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雨無懼
-
2 # 王兆林0309
家族文化是什麼呢?就是一個家族從始祖開始,一代一代人前後傳承所形成的具有顯明家族特徵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特徵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大方面,具體的表象則體現在遷徙、創業、發展、家規、家風和祠堂與祖塋的各項建設中,而家譜則是這種家族文化的集中載體,整個家族成員在社會活動中的獨特的體現便是這個家族的文化特徵。
始祖的遷徙和創業過程,往往就基本的奠定了家族文化的基調。
元朝末年,開州乜堌太原王氏的始祖元善,以進士身份從河中府少卿的任上率族東遷開州乜堌。朝代變了,家族的傳統不能變。先祖們忠孝節儉,耕讀傳家,披荊斬棘,篳路藍縷,設庠序,建家廟,很快的便融入了明代的主流社會。僅明代王氏就有進士6人,舉人4人,知府2人,知縣4人,受皇封者6人,很快地就完成了因改朝換代遷徙後文化的傳承。傳至近代的革命和戰爭中有軍級1人,師級2人,地處級7人,縣團級8人,為國家為民族犧牲的烈士23人,順利地完成了"忠”字上的文化傳遞。
“忠孝傳家本,節儉奠室基”,家譜軸的篆字對聯就是整個王氏家族的家風要求。十六世昌宇公尊父訓,徒步跋涉,幾經寒暑,首創家譜,孝行開啟了王氏文化文明的開端。同時代的飛毛腿來厚公參加義和拳,抑強扶弱,助人行善,為解除因卓立異行而引起長輩的擔擾,遂飲鴆自盡。他們的孝行將和家譜中的《孝行錄》的許多記載代代相傳。
祠堂是凝聚整個王氏家族的聖地。王氏祠堂從始遷至今六百多寒暑,幾經戰亂,幾經修繕,如今依然屹立在東乜堌的大街路南正中。紅漆廊柱,宮殿式享堂,大門兩側雕虎刻彪的上馬石下馬石依然展示著它昔日的輝煌。逢年過節,掛上家譜軸和祖像,把列祖列宗從祖塋請回祠堂,接受後代子孫們的祭拜和瞻仰,追憶先祖,發揚傳統就是一次次的家族文化的教育和傳揚。
乜堌王氏家族六百多年來,家譜已經七修。每次續修都是一次敦宗睦族的王氏盛會。屆時,河南山東兩省三市二十六村的各支代表齊聚老家乜堌,拜墳祭祖,共話家常:憶先祖創業之不易,贊家族今日之輝煌;承先前之優良傳統,啟未來發展之繁榮。血濃於水,其樂融融,團結一致,共奔前程。每次修譜都是一次王氏家族文化的傳承、鞏固、開拓和繁榮。
家族文化是什麼?是忠,是孝,是優良傳統的承繼,是團結一致的共同繁榮。
‘
-
3 # 悅來吳永華
父子爭王兵戎相見,
手足相殘爭奪江山。
泰伯三讓大周榮昌,
聖人尊稱世家第一,
季子三讓百家頌揚,
延陵家風永遠昌榮。
氏族文化我輩傳揚。
這就是我喜歡和我研究我家族文化理由。
回覆列表
在筆者心中,家族文化是一個家族透過一代代人的共同奮鬥積澱的家族觀念、家族精神、家族意志。
從一般意義上說,家族文化包括光宗耀祖、敦宗睦族、上慈下孝、忠君孝親等方面的意識、觀念和精神。從表現形式上看,家族文化不僅記錄在家譜族譜裡,濃縮在家族祠堂間,表現在家族活動中,而且滲透在家族成員的血脈骨髓裡,表現在著家族成員人生態度言語行動中。
家族文化有著至高無上的家族榮譽感、使命感、責任感,支撐著家族人丁興旺、輝煌發達、經久不衰。
家族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光宗耀祖”、“敦宗睦族”、“孝親忠君”等家族精神。筆者試著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不妥之處請好友諸君賜教。
家祠,傳播家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觀念,是家族成員不懈奮鬥的人生目標。過去,為“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奮鬥,幾乎是人們的人生信念。人們做事業、歷艱辛的目標,就是光大門楣,為祖宗爭光,為家族爭光。同時,一個興盛的家族,也以此期待於族人,用家族集體的力量,助推族人奮勇向前。
為家族爭光,表現在科舉時代,中舉人、進士者,返鄉要拜祠堂,或為宗祠立旗杆,或向家族捐獻田產,壯大家族實力。皇帝及地方政府,也會因某人的業績或義行,獎予匾額,家族將它掛在祠堂,引為殊榮。品官有家廟祭祀制度,成為法定承認的望族,何其榮耀。
家譜,研究家族文化的重要資料
“尊祖敬宗,敦宗睦族”要求,是凝聚家族成員的重要規則。家族成員透過“尊祖、敬宗、睦族”,形成強烈的家族歸屬感和濃厚的家族團體意識,共同促使家族走向興旺發達成為名門望族。
“尊祖”,要求族人不僅要敬重在世的前輩,更重要的是講究對祖宗的祭祀。要溯源報本、慎終追遠,永遠敬重祖先,永久紀念祖先,常備不懈的祭祀祖先。
“敬宗”,要求族人尊重族長(宗子)的權威,服從他的領導,認同他所代表的宗族組織,從而形成宗族團體意識。只有尊重族長,才能形成家族組織,舉行有影響的祭祖活動,使家族聲望日高。
“睦族”,要求處理好族人之間的關係,維護宗族的團結和合作,使宗族長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內容。
祭祖活動,弘揚家族文化重要形式
“上慈下孝,孝親忠君”思想,是家族家庭的重要倫理精神。“上慈下孝”,要求父母對子女的撫育,應有慈愛的態度,教給謀生的手段;更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尊重長輩。
父母的能做到在物質資源有限的時代將子女“拉扯大”,就是有恩於子女。做子女的則至少在以下幾方面恪盡孝道。
一是對父母生養、死葬、祭祀。不僅生活上贍養、態度上尊敬,而且替父母設想的比他們自己還要周到,還要早,還要多;父母死後厚葬,以至賣產葬親;祭祀,在於虔敬和持之以恆,保護墳塋,維持林木的茂盛。二是努力做成一番事業,能夠揚名顯親。對國家,對社會有價值,得到承認,以社會名聲替父母增光。三是有傳宗接代人。要生子育孫,使家族香火不斷,綿延百世。
孝道涉及的不僅是家族內部的人際關係,還有社會關係,它是家庭、家族倫理的核心成分。孝道的最終要求,就是族人事業有成,人丁興旺,光大門祚。
“孝親”與“忠君”是兩個概念,但而者又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絡性,並有交叉的內容。
孝親與忠君是連在一起的。因為盡忠,獲得榮譽,從而得到盡孝的大名,可知孝道包含著忠君的內容。
家訓要求做官的子弟,應有愛君之心,為君主辦事,敢於承擔責任,不結黨攬權,不貪墨,不戀位。所以要想做孝子,必須同時做忠臣。
民諺說“寧可終身無父,不可一日無君”,“君恩重於親恩”。可見,孝以忠為必要的內容,孝道是實現忠道的前提。
認祖歸宗,凝聚家族成員重要活動
家譜、家祠、家族活動,是傳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家族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家譜族譜,透過家譜族譜、家祠宗祠、家族活動傳承家族文化。
家譜族譜中記錄了家族發展歷史、家規家訓、先輩列傳、禮儀規則、輩分排行、勝景祭產、血脈關係等,這是家族文化的重要內容。
不少家族將家族發展史、祖先事蹟美德、家族祖訓等濃縮到家祠之中,讓家族成員隨時學習記憶。
一般透過修家譜、修家祠、修祖墓等“三修”活動和祭祖、敬老、獎學活動傳承弘揚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範圍,它不僅成為家族社會的信念,還是整個社會的一種觀念。
家族文化是形成民族國家凝聚力的一種文化因素。古代如此,今天仍然是它的延續,是建設國家、復興民族、增強愛國主義的一種思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