之亂爆發,漢靈帝為了平亂,才解除了黨錮。

    結束語

    黨錮之禍結束了,但東漢王朝也因這前後兩次的黨爭搖搖欲墜。一方面,清流在中央政府失去上升通道,所以他們只能選擇依附地方勢力。這間接導致了中央政府的空虛和地方勢力的壯大,為後世的諸侯割據埋下伏筆。另一方面,皇帝和宦官集團失去了清流的輔佐和監管,開始肆意濫用政府權力,丟失民心,激化民眾與政府間的矛盾,最終引發了黃巾之亂,國家徹底失控。

    黨錮之禍裡面沒有簡單的好人和壞人,只有朝堂之上各方勢力的明爭暗鬥。清流們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一步一步試探皇帝的底線,最後貪心不足想法太過極端,反而招致宦官對他們殘酷的反撲,整整一代人失去了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宦官們並非什麼正義之士,他們也的的確確有許許多多的劣跡,但這並不是他們全部都該被殺死的理由。世家大族貪腐,濫權,壟斷官職和財政,沒有人會說把他們都殺光,外戚後黨囂張跋扈,橫行不法,也沒有人會說把他們都殺死。而宦官全都要死的理由只有一個:他們動了世家大族的蛋糕。這兩次黨錮之禍,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場權力的遊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的姓氏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