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雍親王府
-
2 # 秋媚讀史
《雍正王朝》中,曾靜的出現,讓雍正頗感意外,他沒想到自己日理萬機,卻還被人罵得一文不值。更讓雍正無奈的是,曾靜的言論,還代表了許多朝廷命官的心聲。所以,連案件都無人敢審,最後還是李衛幫雍正出氣,雍正親自審問。歷史上的曾靜,又是何許人也?
雍正年間,在嶽鍾琪任總督的川陝地區,出了一樁“反清復明”的大案。這個案子就是著名的“曾靜案”,其案之大,大到清朝兩代皇帝都要親自過問,大到舉朝上下無人不知,其始作俑者就是曾靜。此人有什麼能耐,為何能掀起這場朝堂風浪?
落第學子,不甘落後曾靜,湖南郴州人,生於康熙十八年,比雍正小一歲,算得上一位普通知識分子。他的入學文章,曾被評為鄉內第一卷,在案發之前還有幾分文人的清高。他雖自命不凡,卻始終跨不過科舉的門檻,屢試不中,最後只得棄學回鄉,成了一名私塾教師。
在鄉下教書時,曾靜被人稱之為蒲潭先生,雖囊中羞澀,卻不墜青雲之志,心憂天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仗著自己有幾分才氣,曾靜還寫了兩本書寄託對天下形勢的看法,一本叫《知新錄》、一本叫《知幾錄》,內容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根據道聽途說的訊息,指責雍正是桀紂之君,並歷數他的十大罪狀,即謀殺康熙、逼死太后、弒兄、屠弟、貪財、好色、嗜殺、酗酒、懷疑忠臣、好諛任佞。
二、反對滿清統治,鼓吹“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曾靜認為,雍正雖為皇帝,但不是漢人,所以反對雍正並不違背君臣大義。
三、曾靜以救世主自居,希望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由於曾靜家境貧寒,缺田少地,當他看到貧富懸殊時發出聲音:“土田盡為富室所有,富者日富,貧者日貧”。他想透過推倒清朝,建立一個理想化的大同社會。
曾靜還有個學生,叫張熙,兩人經常點評朝政,傳播對雍正的不利言論。於是,一個不知名的秀才,粉絲越來越多,還成了湖南當地的知名人士。
曾靜派學生張熙去西安,找川陝總督嶽鍾琪,向他曉以“民族大義”,要這位岳飛的後代繼承祖上抗金的光榮使命,利用手中兵權,舉起反清復明的旗幟。
張熙為了湊足去西安的路費,連房子和田地也買了,大有荊軻易水寒的決心與悲壯。不料嶽鍾琪不為所動,不僅抓了張熙,還將曾靜的策反信以及著作上交給雍正。
雍正收到信後,又牽出一連串的案件,他在給嶽鍾琪的密旨中寫道:
“朕覽逆書,驚訝墜淚。覽之,夢中亦未料天下有人如此論朕也,亦未料逆情如此之大也!此等逆物,如此自首,非天而為?朕實感天祖之恩,昊天罔矣,此書一無可隱處,事情明白後,朕另有諭。”從事實上來看,雍正確實蒙受許多不白之冤,也難怪他會哭。等到刑部一審問,曾靜馬上成了“軟腳蝦”,及時轉變態度,對事實供認不諱,甚至當了“汙點證人”,對相關人員一併捅出。
雍正藉著“曾靜案”,以順藤摸瓜的方式,查詢謠言的源頭。經過多放追查,得知對雍正的不利言論,皆為八爺黨羽所為。比如,巡撫趙弘恩查明真相後,向雍正彙報,胤禩的太監在發配途中:
“沿途喊冤,逢人訕謗,解送之兵役、住宿之店家共聞之。凡遇村店城市高聲喝喊,自稱冤屈,訴苦人眾,造謠君上。”關於“華夷之辨”的言論,雍正查出了呂留良,並對其興師問罪。
為了給自己辯護,雍正特地就“曾靜案”寫了一本《大義覺迷錄》,結果事與願違,還成了一部“越描越黑”的自供詞。
在處理曾靜的問題上,雍正一反常態,換上一副寬大溫和的面具,不僅沒有按律處斬,而且好生照顧。但好景不長,弘曆一上臺就與雍正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殺掉曾靜。
秋媚說:曾靜是一介文人,有文人的清高,卻沒有傳統士大夫的風骨。雍正留他,是想以他為樣板,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坦蕩;弘曆殺他,同樣是以他為樣板,讓更多人引以為戒。
-
3 # 人者仁義也
曾靜是歷史上文字獄大案的重要人犯之一,可以簡略的說一下曾靜和這樁文字獄的故事。
這件事情發生在雍正六年,當時有一個叫做張倬的人投書給當時駐守西安的陝西總督嶽鍾琪,事情是這樣的,這個張倬當時攔住嶽鍾琪的轎子,聲稱要把一封書信交給嶽鍾琪,並且有要事和嶽鍾琪詳談。嶽鍾琪接過書信之後發現書信的封面上寫著“天吏元帥嶽鍾琪”。嶽鍾琪隨即把張倬交給巡捕看守,自己回到府邸打開了信件看了一下內容,這封信其實是一封策反信,信的內容就是滿洲人是夷狄,雍正皇帝殺父逼母,弒兄屠弟,貪淫好色。希望嶽鍾琪造反反對雍正皇帝。書信還給出了理由,你嶽鍾琪是岳飛之後,要繼承先祖遺志,舉兵造反光復漢人江山。書信的署名是夏靚,張倬。其實嶽鍾琪的身份也十分奇特,嶽鍾琪是漢人。他是在康熙末年靠著軍功一步一步升上來的軍人,在雍正帝的時候被提拔為川陝總督,在嶽鍾琪之前川陝總督一直是滿族人的專利,雍正帝如此重用嶽鍾琪,嶽鍾琪心裡是十分感激的。而雍正帝也是十分信任嶽鍾琪。
嶽鍾琪在看完信件後大怒,堆積心裡也是十分害怕,於是就把這個張倬抓回來審問,嚴刑拷打之下,張倬還是沒有吐出半點真言,最後在雍正皇帝的指引下嶽鍾琪使計,他讓陝西巡撫滿人西琳一同審問張倬。嶽鍾琪讓西琳躲在屏風後面,自己則是把張倬帶過來,他解下張倬的鐐銬繩索,並且對張倬說自己一直想要造反,只是苦於沒有機會,隨即和張倬相互說話,談及反清復明,於是乎張倬就把實話都說了。最後一調查,就引出文字獄大案。
原來張倬原名張熙,那個夏靚原名曾靜。曾靜和張熙是師徒,都是湖南人,這場投遞書信的行動是曾靜發起的,曾靜本來是讀書的文人,但是科場不順,屢次不中,最後只好教書為生。而張熙就是曾靜的弟子,曾靜本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思想,是因為曾靜受到了呂留良的影響,這是在雍正五年,曾靜買書的時候,讀到了呂留良後裔收集的呂留良的書,呂留良此人十分有名,他號稱“海東夫子”,是浙江人,年少的時候散盡家財,參加反清復明運動,後來失敗。呂留良開始參與高考,但是隻是中了秀才,多次考試不中,呂留良在苦悶的時候結識了黃宗羲,這使得呂留良深受黃宗羲的影響,黃宗羲寫過《明夷待訪錄》,書中怒斥君主制,呂留良一方面反清復明,另一方面也受到這種影響,呂留良在晚年十分有名,呂留良的書籍裡有大量反清復明的思想,於是曾靜深受啟發,而且還和呂留良的弟子嚴鴻逵來往密切,逐漸的這些人把思想變成了行動,才有了這次投書信給嶽鍾琪的行動。
嶽鍾琪不敢怠慢,於是把這些告知了雍正帝,雍正帝讓浙江總督李衛盡數抓捕呂留良的家人,隨即又派海蘭,杭弈祿前去湖南抓捕曾靜和張熙的家人,最後曾靜,和曾靜有書信來往的人,曾靜的師徒,張熙的親屬都被盡數抓獲。雍正七年,曾靜一行人和呂留良的家人被押送前往北京。在北京被審問。
雍正帝把曾靜等人抓到北京之後,他曾經直接審問曾靜,把曾靜對於雍正帝殺父逼母以及其他內容逐條反駁,最後雍正皇帝對於曾靜一面威脅,一面感化,最後使得曾靜一面對於雍正皇帝歌功頌德,說出了這樣的話:
“皇上至德深仁,遍及薄海內外,其用意於民,固可謂亙古少媲。”
“我皇上至孝至仁,至誠至敬,超越萬古帝王。”
另一方面曾靜說自己痛罵自己:
彌天重犯生於楚邊,身未到過大都,目未接見文人,見聞固陋,胸次尤狹,只有一點迂腐好古好義之心,時存於中而不可泯
向為禽獸,今轉人胎。
在供述完了之後,曾靜在雍正帝的要求下寫了一本書叫做《歸仁說》,最後雍正帝下令把這件事以及相關檔案編成了一本書叫做《大義覺迷錄》,這本書被雍正下令全國都要發行,人人都要看見,最後讓曾靜,張熙帶著《大義覺迷錄》這本書到處宣講,現身說法,傳播天下兩人的想法有多麼錯誤。
這就是歷史上很有名的文字獄“曾靜案”,雍正皇帝按照清朝的律法是可以把這兩人凌遲處死的,但是雍正皇帝之所以放過他們,是因為想利用曾靜作為做一個悔過自新的例子,讓他前去散播對於自己有用的東西。實際上雍正帝對於曾靜根本不想處理,他真正想要動手的是呂留良家族,呂留良作為一代大儒,在儒生中的影響極大,於是雍正帝欽定呂留良為“大逆”罪名,慘遭開棺戮屍梟示之刑,其子孫、親戚、弟子廣受株連,無一倖免,剩餘的呂氏後人發配寧古塔。雍正帝去世之後,乾隆皇帝繼位,這本《大義覺迷錄》被封禁,乾隆皇帝下令逮捕曾靜和張熙,最後把兩人凌遲處死。要知道本來底層百姓並不是很關心政治和雍正皇帝,但是雍正帝親手把《大義覺迷錄》在全國發表,仔細闡述自己和曾靜的對話,簡直就是給人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這使得百姓更加傳言雍正帝的種種謠言,所以最終乾隆皇帝為了消除影響,只好違背雍正帝的命令,把曾靜和張熙抓捕。
-
4 # 品茗讀史
前言:曾靜只不過是一個荒誕不經的山村老秀才,由於經常閱讀呂留良的文章著作,竟然忽發奇想,妄圖策反清朝大員嶽鍾琪;其被抓捕之後,又讓雍正皇帝利用,編寫出一本《大義覺迷錄》,用來打擊雍正皇帝的政敵,並且對雍正及清廷多有讚頌。
乾隆皇帝即位以後,覺得《大義覺迷錄》中摻雜宮廷秘聞,自曝其醜;因而下命全國收繳、銷燬此書,並且處死了曾靜。
曾靜一案還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字獄,使得著名學者呂留良的家族、門生、親朋故舊都被清廷屠戮,許多珍貴書籍被查抄焚燬,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摧殘和破壞。
曾靜一案的起因經過是這樣的:
1728年,也就是清朝雍正六年,湖南靖州山區的一個窮酸老秀才,名叫曾靜。因為生活困窘,鬱郁不得志;而他曾經得到過一代大儒呂留良的很多著作,經常研讀之下,曾靜竟然突發奇想,想要幹一番大事業。
於是,曾靜分析了一番天下大勢,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曾靜寫了一封信,是寫給陝西總督嶽鍾琪的。他派自己的學生去陝西,把這封信交到嶽鍾琪的手中。
嶽鍾琪這樣的朝廷方面大員,一看這封信,卻真的被信中的內容給嚇壞了。
嶽鍾琪趕緊把來人抓了起來,嚴加審訊。另一方面,馬上寫密摺,連同這封信,八百里快遞給北京的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一看,原來信中說岳鍾琪是民族英雄岳飛的後代,因此嶽鍾琪應該繼承先祖的遺志,興兵反清,恢復漢室江山。並且信中還利用雍正的政敵散佈的政治謠言,對雍正皇帝進行了很多謾罵,涉及雍正不少宮閨秘聞。
雍正大為惱火,認定這是一場大陰謀。便命令岳鍾琪不惜手段,一定要查清楚這件事。
經過一番緊張的案件審理、調查取證,結果令雍正皇帝和嶽鍾琪大跌眼鏡:本以為是一場驚天大陰謀,沒有想到竟是一個山村老秀才的異想天開。
但是,雍正皇帝認為這件事可以作些文章。於是他不僅沒有懲治曾靜,反而把他恩養起來。隨後,威逼利誘曾靜寫出了一本《大義覺迷錄》。
該書對滿清朝廷及雍正本人大加讚美,針對雍正政敵散佈的諸多政治謠言,一一進行了批駁。
成書以後,雍正皇帝下令刊發全國,以正視聽。
雍正皇帝不久就死了。乾隆皇帝即位了。
乾隆皇帝對他父親的作法其實一直很牴觸。乾隆認為《大義覺迷錄》一書中,摻雜了太多宮廷穢聞,等於是雍正在自曝其醜。
因此,乾隆皇帝一上臺,就立即處死了曾靜,並且在全國範圍內收繳、銷燬《大義覺迷錄》一書。
結語:曾靜,一位神經不太正常的老秀才,值逢晚年之際,竟然釀出如此一樁驚天大案;引發出一場慘烈的文字獄,影響到許多人的命運;實在是害人害己、遺禍無窮啊!
-
5 # 方圓論壇
想必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朋友都對裡面那個什麼都不知道,卻空口白牙詆譭雍正皇帝的垂垂老朽記憶猶新。電視劇中把曾靜刻畫成了一個毫無底線,甚至可以隨意更改自己觀點主張的腐儒。但相較於真實歷史上的曾靜,電視劇還是留情了。歷史上真實的曾靜就是一個毫無底限,四處散播謠言,而且還屢教不改的腐儒。當然了,他最終的結果也極為舒適,被凌遲而死。
曾靜,清湖南永興縣人氏。為人極其迂腐。早年間一直在鑽研苦讀想要憑藉可靠出人頭地。但因其能力有限,所以曾靜雖然也下了苦功夫讀書學習。但屢屢科考不中。曾靜經受不住屢次失敗的打擊。所以索性不在趕考,頂著一個生員的名頭在家鄉教書。但因為他屢次科考無果。所以開始產生了報復心理。曾靜在人前人後多次假借探討學問為名肆意詆譭朝廷。批評朝政時事更是常見。但因其社會地位低下,而且所談及的一些東西都不涉及違法行為。所以朝廷也一直沒有搭理曾靜。而曾靜呢,就一直自己給自己打氣洗腦。幻想中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衛道士。
後來曾靜在去靖州應試的時候,在不經意間接觸到了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呂留良的一些文章。呂留良這個文字獄受害者之一,他的文章中自然少不了反清復明的思想。曾靜本來就因為考試不中對朝廷充滿了怨恨。所以曾靜在接觸到反清復明思想後開始極為興奮。他認為自己找到了有力的武器。後來曾靜獲得了呂留良生前所留的全部書籍文稿後,曾靜深深的被其中反清復明思想所吸引。所以曾靜一方面開始深入瞭解其核心內容。另一方面曾靜也開始和呂留良的弟子嚴鴻逵,以及嚴鴻逵的弟子沈在寬相互來往,互相引以為“戰友”共同反清復明。
俗話說的好“三個臭皮匠勝於諸葛亮”,但曾靜三人在一起除了發牢騷之外沒有做過任何有意義的事情。三人典型就是“嘴炮”選手。真才實學沒有。吐槽打嘴炮倒是都不落於人後。從曾靜所發表的一些文章就可以知道曾靜就是一個典型的誇誇其談的腐儒。比如在曾靜所著《知新錄》中曾靜表示“春秋時皇帝,該孔子做;戰國時皇帝,該孟子做;秦以後皇帝,該程子做;明季皇帝,該呂留良做,如今卻被豪強所壽”。能寫出這種文章的人其智力也可見一斑。
雍正繼位後,曾靜聽信傳言認為雍正十一個荒淫無道皇帝,所以曾靜寫信給川陝總督嶽鍾琪,信中列舉了雍正所謂的罪證,要求嶽鍾琪起兵造反。結果嶽鍾琪認為曾靜就是個瘋子,所以上報給了雍正。之後曾靜被抓捕後,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供認不諱。但曾靜恬不知恥的表示自己只是受到了別人的蠱惑才詆譭雍正的。可見曾靜此人毫無氣節和起碼的道德底線。也沒有一點擔當。之後雍正也沒有殺曾靜,畢竟在雍正看來一個腐儒不值得自己大動干戈,因為如果雍正知道,自己真殺了曾靜的話,那就證明自己真實昏君了。所以不得以釋放了曾靜。而被曾靜出賣的嚴鴻逵等人卻被髮配寧古塔為奴。
乾隆繼位後,他高文字獄的是手段也不次於自己的父親。而當年“大名鼎鼎”的曾靜
乾隆還是知道的。他認為曾靜這種腐儒根本不值得被原諒。所以乾隆以“洩臣民公憤,誹謗先帝”為名把曾靜重新抓捕,凌遲處死。曾靜並不值得兩代皇帝重視。關鍵他是噁心人。和重視完全是兩回事。
-
6 # 七追風
乾隆不喜歡他爹,和這個曾靜,其實有很大的關係。
雍正這個人,細細一想還是蠻悲劇的。九龍奪嫡到底有多亂,他心裡很明白,親兄弟折騰成這樣,不僅對後代影響不好,還讓當時的漢族文人看了笑話。
為了避免後代子孫也瞎折騰,雍正只好弄了個“秘密立儲”制度。但是怎麼堵住漢族文人的嘴,就十分頭疼了。要想踏踏實實過日子,就必須讓那些文人閉嘴,別整天嘮叨什麼“華夷之分”。
但問題在於,九龍奪嫡的後遺症——那些關於雍正“得位不正”的傳言,還是四處流傳了。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也就是沒事偷摸八卦一下,第二天該種地還要種地。但是對於努力“反清復明”的組織來說,這可就是最好的宣傳口號了。
曾靜,本來只是湖南永興縣的一個教書先生。自己比雍正小一歲,本來也想透過科舉光耀門楣。可是水平不行,屢試不中,只能回老家開了個小私塾,教書唄。這麼看的話,曾靜也不是一開始就有反清思想,就像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一樣,一開始都指望著考科舉走仕途的——因為考不上,只能另尋出路。自然,也從心裡開始討厭朝廷。
不過說實話,像曾靜這樣的讀書人,太多了,有反清思想的讀書人,到處都是。(電視劇裡的曾靜)
一般人也就是聊天閒扯的時候,低聲罵幾句;膽子大一些的,作詩寫文的時候,偷摸的諷刺幾句;更誇張一些的,就傳抄一些朝廷“禁書”。
其實曾靜一開始,也僅僅是看看“禁書”,罵罵咧咧而已。他看的是呂留良的書,裡面有不少反清復明的思想。曾靜這個人比較單純衝動,滿腦子讀書人的熱情澎湃。他覺得讀書不過癮,還專門去拜訪呂留良,希望交個朋友。
結果,人家呂留良已經去世了。呂留良的家人就送給了他一些書,喜歡就拿回去好好看吧。然而曾靜還不滿意,和呂留良的弟子開始深入交流,時不時寫詩罵罵“夷狄”。
就算這樣,也沒啥大事兒,窮鄉僻壤的教書先生,能掀起多大的風浪?以曾靜的脾氣,估計早就在授徒的時候,掰扯了不少反清復明的事情。極有可能地方官都聽說過,只不過不想和他一般見識。
然而,曾靜聽說了關於雍正“得位不正”的傳言,忽然激動起來了。
他開始用道聽途說的八卦素材,寫文章罵雍正。罵就罵唄,他還異想天開的想要“造反”。對的,他想造反,但是手裡沒兵。因為聽說川陝總督嶽鍾琪被朝廷懷疑,不受重用,於是曾靜天真的認為,可以策反嶽鍾琪。
他就這麼寫了信,讓弟子給嶽鍾琪送過去了。
嶽鍾琪看到信,都驚呆了!這窮鄉僻壤的教書先生,還能有這種操作?是誰給你的勇氣這樣找死?嶽鍾琪轉手就把信遞給了雍正。
我們前面說了,雍正正為了“得位不正”的謠言傷腦筋呢,這就冒出來一個教書先生找麻煩。
心煩意亂的雍正立馬想到:一個小小的教書先生都質疑我,都敢造反,那不就意味著,民間充滿了這種謠言八卦?(《大義覺迷錄》)
所以,曾靜就被押到了京城,開始審訊。當然,具體什麼情況不知道,但沒咋出過遠門的曾靜,迅速就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保證以後不會再犯了。
雍正本來就不是針對曾靜,就想借著這個事情,說說自己的想法,於是整了本《大義覺迷錄》,針對民間流傳的謠言,一一闢謠。
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還把曾靜給放了。
雍正沒想到,大多數的讀書人,根本不在乎“華夷之分”、“得位不正”,要不然幹嘛擠破腦袋考科舉?
恰恰是雍正一解釋,大家紛紛來看熱鬧了。《大義覺迷錄》中的宮廷醜事,被雍正自己抖摟出來了。
所以,曾靜就是個無足輕重的人,你要麼不理他,要麼直接砍了他。
乾隆上臺之後,立馬把曾靜拉過來砍了,把《大義覺迷錄》都封禁了。他一定覺得自己親爹腦子不太正常,自己家裡的事兒,憑啥都說給別人聽?不聽話就砍了,多簡單。
乾隆和雍正的矛盾就在這,雍正一直想著說服漢族文人,讓他們認同滿清的統治,所以這麼對待曾靜。但是乾隆看明白了,除非你給人家個個封官,不然總會有罵你的,沒必要心慈手軟。
所以,曾靜其實無關緊要,怎麼對待漢族文人才是雍正父子倆最關心的。
-
7 # 謝金澎
在武俠小說裡,曾靜不僅僅是一代武學高手,更是鐵骨錚錚,英雄無敵。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曾靜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實際上,歷史上的曾靜不用說武功了,恐怕連自己的老婆都不一定打的過。
曾靜,生於1679年,卒於1735年。湖南永興縣(今永興縣大布江鄉較頭村蒲箕塘)人,號蒲潭先生。縣學生員,平日裡以授徒為業,其性格迂闊,喜高談闊論,宣講道學,有反清思想。
我們經常說某某是一個迂老夫子,其實這個曾靜就是真正的迂老夫子。他確實有反清復明的偉大理想,但是卻不諳世事。
因為聽說川陝總督嶽鍾琪是岳飛的後代,他立即想當然的以為,岳飛是抗金英雄,那麼他的子孫就應該一定不會真心投降金人的子孫滿清。
於是他就滿心歡喜、信心十足的要策反嶽鍾琪,他也不看看嶽鍾琪官帽上的頂子是拿什麼染紅的。結果超乎他的想象,嶽鍾琪不但沒有被策反,居然還把一片拳拳盛情來當說客的他給抓了起來。他當時一定很沮喪,原以為如今還是先秦時期,可以憑藉如簧巧舌左右天下風雲,退而求其次,起碼也會以禮相待之。
但是,不但未能左右天下風雲,還把遊說物件給抓起來了。這下糗大了,也怕極了。嶽鍾琪當即具折上奏後,雍正帝派人拘訊曾靜,曾靜一緊張,全部招了,把呂留良都供了出來。
為了表示自己的懺悔誠意,還寫了一部《大義覺迷錄》,其實就是按照清廷的意思寫了一本長篇檢討書,並在官方的安排下到處宣講。雍正一看這就是一個慫蛋、書呆子,便無罪釋放了。
他到是全身而退了,卻害得呂留良全部遺著被焚燬並開棺戮屍,家人流放。原本以為一切都已經過去,他就麼有安享晚年了,誰知報應來的快。乾隆即位後,比雍正還狠,根本不聽他的懺悔,認為這簡直就是越描越黑,太過心虛。
於是直接將其罪名改定為“誹謗先帝”,把他與同夥張熙一同發往刑場凌遲處死了。
-
8 # 新爆點
曾靜,1679年出生於湖南永興,號蒲潭先生。曾靜年輕時備考科舉,但屢試不中。他酷愛讀書,深受明末大儒呂留良影響,認為漢族與滿族有“夷夏之防”,力主“反清復明”。
雍正皇帝即位後,大肆圈禁宗室胤禩等人,時人相傳雍正皇位來路不正。曾靜認為此等無德之君上臺,正是清朝元氣已盡的標誌;同時雍正強迫士紳一體納糧當差的政策嚴重損害了知識分子的地位和權益,個人恩怨加民族之見,曾靜對雍正充滿怨氣。
時值湖南洪災,曾靜藉此機會,抨擊其為上天對雍正的懲罰,力斥雍正篡位上臺、謀害血親、天地不容,並趁機宣揚反對滿人統治,鼓動漢人起義改朝換代,反清復明。
光有言論還不夠,他聽聞陝甘總督嶽鍾琪是岳飛的第二十一代嫡孫,擁有重兵,但不為朝廷信任,於是拉攏嶽鍾琪謀反。
嶽鍾琪沒有同意,而是將曾靜的事上奏雍正。雍正氣憤不已,緝拿曾靜下獄。在大家等待一場腥風血雨到來之時,雍正之後的反應卻大出人們預料。
雍正表現了自己性格中率達的一面,他親自詢問曾靜,並與曾靜辯論幾天幾夜,然後曾靜對其罪行表達懺悔,雍正網開一面,令其返家,以示皇恩浩蕩。就這樣,曾靜成為了知識分子心中的英雄。
接下來雍正又做了一件大開眼界的事,這表現的就不只是率達了,而是天真:為了挽回自己的聲譽,雍正編纂此案的記錄,寫文駁斥曾靜的“歪理”,集結成冊子《大義覺迷錄》。
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力闢華夷之見,解釋清朝龍興之地滿洲,是中國地理之北,滿漢實屬一家。
而且,雍正充分暴露了自己衝動的性格,為了駁斥曾靜的理論,他不惜將“九龍奪嫡”那段疑案抖摟出來,並以種種不可外揚的家醜為據,示自己上臺名副其實。
但適得其反,人們就是本著看熱鬧的心態,皇帝這種做法是越描越黑,加上被圈禁的胤禩等門人煽風點火,民間關於雍正篡位上臺的傳言愈演愈烈,雍正很快就變成了笑柄。
作為帝王,親自下場與一個小儒辯論,有損國體尊嚴;抖摟宗室醜事,有損皇室尊貴。但雍正就是這麼一個人,在嚴酷的表面下,是一顆衝動熾熱的內心。他甚至在臨終時都叮囑乾隆,不要殺曾靜。
乾隆即位後,對他爹的做法完全無法理解,雖然他主張寬仁治國,但即位第一年,就重新逮捕曾靜,凌遲處死,族人連坐。
對於《大義覺迷錄》一書,乾隆認為損害了清朝皇帝的權威,將其列為禁書,廣泛搜查流傳在外的冊子,命令誰要私藏,立刻處死。
藉著曾靜之事,乾隆大興文字獄,《清史稿》中僅大的文字獄就有130多件,比康熙雍正兩朝加起來都多,很多文人因此家破人亡,再無自由之思想。
-
9 # 靖歌閣娛記
《雍正王朝》中,曾靜的出現,讓雍正頗感意外,他沒想到自己日理萬機,卻還被人罵得一文不值。更讓雍正無奈的是,曾靜的言論,還代表了許多朝廷命官的心聲。所以,連案件都無人敢審,最後還是李衛幫雍正出氣,雍正親自審問。歷史上的曾靜,又是何許人也?
雍正年間,在嶽鍾琪任總督的川陝地區,出了一樁“反清復明”的大案。這個案子就是著名的“曾靜案”,其案之大,大到清朝兩代皇帝都要親自過問,大到舉朝上下無人不知,其始作俑者就是曾靜。此人有什麼能耐,為何能掀起這場朝堂風浪?
落第學子,不甘落後
曾靜,湖南郴州人,生於康熙十八年,比雍正小一歲,算得上一位普通知識分子。他的入學文章,曾被評為鄉內第一卷,在案發之前還有幾分文人的清高。他雖自命不凡,卻始終跨不過科舉的門檻,屢試不中,最後只得棄學回鄉,成了一名私塾教師。
在鄉下教書時,曾靜被人稱之為蒲潭先生,雖囊中羞澀,卻不墜青雲之志,心憂天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仗著自己有幾分才氣,曾靜還寫了兩本書寄託對天下形勢的看法,一本叫《知新錄》、一本叫《知幾錄》,內容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根據道聽途說的訊息,指責雍正是桀紂之君,並歷數他的十大罪狀,即謀殺康熙、逼死太后、弒兄、屠弟、貪財、好色、嗜殺、酗酒、懷疑忠臣、好諛任佞。
二、反對滿清統治,鼓吹“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曾靜認為,雍正雖為皇帝,但不是漢人,所以反對雍正並不違背君臣大義。
三、曾靜以救世主自居,希望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由於曾靜家境貧寒,缺田少地,當他看到貧富懸殊時發出聲音:“土田盡為富室所有,富者日富,貧者日貧”。他想透過推倒清朝,建立一個理想化的大同社會。
曾靜還有個學生,叫張熙,兩人經常點評朝政,傳播對雍正的不利言論。於是,一個不知名的秀才,粉絲越來越多,還成了湖南當地的知名人士。
以小博大,名震朝野
曾靜派學生張熙去西安,找川陝總督嶽鍾琪,向他曉以“民族大義”,要這位岳飛的後代繼承祖上抗金的光榮使命,利用手中兵權,舉起反清復明的旗幟。
張熙為了湊足去西安的路費,連房子和田地也買了,大有荊軻易水寒的決心與悲壯。不料嶽鍾琪不為所動,不僅抓了張熙,還將曾靜的策反信以及著作上交給雍正。
雍正收到信後,又牽出一連串的案件,他在給嶽鍾琪的密旨中寫道:
“朕覽逆書,驚訝墜淚。覽之,夢中亦未料天下有人如此論朕也,亦未料逆情如此之大也!此等逆物,如此自首,非天而為?朕實感天祖之恩,昊天罔矣,此書一無可隱處,事情明白後,朕另有諭。”
從事實上來看,雍正確實蒙受許多不白之冤,也難怪他會哭。等到刑部一審問,曾靜馬上成了“軟腳蝦”,及時轉變態度,對事實供認不諱,甚至當了“汙點證人”,對相關人員一併捅出。
雍正藉著“曾靜案”,以順藤摸瓜的方式,查詢謠言的源頭。經過多放追查,得知對雍正的不利言論,皆為八爺黨羽所為。比如,巡撫趙弘恩查明真相後,向雍正彙報,胤禩的太監在發配途中:
“沿途喊冤,逢人訕謗,解送之兵役、住宿之店家共聞之。凡遇村店城市高聲喝喊,自稱冤屈,訴苦人眾,造謠君上。”
關於“華夷之辨”的言論,雍正查出了呂留良,並對其興師問罪。
為了給自己辯護,雍正特地就“曾靜案”寫了一本《大義覺迷錄》,結果事與願違,還成了一部“越描越黑”的自供詞。
在處理曾靜的問題上,雍正一反常態,換上一副寬大溫和的面具,不僅沒有按律處斬,而且好生照顧。但好景不長,弘曆一上臺就與雍正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殺掉曾靜。
秋媚說:曾靜是一介文人,有文人的清高,卻沒有傳統士大夫的風骨。雍正留他,是想以他為樣板,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坦蕩;弘曆殺他,同樣是以他為樣板,讓更多人引以為戒。
回覆列表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王朝歷史上,湧現出了不少“妄人”,雍正朝時期的曾靜,無疑便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
身為一介鄉野教書先生的他,僅僅是憑藉一本帶有“反清復明”思想的書籍,以及雍正曾經政敵們所散播的流言蜚語,就敢自以為是,“自成一家學說”,不僅對於列舉了雍正所謂的“十大罪狀”,更是策動當時手握重兵的嶽鍾琪起兵謀反。
面對如此“妄人”,雍正還是給予了寬容,保全了曾靜的性命,可在雍正去世後,繼任的乾隆皇帝則沒有選擇放過曾靜,進而將其凌遲處死。
曾靜也就這樣,最終還是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曾靜不當“教書匠”,偏要當“思想家”與“反清鬥士”。曾靜,清湖南永興縣人,號蒲潭先生,以教書為生,其性格生性迂腐、不切實際,喜歡談論宋明理學,對程頤、朱熹等人推崇備至。
實際上,曾靜如此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其所處環境。
正是由於其生長、生活與鄉野之間,長期處於“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狀態,對於外部的事物接觸與瞭解的渠道又非常有限,而周圍人的文化水平又普遍不怎麼高,甚至遠不如他,這直接導致其迂腐、盲目、自大、狂妄的性格特點。
同時,除了教書,曾靜所學所會也再無其他用武之地,這也使得他也只懂得高談闊論,而再無其他治世之本領。
在這樣的情況下,兩股“思潮”對於曾靜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其一,便是呂留良的“反清復明”思想。
呂留良,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雖不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那樣有著顯赫的名望與後世的影響力,但在當時,也有著眾多追隨者,特別是其“華夷之辯”“反清復明”的思想以及他“拒仕為僧”的行為,得到了不少人的推崇。
曾靜當年在靖州府應試時,偶然間拜讀過呂留良所做的文章,從而接受了其“夷夏之防”等觀點。在此之後,為更深入地瞭解呂留良的學說,曾靜便派門生張熙前往浙江的呂留良家中去訪求書籍。當時呂留良已經病逝,其子呂毅中便將呂留良的著作全部贈予張熙。
而曾靜得到呂留良的著作後,便將其中的核心觀點進行了總結與提煉,彙集成一本名為《知新錄》的小冊子,形成了自己一套“反清復明”的思想主張。
“中原陸沉,夷狄乘虛,竊據神器,乾坤翻覆。”“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華之與夷,乃人與物之分界。”於是曾靜開始高舉“夷夏之防”的旗幟,到處進行宣揚講學。
其二,就是來自於雍正政敵們所散佈的謠言。
雍正四年(1726年),皇位已然穩固的雍正開始對於他那些參與了“九子奪嫡”的政敵兄弟們展開了最為嚴厲的清算與報復,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皆在這一年被雍正削宗奪爵、圈禁至死,其家人與同黨也盡皆遭到了流放。
而正是這些被雍正流放之人,在其發配流放的過程中,不斷散播雍正的各種“謠言”,比如雍正矯詔篡位、殘害兄弟、貪得無厭等,將雍正刻畫成一代“暴君”,再加上不斷的“添油加醋”,使得雍正在民間的形象是一落千丈。
正如雍正日後所說的:
“曾靜等僻處鄉村,為流言所惑。其捏造謗言之人,實系阿其那、塞思黑門下之兇徒太監等,因犯罪發遣廣西,心懷怨忿,造作惡語,一路流傳,今已得其確據。”而曾靜對於這些流防之人所講所說,是深信不疑的,並且經過他的總結與加工,他將雍正的“罪行”,歸納為了十條,即
“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任控。”同時,曾靜也將雍正描述為“歷史上少有的暴君”,以此進行宣揚傳播,鼓動廣大漢人團結起來推翻雍正以及推翻整個清朝的統治。
既已有了“思想”,接下來,曾靜開始付諸行動了。
雍正六年(1728年),曾靜派自己的學生張熙帶著自己的書信前往嶽鍾琪大營,在列舉雍正“罪狀”的同時,還提醒嶽鍾琪不要忘記自己是“抗金英雄”岳飛的後代的身份,應該以民族大義為重,起兵反清。
當然,嶽鍾琪並沒有“傻”到僅憑藉一介教書先生的“妄人妄言”就行此大逆不道之事,於是他將整件事情的經過連同曾靜的書信一併上奏給了雍正,曾靜也隨即被雍正抓回北京進行審問。
而這便是在雍正朝時期非常著名的“曾靜逆案”。
之前還在揚言推翻雍正,可最終曾靜卻成為了雍正的“宣傳推廣員”。被雍正逮捕入獄後,曾靜對於自己的此前的行為是供認不諱,並且主動坦言自己卻有“反清復明”的思想,也承認了自己寫信給嶽鍾琪鼓動其造反。
這個時候的曾靜,至少從精神與氣節上來說,還是可圈可點的,他敢於承認的自己的所作所為,也願意為其負責。要知道,“謀反”在清朝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處罰是相當的嚴苛與殘酷,根據《大清律例》:
“凡謀反及大逆,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祖父父子孫兄弟及同居之人,年十六以上皆斬。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給付功臣之家為奴。”或許這個時候的曾靜,真的也想過成就自己一代“反清義士”的“美名”,然而雍正卻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歷史中雍正對於“曾靜逆案”的態度與表現,實際上與電視劇《雍正王朝》之中的演繹是頗為相似的。
雍正沒有過分的為難曾靜,也沒有動用重刑,而是選擇親自審問曾靜,瞭解事情的原委。而在曾靜將一切招供後,他也沒有按照《大清律例》,將曾靜等人明正典刑,反而是將其留在自己的身邊,讓曾靜仔細觀察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說是“現身說法”來戳破曾靜所謂的“雍正十罪”。當然,這其中有不少是雍正的“表演”,就是刻意做給曾靜看的。
結果,在雍正這番極度出人意料的舉動下,曾靜徹底“黑轉粉”,成為了雍正的一介“小迷弟”,對於此前自己錯誤的思想與行為是大呼懊悔。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做了三件事情。
首先,對於曾靜思想主張的核心影響人物呂留良,雍正予以了嚴懲。
儘管呂留良已經去世多年,但還是被雍正開棺戮屍、挫骨揚灰,其家人與學生弟子,或處死、或流放,呂留良的所有著作也盡皆銷燬。此也成為雍正朝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樁“文字獄”案,並且還留下了呂留良遺孤呂四孃的傳說。
其次,雍正親自編寫《大義覺迷錄》,並向全國印發頒佈。
“通行頒佈天下各府、州、縣、遠鄉僻壤,俾讀書士子及鄉曲小民共知之,並令各貯一冊於學宮之中,使將來後學新進之士,人人觀覽知悉。倘有未見此書,未聞朕旨者,經朕隨時察出,定將該省學政及該縣教官從重治罪。”雍正編寫這本書的初衷本是要駁斥曾靜所謂的“十大罪狀”,並對曾靜所指責以及民間流傳的關於自己“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任控”的“罪行”,分別進行澄清。然而這種近乎於“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舉動,無疑是將事情越描越黑,最終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成為了雍正一生之中做的最為“糊塗”的事情。
再次,就是免除了曾靜的罪過,並讓其到民間宣講《大義覺迷錄》。
在雍正看來,曾靜等人的過錯僅僅在於
“鄉曲迂妄之輩,不足為大患。”所以,並沒有對其進行嚴懲,反而在見到曾靜悔改後,對其予以了重新的“重用”,讓其成為了《大義覺迷錄》的“宣傳推廣員”,讓其將在宮中期間對於雍正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在民間進行宣傳。
結果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曾靜輾轉於南方各省之間,對《大義覺迷錄》進行“巡講”的同時,還不忘對雍正進行著歌功頌德,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這項工作才宣告終結。而在此期間,曾靜的表現絕對可以用兢兢業業來形容。
乾隆登基,曾靜也迎來了自己的末日。在頒佈《大義覺迷錄》的同時,雍正也曾留下旨意來“保護”曾靜:
“將來子孫,不得追究誅戮。”然而,伴隨著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的去世,繼任的乾隆皇帝卻並不打算放過曾靜,原因便是在於這本《大義覺迷錄》。
正如前文中所說的,《大義覺迷錄》並沒有讓雍正在民間的形象有所好轉,也沒有就此實現對民間種種謠言的辯解,反而是整個事情“越描越黑”,造成了極為負面的效果。
這些皆被乾隆看在眼裡,記在心中,於是在其剛剛登基的時候,便下旨叫停了《大義覺迷錄》的宣講,並將其進行收回。
“大義覺迷錄、著照尚書徐本所請,停其講解。其頒發原書,著該督撫匯送禮部。”當然,乾隆也沒有忘記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曾靜,如果不是他的主張和觀點所產生了惡劣影響,雍正也不至於會做如此“糊塗”之事。
於是,乾隆並沒有按照雍正此前旨意的要求繼續“保護”曾靜,而是以“誹謗先帝”的罪名重新將其抓捕,並且曾靜以及包括此前送信給嶽鍾琪的張熙等一種曾靜弟子,盡皆凌遲處死。
就這樣,曾靜算是為他此前所有的“狂妄”行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其弟子也跟隨著他一齊遭了殃。
曾靜的悲慘結局,無疑更加凸顯出了曾靜作為一介“妄人”的本質,即過分的迂腐、盲目、自大、狂妄,全然不顧自身的實力與影響力,並且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敢毫無顧忌的將自己的想法付諸於行動,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害人害己。
就這樣,曾靜為他的“妄人妄言”與“狂妄之舉”付出的慘痛的代價,而他也就此成為了歷史的笑柄,為後人所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