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觀

    第一支出自皋陶。春秋時期有個叫作安國的小國,是皋陶的封地。安國滅亡後,安國的人為了紀念安國,遂以安為姓氏。古安國的位置在今山西夏縣。

    第二支來自西域的安息國。當時的漢朝、安息國、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漢武帝開通絲綢之路後漢朝與安息國的交往日益密切。安息國的王位傳到了太子安世高的手中。可是誰知這安世高是個不一般的太子。當國王並不是他最大的理想,也不是他人生的目標。他一心向佛,心中就只有佛,沒有江山。為此,安世高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叔父,自己帶著人,來到了漢朝傳教。

    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安世高終於到了當時漢朝的首都洛陽。為了更好的傳播佛教,安世高努力學習漢語,攻讀中國文化,更是從此就在中原安居下來。後來,為了更好的融入漢朝,融入中國,安世高及其隨從就以國名為漢姓,在中國定居繁衍。所以啊現在河南洛陽的安姓其實就是古安息國國王的後人,有著波斯人的血統!

  • 2 # 孤狼嘯月31600808

      【安姓氏家譜源流】中國姓氏安息國之後裔族譜資訊

      

      安是一個源自黃帝軒轅氏,曾經一度"遠嫁",最後又重回母親懷抱的中國姓氏。

    原來,在大約五千年以前,黃帝有一個叫做安的孫子住在遙遠的西方,曾經自立為"安息國",成為了一個自行為政的小國家,長時間跟中原幾乎沒有關連。一直到一千八百年前漢朝的聲威遠播時,才又重歸中國,其子孫並且以國為氏,中國也因而開始有了"安"這個姓氏。如此說來,安之得姓,豈非有如"重回孃家"?

    關於安姓的這段淵源,《唐書》的《宰相世系表》中記載得很清楚說:"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復入中國以安為姓。"古安息國在今西域 。古代的安息國,是在漢族所居的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一萬一千六百里,北面是康居國,東面是烏弋山離國,西面是條支國,地方數千裡,漢書稱乞是西域最大國。

      黃帝后裔的安息王,是在漢代初年入侍皇室而"重回孃家",並且以安為自己家族的姓氏,而中國的歷史上的有安姓名入出現也是在漢代以後的南北朝時期。這一點,自然又是關於安氏姓源考正的一項有力支援。

      頭一個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安姓人士,是遼東人氏安同。他仕於曹魏,以其有濟世之才而見稱於世,曾經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輔的高官。他的兒子安頡也是當時的名人,曾經以"尋死當戰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語,大破來犯的賊軍,而被皇帝封為西平公,光宗耀祖。

    同一時期,還有另外一位也以戰功輝煌而顯達一時的安姓人士,那就是曾經被封為武原侯的安原雅。這位大將,也是當時的遼東人,以況勇多智略而著稱於世。

      胡人安祿山取漢

      唐代,是安氏一段最為多采多姿的時期,一方面文人名士輩出,表現優異,另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脈,使這個源遠流長的古老姓氏,茁壯龐大不少。

      當時加入中國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經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祿山。算起時間,應該是在距今一千兩百多年以前的事。那麼,安祿山這個胡人,是怎麼會以安為姓的呢?

    原來,安祿山是當時居住在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鯀)的胡人,本來姓康,名軋犖山,由於其父死後隨母改嫁安氏,所以他就冒姓為安,並且給自己取了一個漢族的名字。後來,他的子孫世代沿用安姓,於是看似外來的漢族姓,果然滲入了胡族的血統,使後世的安姓華人之中有一部份是胡族的後裔。

      北方部族安遲入關

      另外,根據《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安姓還有另外一支"新力軍",那就是南北朝時期侵入中原的安遲氏的改為安氏。因此,後世的安姓應該是有三支不同的組成份子的,第一支是漢裔的安息國王之後,第二支是北方部族安遲氏之後,第三支則是胡人安祿山之後。

      安氏自西北和東北入中原以後,主要仍繁衍於中國的北方,《姓譜》曾指出:"安氏望出姑臧,河內",姑臧指的是現在甘肅省的武威縣一帶,河內是指的河南省境內黃河以北的一片地方,可見得安氏是一個在北方繁榮滋長的中國姓氏。

      大名鼎鼎的安祿山,以及他的事蹟,相信華人必然已經熟悉萬分。最初,他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的養子,備受恩寵,權傾當朝,當時唐室的滿朝文武,幾乎只有那位身為國房的楊國忠可以與他頡頏,後來,他認為羽翼已成,就以跟楊國忠有隙的藉口,舉兵造反,並又來勢洶洶,把互許"天長地久有時盡"的唐明皇和揚貴妃逼得從長安倉皇出奔,途中,楊貴妃而又被迫縊死於馬嵬坡前,風流的君主欲救不能,造成了"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千古憾事。

      羞與為伍改安姓李

      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在歷來詩人墨客的生花妙筆之下,悽美絕倫,不知打動多少人的心絃。當時的安祿山,雖然曾經南面為王,建國號為燕,並且自稱雄武皇帝,很是風光了一段時間,但是,要不是有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悽美故事陪襯,千百年來他的名氣也不會這樣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安祿山是中國安姓的新加入份子,可是在他翻天覆地的亂搞一通,幾乎斷送了大唐的江山之後,中國原來的安姓,卻也有不屑與他為本家而改為他姓的,這就是《唐書》上所記載的:"李抱玉,本姓安,恥與祿山同姓,賜姓李氏。"換言之,在後世不計其數的李姓人家之中,有一支是在唐代時傳自安氏。

    唐代安氏極為出色

      在唐代的兩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現的確是很出色的,像安庭堅、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書留名的傑出人物,其中,又以安金藏的名氣最為響亮。

      安金藏,是唐睿宗的救命恩人。據史載,當唐睿宗當太子的時候,有人向其母武后誣告皇嗣將要反叛,於是武則天就命令來俊臣治太子之罪,這時,身為太常工人的安金藏向來俊臣大聲喚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並且立刻引佩刀自剖其胸,當場五臟皆出,血流滿地。這驚天動地的一舉,終於使專橫的武后幡然感悟"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因而免除了睿宗一場不知最後命運為何的大災難。忠君之士,世所敬重,安金藏當然也自此千秋垂名了。

      另外的兩位唐代安姓名士,則都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人。安庭堅是當時的太谷令,曾以行美政而被當地百姓立碑紀念;安敬忠,則是當時的會州刺史,以治水使會州免道淹沒而傳名。

    五代時期最有權勢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而安氏也出過三位當時最有實權,最為神氣的節度使,那就是西川節度使安潛:永興軍節度使安光鄴,和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他們三位,雖然都是獨當一面,大權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點也不飛揚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榮,更曾在石敬塘答應當契丹人之子時,痛言此事乃"詘中國以尊夷狄,此萬世之恥也"而留芳百世。

      後唐明宗時的應州人安重誨,家世更為顯赫,曾經做到取決國家大事的中書令的高官,並且盡忠補過,甚吳賢名。當時的應州,是在今湖北省內,可見得在五胡亂華時期原來居住在甘肅、河南一帶的安姓,也有了小幅度的播遷。

      宋仁宗的時候,山西太原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將安俊,他守邊多年,把當時動不動就跑到邊境來騷擾一番的羌族整治的服服貼貼,羌人並又公開承認"僅畏安太保"可見他的聲威之隆。

      在東室最為衰微的微宗年間,安氏也曾出過一位倡議北伐的名臣安堯臣,他上書向皇帝提出唇亡齒寒的利害關係,說明"女真不可結與燕雲不可取"的道理,深受徽宗嘉納,累官至南平大守。

      混有不少外族血統的安氏,在宋朝出的著名文士也不少,像安實、安儼、安燾、安丙等人,都是以文名而見稱。其中,安實是榮安人,安儼是郃陽人,安燾是開封人,安丙是封邱人,顯示宋時的安氏,仍主要繁衍於中國北方。

      明代以後,短短數百年間,安氏的播遷甚快,不但大陸的南方有了安姓的人家,甚至一海相隔的臺灣,也出現了不少安姓的人士的足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淮劇歷史上,梁偉平的早年經歷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