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一節歷史課
-
2 # 歷史的小學生
講一下郾城大捷的背景。公元1139年,南宋紹興九年八月左右,金朝主戰派完顏兀朮發動政變殺死以完顏昌為首的主和派。主戰派控制朝政,金國內部遂統一了“戰滅南宋”的國策。遂後於1140年大驅“南牧之馬”再次攻伐南宋。在這之前南宋與金國主和派的完顏昌是達成了議和協定,但以完顏兀朮為首的主戰派仍然堅信金國可以攻滅南宋,於是發動政變殺死完顏昌驅兵南下。所以這次攻宋等於是敗盟而來。其實在金國政變之前南宋是得到了金國將要政變的確切訊息,但宋高宗與秦檜置之不理,併為了表示對議和的誠意主動將與金國對峙的宋軍撤防。但金國並不買賬,竟然向宋朝提出使用金國年號等無理要求,大戰一觸即發。岳飛,韓世忠等將不斷向宋高宗上奏“金人不可信”,要求加強邊備,以防萬一。但宋高宗完全拋之腦後。由於金國突然發動攻勢,南宋又多將防區將士裁撤,且沒有做認真的戰備布暑,因此金國如疾風驟雨很快佔領了很多南宋州縣。事到如今,宋高宗才做緊急佈置。但此次交戰,金國由於是在盛夏出兵,南宋充分利用酷熱天氣,以逸待勞,以少擊眾。南宋劉錡軍近二萬餘人在順昌之戰中大敗完顏兀朮的十多萬大軍,金國死五千餘人,傷一萬餘人,戰馬死三千多匹,完顏兀朮狼狽逃回開封。此次大戰岳飛按照宋高宗要求是就地駐防鄂州,不準擅動。但岳飛看到金國順昌大敗後數次上奏要求出兵北伐,但都被宋高宗拒絕。岳飛無奈違詔出師兵出開封,力舉一戰而定。實際上岳飛統轄的部隊約十萬多人,但由於被分散駐守各地,因此跟隨他這次北代的不過一萬幾千人,除去後勤保障和火頭軍等非戰鬥部隊,其實能用的也就萬人左右。在開封休整的完顏兀朮看到岳飛孤軍深入,認為戰機稍縱即逝,於是親率精銳馬軍一萬五千多騎直撲郾城,企圖一舉摧毀岳家軍。岳飛深知敵我雙方兵力上的懸殊,此戰必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惡戰。為了表示必勝的決心,他先派兒子岳雲率部出城迎敵,並對岳雲嚴令道:“必勝而後返,如不用命,吾先斬汝矣!”當天下午岳雲揮兩杆鐵錐槍衝入敵陣,此戰也創下了宋金之戰以來宋軍首次在空曠的田野上用騎兵對戰金國騎兵的先例。經過一個回合的戰鬥,宋軍擊退金軍的進攻,於是金軍進行了第二次的衝鋒。由於戰況激烈,宋軍並沒有如完顏兀朮預料的那樣不堪一擊,於是開始不斷將在開封休整的數萬大軍先後開赴戰場。宋軍名將楊再興不畏強敵,抱著活捉完顏兀朮的決心數次衝入敵陣,殺金軍將士近百名,身中槍傷數十處,仍然不下火線。戰鬥打的難解難分的時侯,岳飛親率四十騎突入敵陣,手刃敵軍,極大鼓舞了南宋將士計程車氣。金軍善用左右迂迴側擊的戰術,按照宋時的陣語,對左右兩翼騎兵稱之為“拐之馬”,這也是金軍一直慣用的戰術。岳飛巧妙佈置,“或角其前,或掎其側,用能使敵人之強,不得逞志於我”。由於金軍不能在短時間內取勝,完顏兀朮下令披掛“重鎧全裝”的“鐵浮圖”投入戰鬥。“鐵浮圖”軍也稱鐵塔軍,形容如鐵塔一樣堅固不拔。“鐵浮圖”軍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形成方陣,集體衝鋒,如排山倒海一般。岳飛遂採取砍馬足的戰術使其一馬倒地,兩馬無法前行,導致整個“鐵浮圖”陣形自亂。此戰直到天色昏暗方才結束,金軍大敗而逃。完顏兀朮不甘心失敗,遂後於十日下午再派一千騎兵進犯郾城縣北的五里店,岳飛立即命屬將王剛率五十餘騎前往偵察。雙方隨即在五里店展開激戰,王剛採取擒賊先擒王的原則一擁而上砍死了金軍首將,金軍見狀驚惶失措,遂倉皇逃竄,王剛乘勝追擊敵軍五十里方收兵。郾城大捷的訊息傳入南宋政權後,宋高宗對這次戰鬥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褒獎的詔諭中道:“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師臨陣,何啻百戰。曾未聞遠以孤軍,當茲巨孽,抗犬羊並集之眾,於平原曠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蓋卿忠義貫於神明,威惠孚於士卒,暨爾在行之旅,鹹懷克敵之心,陷陣摧堅,計不反顧,鏖鬥屢合,醜類敗奔。”因此可以確定,岳飛的郾城大捷真的是以寡擊眾,戰鬥一直從下午打到天黑才結束。
-
3 # 經略幽燕我童貫
不知道這個有些史書是什麼書,如果說金軍只有一萬五千人的話,那是錯誤的。
事實上,是金軍的精銳騎兵有一萬五千人,而不是全軍有一萬五千人。
例如,在南宋政府發給岳飛的“省札”裡,就說到:
“岳飛一軍於郾城縣,獨與番寇全軍接戰,大獲勝捷”。
岳飛本人的第一個報告裡,也談到是“馬軍一萬五千餘騎”。此外,在郾城會戰之後,完顏宗弼在臨穎留下來了一萬餘人,想切斷岳飛和王貴部的聯絡,並在穎昌會戰中率領騎兵三萬人(含步兵約十餘萬)進攻王貴。
按時間來推算,郾城會戰發生在當月八日,當月十日左右,宗弼徹底放棄攻擊郾城,轉往穎昌,並留下步兵一萬人,騎兵一千人作為後衛阻擋岳飛、張憲的進攻,並被張憲擊潰。
也就是說,宗弼全軍一萬五千人,留下了一萬一千,他前去進攻王貴的只有四千人不成?
很明顯,這裡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是把金軍中的部分兵力當成全軍來考慮的緣故。
有一個原則一定要記住:
在戰略上,兵力要一次全部投入;在戰術上,則要進行有重點的投入。因此在郾城會戰裡,金軍的騎兵只有一萬五千,不等於說金軍兵力只有一萬五千。
此外,岳飛的兵力也有問題。岳飛當時主力在王貴、張憲手中,他的兵力,只有親兵全軍和遊弈軍的一個部分。遊弈軍的另外一個部分,跟隨主將姚政與王貴在一起,並不在郾城。
岳飛的親兵全軍,依紹興十一年的數字來看,有八千餘人。遊弈軍全軍不到一萬人,除去跟隨主將離開的幾千人,並與岳飛親兵合計,不過一萬餘人。最多與金軍騎兵數量相當,但無法與金軍全軍相當。
所以說,岳飛在郾城會戰是以少勝多,並不是誇張。
-
4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公元1140年的五月,金兵分兵兩路向陝西和河南大舉進攻。在迅速奪取河南、陝西之後,金軍又將矛頭對準了準南地區。宋高宗大為驚慌,急忙讓已經卸職在家守母喪的岳飛從襄陽出擊,牽制向準南及陝西進攻的金兵,並指望著收復京師。
結果,進攻淮南的金兵在順昌(今安徽阜陽)遭到劉錡所率原“八字軍”的沉重打擊,金兀朮被迫撤回開封。就這樣,金兵對準南的威脅很快就解除了。見此情形,宋高宗當即改變主意,下令岳飛立即班師回朝,不準輕舉妄動。
然而,岳飛卻認為機不可失,便置宋高宗的旨意於不顧,揮師北上,向中原進軍。岳飛率領的岳家軍數萬人,自湖北出發,很快進入河南中部,連敗金軍,佔領軍事重鎮潁昌府(今河南許昌)、準寧府(今河南淮陽)等地,並乘勝收復了鄭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此外,岳飛還派梁興等人渡過黃河,聯合河東、河北義軍,在金的後方痛擊金軍,並收復了不少州縣。
完顏宗弼見岳家軍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飛只帶著少量軍隊駐在郾城,決定進行反擊。他親率一萬五千精銳騎兵以及十萬步兵直插郾城,企圖一舉消滅岳家軍的“老窩”。
當年七月八日,宗弼與龍虎大王、蓋天大王等在郾城北與岳家軍對峙。岳飛命令他的兒子岳雲率領輕騎攻入敵陣,不斷往來衝殺,結果金軍大敗。
七月十日,金兵再次對郾城展開攻勢,岳飛在城北的五里店再敗金兵,並殺死了金將阿李朵學革。
見岳家軍不好對付,完顏宗弼便使出了殺手鐧——鐵浮屠。鐵浮屠也叫鐵塔兵,是金國鐵騎的一種,與歐洲的十字軍十分類似。這種重鎧騎兵所騎的戰馬,都是用一層厚厚的鎧甲護住,每個士兵也是身穿重鎧。作戰時,針對宋軍步兵居多的情況,金軍鐵浮屠常常三個連成隊,用皮帶連起來,每進一步,便用攔馬的木頭環衛,只進不退。因為身穿重甲,這些騎兵可以說刀槍不入,箭射不穿,刀也砍不動,所向披靡。
當然,早已胸有成竹的岳飛已準備好的應對之策,他把背嵬軍撤回,馬上派出了精銳步兵。
這些精銳步兵當然不是去白白送死,他們全都身配重斧。金兵鐵浮居雖然兇悍無比,但也並非沒有弱點,戰馬雖然幾乎武裝到了牙齒,但關節處沒有鐵甲所護,否則就沒法前進了。
岳家軍手持重斧,專門砍金軍戰馬的關節。結果,馬腿被砍斷之後,鐵浮屠無法前行,這直接導致鐵浮居陣勢大亂,無法進行有效的推進和進攻。而岳家軍則趁此機會,奮力折殺金兵。最終,完顏兀朮自以為榮的鐵浮屠損失慘重,十有八九都死在了岳家軍的刀下。
鐵浮屠失效之後,岳家軍士氣大振,全都衝到前線,奮不顧身地斬殺金兵。完顏兀朮的十萬大軍瞬間兵敗如山倒,潰不成軍。見大勢已去,完顏兀朮只好宣佈退兵,此戰也以宋軍獲勝告終。
郾城大捷之後,以少勝多的岳飛卻高興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宋高宗卻不願岳飛再繼續進軍,並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駐軍在朱仙鎮的他。當時,淮南東路的張俊軍已經撤退,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岳飛只好忍痛退軍。退兵前,岳飛不禁發出了8個字的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回覆列表
題主所說的差不多對,但又不全對,可能是沒詳細的瞭解。
當時確切的來說,岳家軍大概有將近兩萬人,除去守城的部隊和火頭軍、輜重兵等非戰鬥人員外,大概也就是一萬多點。再說金兵那邊,是一萬五千人沒錯,但是這一萬五千人只是完顏兀朮的先頭部隊,全是騎兵,後面還有十萬人的大部隊在陸續趕來。
為什麼說陸續趕來?這得提一下當時的背景。
當時參加北伐的岳家軍是有十萬人,但是至少分成了十二軍,分別攻佔中原地區的其他地方。岳家軍在收復許昌後,岳飛本來是想駐紮在許昌,好進一步向北方推進,但這時候,在中線戰場東部迎擊金軍的張俊和王德所部,卻從亳州、宿州前線撤離南歸了。完顏兀朮得到這個訊息後,覺得這是個機會,立馬就帶著手下精銳騎兵,去圍困岳飛了。
大家知道,金人是由女真族發展起來的,而女真族又是遊牧民族,所以金人的騎兵很厲害,而完顏兀朮對岳飛也算是知根知底了,對於自己帶的這點人,他也沒多大信心。但好在有大軍在後面,只要自己帶的騎兵先纏住岳飛,等大軍一到,岳飛必死無疑。
所以實際上參戰的人數,金兵是遠遠大於岳家軍的。
其實縱觀岳飛一生,不只一次打過這種以少勝多的仗。建炎三年,南薰門之戰,以八百人擊退張、王部數萬人;建炎四年,岳飛在夜間以百人敢死隊騷擾金軍,金軍傷亡很大;接著又以騎兵三百、步兵兩千,大敗金軍,收復建康。
而這些以少勝多的戰爭中,除了和岳飛本人有很大關係外,岳家軍的精銳背嵬軍也功不可沒。在郾城之戰中,完顏兀朮最為得意的“柺子馬”,也被岳飛殺的全軍覆沒。因此,金人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