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啊斌哥影視

    一、“誠信”

    諸葛亮說:“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失盡民 心。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無信,人必不信之。”(羅貫中《三國演義》)諸葛亮以誠信為本,令出必行,危難時刻不改成命。據《三國演義》記載,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領兵第四次伐魏,蜀軍長史楊儀認為,前幾次興兵,軍士疲勞,糧草補給困難,建議分兵兩班,以三個月為期,二十萬之兵,只領十萬出祁山,住了三個月,卻教這十萬替回,迴圈相輔。這樣則兵力不乏,然後徐徐而進,可得中原。諸葛亮認為這正是長久用兵之法,遂採納該計,兵分兩路,一百日為期,迴圈相轉,違限者按軍法處治。正當輪換軍士準備回家時,司馬懿來攻城,蜀兵驚駭。軍情緊迫,楊儀建議將輪換軍士留下退敵。但諸葛亮卻絲毫不為所動,斷然拒絕。他說:“不可。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豈可失信?”在戰火即將燃起,事關戰爭勝負,國家危急時刻,諸葛亮仍然信守承諾,不做改變,誠信已成為他堅守的準則。誠信不是虛無他物,定會轉化為巨大力量。眾軍聞之,皆大呼曰:“丞相如此施恩於眾,我等願暫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 ”眾軍皆要出戰,蜀兵大獲全勝。(羅貫中《三國演義》)這是誠信的力量,更是諸葛亮誠信治軍的感召。

    二、“廉潔”

    諸葛亮生活的東漢末年,政治極為腐敗,貴族豪強驕奢淫逸。而諸葛亮極為反對這種習氣,力排法正等人“緩刑弛禁”、先施恩惠的主張,堅持嚴正執法,賞罰分明。他在答覆法正的提議時說:“君知其一,未知其二。……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敝,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道,於斯而著矣。”(《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提出考察賢才的七種辦法,即“知人之道有七焉”(諸葛亮《自勉》),其中一條便是“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並重用清正廉潔的官員,從而使社會風氣好轉。諸葛亮不僅倡廉治貪,而且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諸葛亮病重期間,向劉禪呈上一份關於家庭經濟狀況的奏表,“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這不僅是諸葛亮一生廉潔從政的真實寫照,也是古代高階官員的一份家庭財產申報表。諸葛亮死後,丞相府清點財產,“及卒,如其所言”(《三國志·諸葛亮傳》)。身為蜀國丞相,他始終堅持以廉立身、以廉養身,“先理身,後理人”,以達到“理身則人敬”的崇高境界。

    三、“節儉”

    諸葛亮明確提出“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並且付諸實踐。諸葛亮在任丞相的近三十年時間裡,要求蜀漢政府的各級官吏“清心寡慾,約己愛民”。諸葛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杜絕鋪張浪費。他提出,“夫作無用之器,聚無益之貨,金銀壁玉,珠璣翡翠,奇珍異寶,遠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錦鄉纂組,綺羅綾彀,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丈刻縷,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礙農事,輜出入,袍裘索,此非庶人之所飾也;重門畫獸,牆數仞,冢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他主張無論是國家公職人員,還是軍隊將士,都應當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為標準,他把官府用度超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物質需求視為“不遂禮制”, 即今天我們所說的奢侈。在日常生活中,諸葛亮處處勤儉節約,以身作則。他作為一國丞相,出則“乘素輿”,戴則“葛巾”。生活簡樸,不講排場,其家人也過著清貧的生活,“蓄財無餘,妾無副服”( 諸葛亮《與李嚴書》)。他倡導喪事從簡,“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 《三國志·諸葛亮傳》),這在厚葬之風盛行的漢魏時期是難能可貴的。

    四、“勤政”

    諸葛亮勤懇工作,任勞任怨。從政二十七年,戎馬半生,先是追隨劉備南征北戰,後是輔佐後主建立蜀國。受命期間他事必躬親,即便細微小事亦親自過問處理。如,為嚴肅刑律與管理章程,防止發生冤案或者產生更大的矛盾,凡是將士杖責二十軍棍的,都要經過他的親自審查批准,可見其繁忙和辛勞。輔佐後主“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他十分明白“君以禮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謀其政,臣謀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勤功也。君勤其政,臣勤其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的道理。因此,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把自己放在適當的位置,勤勤懇懇地主動做好分內的工作。《 成都府志》載,“九里堤在府城西北隅,其地窪下,諸葛武侯築堤九里,以防衝齧”。在蜀期間,諸葛亮親自視察火井,並改進火井煮鹽技術。勵精圖治的唐太宗曾多次向臣下稱道諸葛亮治國的忠勤,他一再對臣下說,昔年蜀漢後主“昏弱”是事實,“然國稱治者”是因任用了諸葛亮的關係(吳兢《貞觀政要》),以此激勵臣下學習諸葛亮的忠勤,同時勉勵自己要拒讒任賢。

    五、“忠誠”

    諸葛亮在《兵要》一文中說:“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兇。”他還 文化傳承 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諸葛亮《察疑第五》),簡短的四句話,就把世間的忠誠比喻得十分貼切。諸葛亮的忠誠思想,主要體現在輔助劉備忠心耿耿、任勞任怨,輔佐後主專權不越位。諸葛亮自出草廬,決心獻身國家,為光復漢室,扶翼正統而奮鬥,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和怨言,跟隨劉備,為劉備出謀劃策,幫助劉備佔荊州、取益州、奪漢中,助力劉備擴大勢力,設壇稱王,忠心可昭日月。劉備在白帝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取之。 ”(《三國志·諸葛亮傳》)但諸葛亮卻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三國志·諸葛亮傳》)後來十二年的事實證明,直到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北伐前線,都一直在忠誠地輔佐後主劉禪,從來沒有絲毫的不忠行為。為此,東吳太子太傅張溫曾經評價說:“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三國志·張溫傳》)兩篇《出師表》更是體現了諸葛亮的忠誠。此忠誠之心,世間罕見。

    六、“尚學”

    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早年在隆中定居時,邊躬耕邊讀書,學習經史和諸子百家,研究治國方略,密切關注現實,分析各派政治集團的鬥爭情況,精僻地提出了隆中對策,描繪了三分天下的宏偉藍圖。他博覽群書,對天文地理、醫卜星相、兵器機械等,都有認真細緻的研究。他親手研製成功了“木牛流馬”“損益連駑”,在當時軍事戰略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諸葛亮集》收錄了他關於理政、用人、治兵等上百篇,共計十萬餘言的文字,許多篇章至今仍閃爍著熠熠光輝。尤其是他的《便宜十六策》所提出的一系列治國治軍原則,立論高深,為後人所推崇, 可謂是千古治國治軍者的經典。他的《誡子書》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七、“法治”

    諸葛亮認為,要想管理好國家,不能單靠仁德感化和教育,而應以定法度和明賞罰為主要依據。他說,“治國之政,其猶治家,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故本者,經常之法,規矩之要”(諸葛亮《便宜十六策》)。主張治國是法、禮並用,威、德並行,強調“訓章明法”“勸善黜惡” ,亦著重公平客觀原則;以德為用,著重教化為本。以商鞅之法,卻不迷信其權威主義,取其理法,結合儒家教化,把刑罰與教化合而為一。陳壽評價諸葛亮說:“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勸戒明”是立法治國的的輔助措施,根本是“用心平”。諸葛亮之平,不僅是執法之平,更重要的是法律之平。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說:“他(諸葛亮)所治理的漢國,在三國中是最有條理的一國。”

  • 2 # 煮史問道

    諸葛亮是中華文化歷程中的一座豐碑,是封建歷史時期知識分子的旗幟。諸葛亮晚年所留下的《誡子書》是告誡諸葛家族後人:如何入世、如何處世、如何修身、如何生活、如何成學、如何成才。諸葛亮的這些觀點至今依然對世人有非常高的指導價值與意義。

    裝修時,我還刻意將誡子書作成了十字繡,掛在客廳,抬頭可見,力求能讓自己以及家人“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全面解釋《誡子書》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德才兼備的君子是以“靜”的方式來守住自己的內心,以此來修身的,在生活方面,是以自我節制,以儉樸的生活來滋養德行操守的。

    只有看淡塵世名利,才可能明確並始終堅定自己的志向,不為世俗名利所左右、所綁架;只有身心均能寧靜下來,方才可能實現遠大抱負與理想,方才可能走得遠一點。

    在諸葛亮看來,唯有節儉的生活方式才能靜心寡慾,才能實現內心的寧靜,只有內心始終保持寧靜,不為貪圖物慾世界的享受而折騰,才能保持君子之德,只有這樣方才可能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與理想。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只有內心有遠大的抱負,方才有學習的動力,能驅動我們不斷學習。

    因為實現抱負,需要我們博學廣才。

    我們想要博學廣才,唯有學習這一條路。但是學習這件事必須讓自己靜下來,才能學得進去,才能有一個好的學習學習效果。

    縱情享樂,怠惰散漫,輕浮急躁這些都是大忌,這些都會耗費我們的精氣神, 直接對我們的修身養性構成威脅。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年華會滔滔不絕地流逝,意志會隨著時光的消逝而被消磨損耗,最後就剩下一堆枯枝敗葉,人成為這樣子之後,將對社會沒有任何益處,那時候就只能守著自己的窮廬(破敗的茅草房子)和虛空的思想與心靈,只剩下徒悲傷與空嘆息,那時還能怎樣呢?所有的一切都來不及了!

  • 3 # 白雪裡的黑書生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在這個浮躁而快速的社會,誡子書的意義還是非常之大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現代社會利字當頭,看起來社會更加開放了,但實際上社會的價值判斷卻更加狹隘了,只以有錢沒錢論英雄,沒錢就是你不努力,就是失敗,沒錢甚至是不道德的,因為你沒法給家人買好的東西。所以現代人瘋狂的追名逐利,雖然這是經濟高速發展所必然出現的一個階段,但我們一定要警惕,不能因為出現了就認為是對的,諸葛亮的誡子書,無疑是對我們這個時代所有人的勸誡。

    我認為諸葛亮全篇文章中,對現代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一個“靜”字,學的重要性現在人盡皆知,無需贅言,但靜,卻是為學,立志,成才,最重要的手段。只有內心平靜,才能免受外物干擾,只有內心平靜,在能夠不斷堅持,只有內心平靜,才能勝不驕敗不餒,不斷進步。內心能夠淡泊平靜的人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這對於我們如今資訊爆炸的社會更為重要。最簡單的一個挑戰,現在多少人能放下手機,安安心心的看一天書呢?相信寥寥無幾。所以說,誡子書對我們的教育意義是十分重要的,希望新的一天一年裡大家都能學會內心的寧靜,淡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耶律大石建立西遼後,為什麼不把回鶴高昌和花喇子模等小國直接納入中央領土?