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史頻道

      作為影響後世的文化性格和精神遺產,孟子的“英氣”首先表現為一種瀟灑不拘、獨立自由的主體精神。然而,由私人領域移到公共空間,在實際的社會交往或者政治倫理中,過分孤往的“英氣”又可能造成偏頗狹隘,增加社會和政治運作成本

      “孔孟”雖並稱性情卻不同

      “孔孟”向來並稱,但孔子與孟子很不同,不僅表現在思想學術層面,而且反映在二者的性格氣質上。研究史料可以發現,孔子相對溫柔敦厚,偶爾發點小脾氣。比如,心情不好時會賭氣說要到海上漂流,即“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但是,與孟子的“臭脾氣”相比,孔子的小性格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孟子脾氣之“臭”,就連宋代名儒都有些看不下去。北宋程顥認為,“仲尼,元氣也;顏子,春生也;孟子並秋殺盡見”“仲尼,天地也;顏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岩巖之氣象也”。顏回若是春天的和風青雲,孟子就如同肅殺秋風中的巖巖泰山。程顥之弟程頤也說:“孟子有些英氣,才有英氣便有圭角,英氣甚害事。”這裡一針見血地指出,孟子的性格會“害事”。南宋朱熹更是把孟子說成一個揮臂準備幹仗的人:“孟子則攘臂扼腕,盡發於外。論其氣象……孔子則渾然無跡,顏子微有跡,孟子其跡盡見。”

      宋人於孟子愛之深、知之深,故最能同情瞭解孟子的脾氣。自韓愈之後,兩宋文人士大夫接續推崇《孟子》,終於使之升格,由“子”入“經”。漢武帝立“五經博士”,《周易》《尚書》《儀禮》《詩經》《春秋》 正式成為儒家經典。南朝劉宋時期,《論語》《孝經》等補入經典成“十經”。唐代文宗刻石經於長安,將《爾雅》收入,擴為“十二經”。到南宋光宗叢刻“十三經”,《孟子》始正式進入“經典”,是諸經中最晚的一部。

      宋代文人士大夫普遍具有強烈的參政意識,以天下為己任,有“事業付之書生”的政治擔當,呈現“開口攬時事,議論爭煌煌”的氣象。杜維明曾以“士的自覺”論述孟子價值。這種自覺在宋代文人士大夫那裡得到了迴應。

      無論進退都需掌握主動權

      作為影響後世的文化性格和精神遺產,孟子的“英氣”首先表現為一種瀟灑不拘、獨立自由的主體精神。

      孟子嘗言:“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成語“綽然有餘”即出於此。無論進與退,致君堯舜抑或抱才退隱,孟子都認為需要掌握主動權。《周易》說“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講的就是同理。在陶潛那裡,則是“不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在李白那裡,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王冕那裡,則是“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孟子還強調,遊說君王的時候,內心要有自信:“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吾何畏彼哉?”同時,要注重人格獨立與尊嚴,拒絕來自權力的傲慢:“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

      在君臣交往中,孟子反對過於主動,希望以一種相對的被動來獲取尊重。對於公孫衍、張儀這類迎合、順從君主的人,孟子斥責他們是“妾婦之道”。中國歷史上一直有“不召之臣”的佳話,如伊尹之於商湯、管仲之於齊桓公、諸葛孔明之於劉玄德。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中,韓信唱道:“身懷角書不輕獻,方見英雄非等閒。”這裡面,“不輕獻”即是保持高姿態。相較之下,孟子的孤傲不免過於天真。

      “反覆諫之不聽”不配稱君

      孟子思想受子思影響,史稱“思孟學派”。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之孫。孟子曾受業於子思的弟子。

      子思也有一襟英氣。魯繆公欲與子思為友,子思說:“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意思說的是,你憑什麼與我交朋友?地位你雖比我高,但在道德上你必須師“事我”。

      孟子的口吻與子思如出一轍。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京劇舞臺上《擊鼓罵曹》之所以長演不衰,即因餘派唱腔的高亢蒼涼,將禰衡以寇仇視曹操演繹得淋漓盡致。而朱元璋讀到這句話後,就下令停止祭祀孟子,並箭射進諫之臣。朱元璋還刪節《孟子》為《孟子節文》,被刪的內容不準列入考試範圍。

      在孟子眼中,連周文王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更厲害的是,齊宣王問孟子:商湯放逐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王,都是為人臣子而殺害國君,這是可以的嗎?孟子果斷地回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大致意思是,商紂王不配稱君,只是一匹夫罷了,“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齊宣王聽了“勃然變色”。這一段對話也被視作孟子“目無君父”的證據。

      “傲慢”源於缺少在世知音

      理性來看,孟子“英氣”性格背後確實有一種傲慢的偏執。孟子名軻,“軻,椄軸車也”。這似乎昭示了孟子人生的坎坷與性格的軻峨。

      孟子三歲喪父(一說孟父長年在外),由孟母教之。由於缺乏父愛,加之“孟母三遷”,從墳墓遷集市,再遷至學宮旁,其間不免遭受委曲,故孟子養成剛硬、固執乃至暴躁的性格,自不足為怪。

      孟子說:“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這種過分自信,有時就是一種自卑。孟子同時還有一種孤憤獨往的倔強——“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這種君子所為缺少在世知音的感嘆,令人想起了莊子所說的“畸於人而侔於天”。

      在孟子的“英氣”裡,似有一種個體與群體的間隔感、對立感。孟子說他善養“浩然之氣”,此氣“沛然莫之能御”“仁者無敵”“仁人無敵於天下”。其實,諸如“御”“敵”等字眼,就更多地投射出了一種特立獨行、翛然四顧之身影。

      “孤往”對修身治學有益

      孤往之境,於個人修身、治學甚有益處。王國維以“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形容此境。王元化著有《孤往精神》一文,引熊十力《尊聞錄》:“凡有志根本學術者,當有孤往精神。”潘重規《亭林詩發微》論治學經驗雲:“夜半寂寥,萬緣都盡,然後才能現稀有奇幻的‘聖燈’。”所謂“一燈煮慮,暝寫晨書”“冥闢群界,自成孤詣”以及“板凳甘坐十年冷”,自然少不了此種孤往、執著的精神。

      然而,由私人領域移到公共空間,在實際的社會交往或者政治倫理中,過分孤往的“英氣”又可能造成偏頗狹隘,增加社會和政治運作成本。孟子在宋代的知音非王安石莫屬。王安石在給歐陽修的答詩中說:“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荊公以孟子自期,通身流貫著孟子的“英氣”。荊公所謂“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分明就是以孟子的口吻在言說。

      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面對韓琦、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等人(其中很多與王安石私交甚好)的異見,沒有努力去化解調和矛盾,而是“一意孤行”“道不同不相為謀”,弗顧人情蘭菊。這種“英氣”害事,不得不說是新法失敗的原因之一。而在罷相閒居江寧的日子裡,王安石也許只有時不時透過懷想孟子來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了,正所謂“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是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題書的堂聯。孟子的文化性格,可以說將下聯詮釋得無以復加;至於上聯,似乎還是要回到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

  • 2 # 耕小易

    孟子的自信,是一種責任,是為民請命,視權貴為僕役的態度,孟子提倡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這就是責任,不為權貴而折腰,只為生民而請命。所以我覺得這種自信,越多越好。如果沒有孟子的這種骨氣,就不會也不會有後世文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使命。

    孟子的自信,也是一種骨氣。孟子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只要捫心自問,是符合道義的,即便有千萬人擋在前面,我也將一往無前,這是何等的氣概!如果沒有孟子,就不會有後世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響,也不會有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慷慨赴死的豪氣。

    所以那些說孟子太自信的人,估計都是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的權威人士了吧,覺得孟子民貴君輕的說法冒犯了他們的權威,這樣一個只把老百姓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而把權威推下神壇的人,自然是不受那些自以為高高在上之人喜歡的,所以他們才說孟子太自信了。其實孟子哪裡是太自信,他不過是把老百姓放在了最高的位置而已。

  • 3 # 越古董越時尚

    孟子言必稱堯舜,儒家言必稱孔孟。而孔子的性格溫柔敦厚,孟子的性格卻有些剛硬。看他那一臉“橫肉”的畫像,就曉得此人絕對“不好惹”。時人就有說他太好辯了,孟子卻反駁道:“吾豈好辯哉!吾不得已也。”

    也許正是因為戰國時代,社會愈加混亂,所謂“世衰道微,邪說誣民”。孟子以儒家正統自居,見聖學之不興,心裡甚是著急,難免會“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用今天的話講,孟子可能算是“憤青”的鼻祖。與一般“憤青”最關鍵的區別是,孟子“噴人”不會傷害到自己,因為其確實修養深厚。頗有“罵而沒罵”的禪者風範,以至被後人尊奉為“聖人”。

    前面寫了一篇《孟子的核心言論,大概都在這了》,主要收集了孟子為後世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此篇文章特別為大家整理八句孟子的“狂言”,最能說明孟子雄強剛毅的性格。

    甚至你都很難想象這是“聖人”說的話。孟子曾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伯夷“聖之清者”,伊尹“聖之任者”,孔子“聖之時者”,也許孟子算是“聖之剛者”吧。

    不卑不亢型

    原文: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

    當代話:他有錢是他的事,我有仁;他當大官是他的事,我有義;我有啥不知足的?

    不輸於人型

    原文: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當代話:商湯對於伊尹,桓公對於管仲,都不敢隨便使喚。連管仲這種人都不能隨便使喚,何況我還不屑於做管仲呢?

    不屑一顧型

    原文: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當代話:遊說那些當官的,應該藐視他們,別看他們好像很高大上的樣子。

    不可一世型

    原文: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當代話:老天只是沒想要平治天下,若有這個想法,當今世上,除了我能擔此大任,還能有誰?

    底氣十足型

    原文: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當代話:聖人就算從墳墓裡爬出來,也得贊同我說的話。

    自是非他型

    原文: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當代話:楊朱只想著自己,是不把君王放在眼裡;墨翟講愛無差等,是不把父親放在眼裡;眼裡無父無君,那是禽獸!

    當面對質型

    原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當代話:帶領天下人禍害仁義的,肯定是你的言論吧!

    拐彎抹角型

    原文: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

    當代話:假設有人以粗暴蠻橫的態度對待我,我首先會反省自己。我一定還有不厚道的地方,要不這傢伙為什麼會衝著我來?反省後確實沒毛病,那人還是一副潑婦樣。我會再次反省,一定是我還不夠盡心竭力。經過這次反省後,確實問心無愧,那人依舊瞪著個大眼睛,那就只有一種原因:“他不過是個狂妄之人罷了!這種人跟禽獸有什麼區別呢?對於禽獸又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功夫》裡周星馳與豬籠寨街坊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